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定期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的变化。方法按捐献间隔期将87名男性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分为对照组: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实验1组:2次单采血小板间隔45~73 d的捐献者;实验2组:2次单采血小板间隔29~44 d的捐献者。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水平,比较3组捐献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外周血中CD3+CD4+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在实验1组中为(51.33±10.47)%和1.36±0.43,在实验2组中为(50.48±9.50)%和1.34±0.51,在对照组中为(55.18±9.84)%和1.61±0.64。外周血中CD3+CD8+T淋巴细胞、IgG、IgM、IgA,在实验1组中为(39.42±7.14)%、(13.13±2.56)g/L、(1.37±0.60)g/L、(2.55±0.70)g/L,在实验2组中为(40.72±9.24)%、(13.13±2.58)g/L、(1.31±0.70)g/L、(2.44±0.70)g/L,在对照组中为(37.32±8.30)%、(11.55±1.95)g/L、(1.08±0.40)g/L和(2.20±0.91)g/L。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会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IgG、IgM、IgA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原因,为制定针对不同献血经历人群的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韶关市中心血站2015年6月1日—2018年6月30日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 004人按照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进行分类,并对他们所献血液的相应血液标本进行传染病4个项目(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ALT项目的检测,对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初次与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比例、初次与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对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2015.6.1—2016.6.30、2016.7.1—2017.6.30、2017.7.1—2018.6.30分别为0.60%、0.72%和0.42%(χ~2=15.66,P0.01);2015.6.1—2018.6.30年,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2.60%和0.28%(χ~2=131.36,P0.01)。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占总捐献单采血小板者的比例分别为15.4%、84.6%(χ~2=94.52,P0.01);2016.7.1—2017.6.30核酸检测不合格率为0.41%(8/1 943),是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以HBsAg、抗-HIV为主,有条件的血站可以在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开展抗-HIV快速检测。多次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以核酸检测和抗-TP为主,主要由于假阳性结果和后续感染等原因造成。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定期双份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的状况。方法选取该站男性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40例,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28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的SF分别为(55.28±34.17)ng/mL和(50.32±26.23)ng/mL,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缺铁率为12.5%(5/40),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缺铁率为14.28%(4/28),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定期单份捐献血小板相比,定期双份捐献血小板不会造成SF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全血捐献量基本能满足临床用血要求,而单采血小板捐献量还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尤其从2006年10月卫生部要求血小板的临床用血应100%来自无偿自愿献血者,原因一是血小板单采器均来自国外,适合我国献血人群的参数还在不断的摸索调整中;二是捐献单采血小板是一个体外循环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且捐献血小板时间长,捐献者更关注捐献后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无不良影响。血浆蛋白具有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南昌市地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结构,以利改进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动员和招募,建立一支更为强大的固定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数据资料,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南昌市参加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数最多的是自由职业者,人群比例占52.31%。捐献机采血小板的人群主要是男性,平均为79.57%。捐献者的年龄比例主要在25~40岁,占献血人群45.71%。文化程度高捐献比例大(52.00%)。结论为了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要不断加大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力度,充分让适宜献血人群了解并积极参与,建立一支强大的固定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定期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本站男性单采血小板捐献者42例,其中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为对照组,共22例;双份血小板捐献者为实验组,共20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外周血中CD3+CD4+、CD3+CD8+、CD4+/CD8+分别为(57.23±10.7)%、(40.65±6.89)%、(1.77±0.41)%,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5.18±9.84)%、(37.32±8.30)%、(1.61±0.64)%,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外周血中IgG、IgM、IgA分别为(12.25±2.13)g/L、(1.39±0.48)g/L、(2.68±0.62)g/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55±1.95)g/L、(1.08±0.40)g/L、(2.20±0.91)g/L,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捐献双份单采血小板不会影响捐献者外血T淋巴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及招募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科学的招募策略,提高成分输血安全性。方法对2005~2009年期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38 032人次进行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汇总表格,按照性别、职业、年龄和教育程度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较2005年同比增长1.75倍。志愿捐献血小板者年龄范围在18~65岁,且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主要分布在25~45岁年龄段。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3.84,P<0.0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7.2∶1,具有中专和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捐献者在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部分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主导人群。结论志愿捐献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市民的捐献行为,据此提出相应的招募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秦皇岛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和人群结构分析,为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收集2011~2013年和2014~2016年在秦皇岛市中心血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个人资料,并于2016年电话回访2011~2013年未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统计分析流失原因;对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行人群结构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曾捐献单采血小板5 232人,之后2年不再捐献的流失献血者2 893人,流失主要原因是采集时间长和献血者工作忙,分别占44.45%和23.16%;其次是心怀疑虑、不良反应、失联等。