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香露兜叶挥发油的超临界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香露兜叶超临界萃取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用超临界CO_2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 鉴定出15个化合物,鉴定率100%.结论 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角鲨烯、β-谷甾醇、豆甾醇、4,4-二甲基-胆甾-22,24-二烯-5β-醇、亚麻酸、维生素E、ζ-谷甾醇、植物醇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超临界萃取和GC—MS方法分析露兜筋的挥发油等小分子化合物。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进行提取,然后对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露兜筋超临界萃取物分离和鉴定的主要成分有asarone(26.7%),longipinocarvone(15.2%)和2-methyl-6一(4-methylphenyl)hept-2.en-4-one(14.8%)等10个化合物。结论:露兜筋超临界CO2萃取物含有较丰富的挥发性成分,为露兜筋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SFE-CO_2)技术从五味子中萃取有效成分,并用GC-MS在线计算机分析技术,分出80个峰,鉴定了 57种成分,并计算了其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SFE)从苍术中提取亲脂性成分,并用GS-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了32种成分,并计算了其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萃取刺柏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宝华  吴惠勤 《中药材》1997,20(1):30-32
本文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GC-MS对西藏刺柏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21个组分。  相似文献   

6.
GC-MS联用技术分析苍术超临界CO2萃取物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苍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苍术在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萃取时间2 h条件下得到的萃取物成分进行GC-MS分析。结果:共分离出79个组分,通过MS库检索并鉴定了其中63个成分,占出峰物质总量的95%以上。结论:苍术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茅术醇(34.86% ),β-桉叶醇(32.36% ),α-榄香脑(3.60% )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临界萃取和GC-MS方法分析露兜筋的挥发油等小分子化合物.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进行提取,然后对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露兜筋超临界萃取物分离和鉴定的主要成分有asarone(26.7%),longipinocarvone(15.2%)和2-methyl-6-(4-methylphenyl)hept-2-en-4-one(14.8%)等10个化合物.结论:露兜筋超临界CO2萃取物含有较丰富的挥发性成分,为露兜筋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石榴皮超临界CO_2萃取物化学成分,共分离了79个峰,鉴定了其中58种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诸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_2萃取金银花叶中绿原酸及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银花叶的超临界CO2萃取研究,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以期为金银花叶的资源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叶,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查萃取条件对浸膏收率和绿原酸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工艺;并对超临界萃取出来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研究。结果: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叶的最佳萃取条件是: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分离釜Ⅰ压力6MPa,分离釜Ⅰ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45℃;挥发油的GC-MS分析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用于提取金银花叶中挥发油及绿原酸。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草果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吴燕飞  葛发欢 《中药材》1997,20(5):240-241
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从草果中萃取分离出挥发油,并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进行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3个成分,并进行了含量测定。1,8-桉油精,二十碳三烯酸甲酯,(牛龙)牛儿醇及橙花叔醇为其主要成分。其中花生酸(arachidic acid)等12个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1.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技术分析了花椒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出73种组分,鉴定出其中45种化合物,占出峰总面积的86.76%。萃取产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依次为β-蒎烯、柠檬烯、顺-薄荷醇乙酸酯、油酸、棕榈酸和4-萜品醇等。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忠义  吴惠勤 《中药材》1998,21(3):131-132
用超临界CO_2流体革取技术对大蒜有效成分进行革取分离,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进行研究,从中分离鉴定出12种成分,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其中乙烯基烯丙基硫化物和乙烯基烯丙基二硫化物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凹叶厚朴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陈建南  伍孝先 《中药材》1998,21(9):460-460
本文对凹叶厚朴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检出和厚朴酚、厚朴酚、异厚朴酚、按叶醇等15种成分,其中十六酸、9,8-十八碳二烯酸为首次从该药物中检出。  相似文献   

14.
亚麻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红宇 《中药材》2002,25(4):264-264
目的:建立亚麻籽油的超临界萃取方法,分离鉴定其主要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SFE-CO_2)从亚麻籽中提取亲脂性成分亚麻籽油,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结果:亚麻籽油得率32.18%,比传统压榨法收油率提高8%,油中α-亚麻酸含量提高11%。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法可用于亚麻籽中亚麻籽油的提取,且优于传统的压榨法。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萃取姜黄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葛发欢  李志远 《中药材》1997,20(7):345-350
本文首次报道了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姜黄油的工艺研究。着重探讨了压力、温度、流量、时间对收油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_2提取姜黄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用GC-MS分析了所提取的姜黄油的化学组成。对姜黄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和水蒸汽蒸馏进行了比较。同时还进行了超临界CO_2提取姜黄油的工业化试验。结果证明,压力和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佳的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为25MPa、温度为45℃,分离1压力为12.5MPa、温度为60℃,分离Ⅱ压力为6MPa、温度为38℃,CO_2流量为9kg/kg·h,萃取时间为2小时;超临界CO_2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提取的姜黄油化学成分一致,只是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超临界CO_2提取法比水蒸汽法优越,表现为收油率高、提取时间短等;姜黄油用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有效成分,开发救必应这一药物资源,笔者对救必应超临界CO_2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得到72个峰,确定了其中51个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7.
连翘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义  吴惠勤 《中药材》1999,22(12):635-636
本文对连翘的亲脂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从连翘中提取亲脂性成分,并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中的化学组成、计算其相对含量。在本文设定的超临界CO_2条件下,萃取物得率6.48%,该萃取物由醋酸里哪醇酯等21个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木香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正杰  张忠义  王鹏  贺巍  吴惠勤 《中药材》2002,25(9):642-643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SFE)从木香中提取亲脂性成分,并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从中鉴定出去氢木香内酯等27种成分。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CO2萃取在厚朴提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厚朴进行提取工艺研究。方法 :比较厚朴的水提、醇提、碱提、碱提大孔树脂精制、超临界CO2 萃取等工艺路线 ,优化工艺条件 ,并进行中试放大生产。结果与结论 :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 ,避免了因水、碱及醇提取过程中湿、热等引起挥发、氧化等物理化学变化而带来的有效成分损失 ,实现对厚朴高效提取分离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荷叶最佳萃取工艺及其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因素,考察超临界CO2萃取荷叶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并对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90 min。并且从萃取物中分离出37个可识别峰,共鉴定26个成分,主要成分为1-乙基-1H-吡咯-2-甲醛。结论: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荷叶的最佳工艺,为荷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