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为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恢复,探讨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应激指标及苏醒躁动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心率及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两组心率及血压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9,P<0.05)。结论 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用于手术麻醉患者中,有利于稳定患者血压,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实施麻醉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70例患者应用盲选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麻醉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的心率水平、血压水平及麻醉后苏醒相关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频次、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和完全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苏醒后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开展麻醉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水平,缩短麻醉苏醒时间,提高苏醒后体温,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方法和措施,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腹部常规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苏醒护理作为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苏醒期心率以及血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实验组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36.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苏醒护理应用到手术室手术麻醉中,能够有效避免患者苏醒时发生心率过快或高血压等状况,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李也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131-131,134
目的:讨论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160例实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麻醉前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中有0例患者为3级,有4例患者为2级,有40例患者为1级,有36例患者为0级.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为3级,有10例患者为2级,有38例患者为1级,有24例患者为0级.比较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收缩压为122.02±4.53mmHg,对照组的收缩压为134.28±6.71mmHg,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舒张压为71.43±2.16mmHg,对照组的舒张压为81.55±4.21mmHg,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心率为83.28±1.32次/分钟,对照组的心率为88.81±3.54次/分钟,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实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中使用麻醉前心理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苏醒期躁动,降低血压,减少心率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PACU(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医院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86例,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划分为常规组和人性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术后进入PACU接受常规护理,人性组患者术后进入PACU接受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人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PACU(麻醉恢复室)中,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术后苏醒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需求理论的多元化护理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麻醉手术的4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基于需求理论的多元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Stewar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苏醒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椎体骨折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41例,基础护理+优质护理)与对照组(41例,基础护理),比较两组负面情绪及疼痛情况、心率、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优质护理组HAMD、 HAMA、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优质护理组苏醒期心率、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 <0.05)。优质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优质护理可改善椎体骨折术后麻醉恢复室患者负面情绪,减轻术后疼痛,避免生理、心理应激引起心率及血压波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儿科护理中中医特色人文护理的作用,以期能够为儿科护理人员改进自身工作带来一些帮助。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内在本院就诊180例儿科患儿。按照双盲对照原则对所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90例患儿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实验组90例患儿采用一般护理联合中医特色人文护理,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患儿治疗顺应性、患儿亲属护理认可度、医患纠纷出现情况、患儿平均出院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90例患儿中治疗完全顺应及部分顺应人数共计70人,占77.78%,实验组90例患儿中治疗完全顺应及部分顺应人数共计85人,占94.44%,分析两组患儿治疗顺应性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所选患儿亲属对护理工作持十分认可及比较认可态度的人数共计74人,占82.22%,实验组所选患儿亲属对护理工作持十分认可及比较认可态度的人数共计88人,占97.78%,分析两组患儿亲属对护理工作所持态度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中有8人出现护患纠纷,占8.89%,实验组对应人数为1人,占1.11%,分析两组护患纠纷出现概率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五常法"在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进入PACU的患者160例,2018年1-6月8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80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普通的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五常法"模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肾脏、其他方面的并发症分别为13(16.25%)、6(7.50%)、5(6.25%)、10(12.50%)、33(41.25%),而对照组分别为16(20.00%)、11(13.75%)、8(10.00%)、18(22.50%)、53(66.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4.341,P=0.003<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5.00%、96.25%高于对照组85.00%、87.50%(χ^2=22.104、24.761,P<0.05)。结论将"五常法"管理模式用于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患者并发症的控制及护理质量的提高,且明显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流量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及会阴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腹部及会阴疾病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麻醉时均采用骶管阻滞麻醉,但基础麻醉方式不同,对照组为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实验组为低流量异氟烷吸入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睫毛反射、皮肤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睫毛反射、皮肤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显著缩短以及降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对照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而实验组升高不明显(P>0.05)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低流量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骶管麻醉适用于小儿下腹部及会阴手术,具有诱导及恢复快、对循环影响小的特点,优于氯胺酮基础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内分泌激素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实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在对照组中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结果:对照组的苏醒时间高于实验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呼吸恢复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对照组的FSH水平小于实验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E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L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DB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HR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对照组的MAP水平小于实验组,差别较大(P<0.05)。对照组的SBP水平小于实验组,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实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使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可以缩短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改善内分泌激素水平,血流动力学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床麻醉工作中开展围术期人性化麻醉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2021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人性化麻醉护理,对两种护理方法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围术期人性化麻醉护理运用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具备临床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的5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期心率、血压、躁动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苏醒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避免患者的血压、心率急速上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方法在术后麻醉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并处于术后麻醉恢复期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6例(64%)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8例(32%)患者感到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6%,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仅为68%,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患者寒战,2例患者苏醒延迟,4例患者躁动,2例患者心率异常,2例患者血压异常,1例患者通气异常,3例患者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60%,观察组1例患者寒战,1例患者苏醒延迟,1例患者躁动,1例患者心率异常,2例患者血压异常,2例患者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麻醉恢复中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贞彩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912-39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无痛人流麻醉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无痛人流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患者50例,全部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有患者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全部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疼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以及麻醉药使用剂量、患者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药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短(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无痛人流麻醉护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周忠原 《智慧健康》2023,(16):133-136
目的 对比研究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期间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期间所选择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30例实施全身麻醉;研究组中30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前后应激反应、炎症细胞因子、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水平、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麻醉苏醒、住院总时间。结果 研究组麻醉前后应激反应、炎症细胞因子、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苏醒、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期间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减小对应激反应、炎症细胞因子、生命体征相关指标的影响,减少不良反应,缩短苏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使麻醉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室麻醉患者中选择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手术室麻醉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患者80例,时间2017年2月—2019年1月,预见组为进行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共计40例,循证组为进行循证护理的患者,共计40例。结果预见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后,循证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后,对比组间自主呼吸、呼之握拳、呼之睁眼时间数据,统计对比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见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后,循证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后,对比组间术后6 h、12 h以及24 h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统计对比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见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后统计计算并发症发生比例25.00%,循证组进行循证护理后统计计算并发症发生比例7.50%,统计对比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手术室麻醉患者而言,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应用价值存在,然而循证护理可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应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地佐辛与瑞芬太尼在经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医院接受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地佐辛麻醉镇痛,试验组应用瑞芬太尼麻醉镇痛,比较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离开麻醉恢复室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布氏舒适评分(BC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前,两组MAP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开始时和结束时MAP及心率的降低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麻醉恢复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苏醒后2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苏醒时及苏醒后2 h的BC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麻醉苏醒护理,观察组给予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气管拔管时的生命体征指标以及苏醒指标、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气管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8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比较两组的麻醉苏醒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的麻醉苏醒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全身麻醉组,术后苏醒时、术后苏醒8 h时及术后苏醒24 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P <0.05)。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5%,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的17.1%(P <0.05)。结论 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减轻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