2014~2016年,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 171人次,男性占88.61%,女性占11.39%;男性年龄26~35周岁最多,占33.03%;初中为主,占35.22%;其他职业和工人分别占37.45%和26.75%,农民、职员和学生为辅。结论血站应强化采集操作技能和宣传,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女性献血者、高学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教师和医务人员宣传,根据不同的人群定制不同的招募策略和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11.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多次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常见白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该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50例,其中首次血小板捐献者46例(首次捐献组),多次血小板捐献者104例(多次捐献组)。结果两组捐献者白细胞、白细胞小细胞比值、白细胞中间体积细胞比值、白细胞大细胞比值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白细胞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本区域内不同类型单采血浆捐献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质量,为本区域单采血浆捐献者的招募提供部分科学依据,并促进捐献者多次献浆提高原料血浆的供应。方法采用偶遇抽样法选取2014年7-9月期间湖北省某单采血浆站在册的1 884名献浆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过去1年献浆次数是否10次,分为核心和一般献浆者。利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short form(36)health survey,SF-36)收集人口学特征、健康质量信息,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及分析。结果与一般献浆者(1 056名)相比,核心献浆者(828名)中18-40岁年龄段比例较低,农民比例较高,高中文化程度比例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健康质量比较中,后者的生理综合测量、心理综合测量和量表总分得分均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躯体疼痛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献浆者的健康质量优于一般献浆者,可能提示在一定次数范围内多次捐献血浆可以提高捐献者的健康质量,但需在后续研究中引入血压、血脂、血糖等客观体检数据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苏州市2013年单采血小板献血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招募工作。方法对2013年在苏州市中心血站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的5,513名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年龄以18~35岁的人群为主,占73.6%,性别以男性居多,占88.1%,捐献1~2次的人群占77.9%,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结论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人群的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分布特征,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募。该市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工作存在不足,需对现有的献血者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四川省部分地区献血浆人群的特性,为单采血浆站血源发展和稳定工作提供依据,以期提高血浆采集量,缓解血液制品紧缺的局面。方法选择四川省12家单采血浆站,对其2012年参与过献血浆的人群年龄、性别、距离、采浆次数、血浆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12年四川省12家单采血浆站参与献血浆的人群共计59 666名,其中≥40岁者为献血浆主力人群,来自农村的献浆者占总人数的86%,女性比例较高,献血浆人群中90%以上距单采血浆站在50 km范围内,年采浆频次20次的稳定献浆者比例虽然只有27%,但却捐献了血浆总量的54%。结论单采血浆站开展血源发展和稳定工作时,应选择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进行开发和稳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献血浆频次,同时应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优化流程,提升服务,以提高血浆采集量,缓解血液制品紧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全血捐献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1~12月在天津地区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全血捐献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反应程度、反应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血捐献者共118 370人次,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850人次(0.72%),不同性别(男女分别为0.54%和1.2%)、年龄(30岁和≥30岁分别为0.84%和0.53%)、献血情况(初次和再次献血分别为0.78%和0.5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4.37%为轻度反应,表现为苍白、出汗、眩晕等,主要发生在采血结束后。反应程度与采血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相关因素前3位为:精神紧张(43.76%),空腹献血(30.47%)和自身状态不佳(20.00%)。结论年轻女性,尤其是初次献血者,较容易在采血结束后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以利于无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长期高频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安全与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分别选择捐献20~29次与30~44次者为2组对象,收集2组献血者最近连续捐献的20、30次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共14项检测指标,按5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另外选择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0次献血者,分析其RBC、Hb、Hct、PLT、WBC 5项参数的变化及与献血小板总次数的相关性,选取前100次数据,按10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2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0~29次组有30人、30~44次组有11人,2组各血液学参数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捐献血小板总次数≥100次献血者RBC、Hb、Hct、WBC与献血次数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小板单采献血者的献血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2001-10/2004-11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成都军区血液中心自愿接受调查的236名血小板单采献血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定,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初次单采献血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多次单采者和中国正常人常模,大部分因子显著高于全血职业献血者,但也有部分因子如焦虑及精神病性因子反而低于全血职业献血者(P<0.05或P<0.01),提示初次单采献血者大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次单采献血者各因子均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1),但除敌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他因子又显著低于全血职业者献血者(P<0.01);提示多次单采献血者与正常人比较虽然也有一定心理障碍,但明显好于全血职业献血者。结论加大宣传力度,作好单采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攀枝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和分布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献血者招募策略、壮大无偿献血队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度在本站成功献血的自愿无偿献血者,共计98 797人次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偿献血人群中男性(54.15%)高于女性(45.85%);无论男女均以35~44岁年龄段献血比例最高(男性22.36%,女性18.74%),45~60岁年龄段献血人数比例逐年上升,18~24岁献血人数比例最低;其他职业献血人数比例最高(51.63%),其次分别为工人(18.34%)、农民(11.96%)、学生(5.99%)、职员(4.40%)、医务人员(3.53%)、公务员(2.07%)、教师(1.51%)、军人(0.58%);中学(初中、高中)学历献血者比例最高(47.59%),其次分别为大专(19.87%)、中专(14.09%)、本科(11.88%)、小学(4.71%)、研究生(1.09%);无偿献血人群以汉族为主(94.58%),其他少数民族占5.42%,其中彝族献血比例最高(3.44%)。结论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民族等人群结构特征对无偿献血有影响。就攀枝花地区而言,制定针对18~24岁、女性、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少数民族的招募策略,使这部分人群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对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