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次单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时间特征。方法对近年本中心用MCS+单采分离机采集的505名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286名初次献血者在采集第1循环、第2循环、第3循环、第4循环及以后的时间段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同时与219名多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在初次献血组第1循环和第2循环不良反应发生率38.5%(110/286)和27.3%(78/286)显著高于多次献血组13.7%(30/219)、11.9%(26/219)(P0.01);第3循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组无显著差异(P0.05);多次献血组在第4循环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6.2%(123/219)显著高于初次献血组18.2%(52/286)(P0.01)。结论初次单采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采集初期。因此,对初次单采献血者在采集初期应该重点关注并进行心理护理,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对一”谈心模式在首次机采血小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血站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接受首次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9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给予“一对一”谈心模式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后对献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献血满意情况;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献血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两组献血者不良心理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知晓血小板作用、对本次献血满意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担心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对献血安全存在顾虑的人数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紧张、恐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对一”谈心护理模式应用于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提高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献血满意度,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对血站单采血小板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方法 运用SWOT分析法,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并采取整体护理措施。2021年1—6月为实施前,2021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常规护理,实施后行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统计两组献血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后,观察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1/1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10±4.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2±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了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了该科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机采血小板因纯度高、不良反应少,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的采集量逐年增加,如何使血小板采集过程能顺利进行,做好献血者的监护工作非常重要。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枸橼酸钠反应是最常见的献血反应。本站采用MCS+增强型血细胞分离机对200例无偿捐献者进行分组,观察口服10%葡萄糖酸钙对降低机采过程中枸橼酸钠反应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6月30日重庆市血液中心南坪采血车登记的无偿献血者5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18~25岁、26~40岁以及40岁三组。统计献血者不良反应情况,收集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情况,分析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83例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其中以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到2.62%,高于26~40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献血者(P0.05)。观察不同年龄和献血次数的关系发现,18~25岁以及26~40岁年龄段中,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0%、2.34%,1次以上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1.09%,两者比较,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与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关,对于不同年龄和首次献血者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福建省血液中心血液安全监测工作开展的特点,对该中心血液安全监测过程中上报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特征要素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有效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的哨点监测和保障献血者安全的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2021年福州地区全血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238894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三年的报告发生率和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的基本情况以及献血不良反应种类等;以2021年所有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和发生诱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年里238894例献血者中共报告8248例献血不良反应,总体献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发生率3.45%(8248/238894),献血不良反应分类中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占比98.46%(8125/8252);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女性(4.17%)高于男性(2.92%),初次(5.38%)高于再次(1.58%),献血地点为献血车的献血者(4.39%)高于献血屋/方仓(2.02%)和站内(1.39%),高校团体(6.93%)高于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江门市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江门市中心血站2017—2020年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265例无偿献血者进行现场调查,对不良反应发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本血站2017—2020年无偿献血共180 221人次,报告不良反应1265例次,总发生率为0.702%。女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18~29岁年龄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学生群体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职业为高,时间分布中以夏季(6—8月)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2次以上者,1次献血400 mL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1次献血200 mL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精神紧张所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各种献血不良反应诱因中居首位。结论 精神紧张是引起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多见于学生、年轻献血人群和献血200 mL的初次献血者中,应通过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提高采血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行为和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固定献血屋的献血者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同期在流动献血车上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献血服务。观察比较2组无偿献血者单次献血量、再次献血率和献血反应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无偿献血者单次献血200 m L以上比例、再次献血率和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分别89.28%、65.08%和0.90%,对照组则为68.31%、48.51%和1.6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中度及以上献血反应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无偿献血者单次献血量和再次献血率,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和程度,有利于稳定和扩大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捐献全血出现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的特征和献血者保留相关因素分析,为制定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7年全血献血者以及发生不良反应人群的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采用卡方检验识别献血反应的高风险人群,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献血反应者保留相关因素。结果 2012—2017年本站所有全血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率为0. 28%(220/77 385):其中男性发生率为0. 18%(70/77 385),女性发生率为0. 41%(150/77 38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为0. 56%(170/30 411),重复献血者发生率为0. 11%(50/44 974);年龄范围18—24岁的献血者发生率较高0. 45%(80/17 071);体重范围45—55 kg的献血者发生率较高0. 58%(81/14 071)。献血者献血频次、年龄以及体重对献血反应的影响P<0. 05。此外,220名献血反应人群中返回者为36人(占16. 4%),其中年龄范围18—24岁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返回率较低10. 0%(8/80),≥45岁返回率较高40. 9%(9/22),初次献血者返回率11. 8%(20/170),再次献血者返回率32%(16/50)。献血者献血频次和年龄对献血返回的影响P<0. 05。结论女性、年龄阶段为18—24岁、初次献血者以及体重45—55 kg是捐献全血出现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的主要特征。此外,年轻、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站首次参加无偿献血的4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时间顺序及献血时采用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按常规献血护理的对照组与引进人文关怀献血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疼痛程度、献血反应、献血满意度以及再次献血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轻微痛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再次无偿献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对献血者尤其是首次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献血感受,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再次无偿献血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对该血站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发生不良反应的627例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类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其诱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结果女性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8~29岁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学生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夏季(6~8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仅献血1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1次以上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紧张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占59.97%。结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献血次数均有关,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其主要诱因为献血者精神紧张,血站相关人员可通过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加强献血知识宣传、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预防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于杰 《妇幼护理》2024,4(12):2927-2929
目的 探讨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初 次机采血小板的 82 例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 的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和献血满意度。结果 两组机采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机采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中,头晕 5 例、抽搐 1 例、呕吐 2 例、血肿瘀斑 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6.83%。观察组中,头晕 1 例、呕吐 1 例,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4.88%。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献血满意度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 结论 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应用综合护理,能有效减轻献血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和提高献血者的献血满意 度。  相似文献   

13.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因为采集时间长、处理血量大以及抗凝的血液回输等原因,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全血高,最常见的是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本文分别从献血的前中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女性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全程有效的心理护理和观察,才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血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成分血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以及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和输血反应率在临床应用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1].随着血细胞分离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可从献血者血循环中一次采集1~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全血采集时间长,特别采集2个治疗量血小板循环血量多,所需时间更长,故献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为更好开展机采血小板工作,减低和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广州血液中心2008年11月到2009年5月,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所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该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3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7月150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150例献血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疼痛耐受度、不良反应、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耐受度、护理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有助于减轻献血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献血体验,提高其再次献血率,更有效地保留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枸橼酸盐引起献血者、受血者低血钙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99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为对照组和预防性口服钙剂组,比较枸橼酸盐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预防性口服钙剂组8例不良反应诱因;统计2597例受血者枸橼酸盐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其中9例大量输血患者血钙和心电图变化。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预防性口服钙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8/641),对照组4.78%(17/356),χ2=11.65,P0.01;预防性口服钙剂组发生的8例不良反应与抗凝剂比例、回输血液速度、个体差异有关;受血者枸橼酸盐不良反应发生率(0/2 597);9例大量输血患者血钙浓度均减低[(0.38±0.21)mmol/L],心电图未出现Q-T延长。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预防性口服钙剂同时,严格控制枸橼酸盐比例、回输血液速度,可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大量输血过程推荐血钙监测、心电监护、凝血功能"三联监控"措施,血钙监测为敏感指标,对控制低血钙不良反应和钙剂补充过量的高血钙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应急事件中成分献血特点,为制定应急成分招募和采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7.5"事件前后1周成分献血者体检和初筛检测人次,初筛不合格原因和再次献血保留率等数据。结果成分献血体检同人次比增加179人,其中152人为初次献血者(84.9%);初筛检测人次增加161人,初次献血者133人(82.6%);初次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率与再次献血者比较(30%与15.1%,χ2=17.6,P0.01,ALT 17例(6.4%),Hb6例(6.0%)和WBC 15例(5.7%),是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的主要项目;初次和再次献血者的献血保留率分别为21.2%和61.6%(χ2=17.6,P0.01)。结论应急事件发生后初次献血者会显著增加,但再次献血保留比例较低,制定有效的策略使初次成分献血者转变为固定献血者是保障应急血小板供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站采血过程中引入细节管控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3月来苏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889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选择2020年4月至6月来苏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1 087人作为观察组,实施细节管控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献血者血液报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液总报废率(1.38%)低于对照组(3.04%)(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9%)低于对照组(4.05%)(P<0.05);观察组献血者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总体评价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站采血过程中引入细节管控管理模式可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特点和应对策略,更好的满足团体献血需要。方法嘉兴市中心血站2015年7月共进行11次团体献血,人数939人,其中6次进行献血工作前,中,后的干预,采集472人,观察献血反应情况。5次不干预,采集467人,观察献血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采集472例,发生献血反应4例(0.85%),常规组采集467例,发生献血反应26例(5.57%),并且干预组献血反应均为轻度。干预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9,P0.05)。发生献血反应的30例献血者,主要诱因仍为心理因素14例(46.67%),其次为空腹5例(16.67%)和过度疲劳6例(20.00%)。结论本文探讨的团体献血者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团体献血反应的发生,更好的服务团体献血工作。  相似文献   

20.
张军  周倩 《中国输血杂志》2020,(10):1090-1092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2017—2019年移动单采血小板状况,为进一步推广移动单采血小板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HINOW 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7—2019年移动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资料,分析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人次、采血量、初筛不合格率、首次与重复献血者比例等情况。结果移动单采献血人群中以男性居多(67.9%, 2 800/4 123),18—25岁年青献血者所占比例较大(90.0%, 3 712/4 123),首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53.1%/46.9%),移动单采献血者的初筛不合格率低于血站单采献血者(8%vs 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白细胞和转氨酶不合格占血液初筛淘汰的前2位,分别为2.8%(68/2 477)和2.3%(57/2 477);3年累计移动单采血小板4 117人次,共4 453个治疗量;献血人次及采血量均逐年上升。结论北京地区移动单采血小板是1条新的采血路径,有助于扩大献血者队伍,增加血小板采集量,缓解临床供血压力,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