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输血前对患者和献血者Rh血型抗原分型检测的有效性。方法 Rh抗原分型组: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各临床用血科室及其他医院送检的抗体筛查阳性拟输血患者标本56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其和输血科库存97袋悬浮红细胞做Rh血型5种抗原(D、E、c、e、C)分型,再用盐水介质和抗球介质给二者做交叉配血;对照组:选择本院2017年1—12月临床各用血科室抗筛阳性、仅以盐水介质和抗球介质做交叉配血的25例输血患者与72袋库存红细胞。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交叉配血符合率。结果 Rh抗原分型组与未作Rh分型对照组配血相合率:92.8%(90/97)vs 12.5%(9/72)(P0.05);平均配血时间(min):30.5±2.4 vs 51.4±4.1(P0.05)。2组配血相合后输血有效。结论有条件的医院宜在输血前常规检测的基础上,对患者和库存血(献血者)Rh血型抗原做分型,有利于提高配血相合率,从源头上降低输血Rh血型不规则抗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人群血液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储存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久居高原地区不同Hb水平的男性志愿者分为2个实验组,A组:10名,Hb≥180 g/L;B组:10名,Hb(120—160)g/L;另以平原地区正常男性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10名,Hb(120—160)g/L。各组分别采集全血200 mL/人(份)(10份/组),离心分离去除血浆后,加入MAP保存液50 mL/份,制备得到的悬浮红细胞平均分装到4个50 mL小袋,于4℃冰箱储存d1、d7、d21、d35分别按不同检测项目取同等量标本测定反映红细胞质量的制备。结果 A、B、C 3组悬浮红细胞储存d1、d7、d21、d35溶血率(%)分别为:0.05±0.03 vs 0.06±0.07 vs 0.05±0.01,0.05±0.03 vs 0.05±0.04 vs0.05±0.03,0.06±0.03 vs 0.07±0.04 vs 0.06±0.03,0.10±0.05 vs 0.09±0.04 vs 0.07±0.03(P0.05);红细胞渗透脆性(g/L)分别为:4.22±0.19 vs 4.18±0.15 vs 4.18±0.14,4.06±0.28 vs4.16±0.10 vs 4.25±0.15,4.09±0.26 vs 4.14±0.15 vs 4.17±0.12,4.11±0.25 vs4.12±0.14 vs 4.11±0.12(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200-1)分别为:0.58±0.03 vs0.58±0.02 vs 0.58±0.01,0.58±0.03 vs 0.57±0.02 vs 0.59±0.02,0.55±0.04 vs 0.55±0.03 vs 0.57±0.02,0.54±0.05vs 0.53±0.03 vs 0.55±0.02(P0.05)。结论采用高原不同Hb水平人群血液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在正常储存时间内的质量均符合现行血液储存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预存式自体输血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8月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征的择期手术患者51名,分为自体血组(n=20):术前采集自体血、术中回输;异体血组(n=15):术前未预存自体血,术中输异体血。未输血组(n=16):术前未预存自体血,术中未输注异体血。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5 d 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术后1 d,CD3+(%)、CD4+(%)及NK细胞数(×109),自体血组较异体血组与未输血组分别为59.81±5.82 vs 50.04±4.37 vs 56.28±5.56,31.06±5.77 vs 22.88±3.80 vs 29.00±2.77,0.17±0.06 vs 0.12±0.05 vs 0.17±0.05,自体血组较异体血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5 d 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及绝对计数(×109),自体血组、异体血组与未输血组分别为69.56±6.02 vs 59.81±5.38 vs 67.93±7.89,42.91±6.08 vs 31.14±3.99 vs 43.40±3.31,1.73±0.36 vs 1.23±0.37 vs 1.77±0.46,12.53±4.33 vs 7.84±3.41 vs 12.11±3.72,0.21±0.11 vs 0.10±0.06 vs 0.18±0.06),自体血组较异体血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预存式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对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要点体会如下。1认真核对血液标本,了解患者的病史(1)认真核对血液标本是保证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准确无误的前提。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由医护人员和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绝对不允许患者家属送血样。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样本必须是输血前3 d之内的。安全输血的关键是准确无误地采集患者的血液,并作好标记进行输血前检查[1]。(2)输血申请单必须详细填写,方便输血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输血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黑色素瘤小鼠肿瘤模型,设新鲜血组与储存血组(30只/组):经小鼠尾静脉分别输注新鲜全血(0 d)或储存血(15 d)0.2 mL,分别在输血后15、30 min与1、4、8 h收集小鼠全血,用微量标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各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NF-γ、IL-2、IL-4、IL-10的表达水平;另设未输血组(6只/组)为对照组。结果 1)新鲜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后4 hTNF-α分泌水平(pg/mL)分别为9.14±0.83 vs 1.72±0.90(P0.01);储存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后4 h IL-4和IL-10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1.55±0.17 vs 0.29±0.08和5.4±1.39 vs 0.2±0.08(P0.01)。2)储存血组与新鲜血组比较,输血后1 hTNF-α和INF-γ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3.67±1.76 vs 7.64±1.04(P0.05)和0.27±0.16 vs 0.49±0.18(P0.05);输血后4 hIL-2的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0.29±0.08 vs 0.89±0.21(P0.01);输血后4 h IL-10的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5.40±1.39 vs 2.38±0.54(P0.01)。结论输血可促进小鼠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而相对于输注新鲜血,输注储存血组小鼠体内TH1细胞因子表达有所降低,而TH2细胞因子表达得到进一步促进,致TH1/TH2失衡,平衡向TH2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6.
许敏志 《当代护士》2018,(4):101-103
目的探讨信息化病理标识规范管理在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5月基于病理标本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了病理标识模板,实施对标本信息进行输入、保存、打印、粘贴然后送检登记的信息化病理标识规范管理。选取规范管理后手术患者的1208份病理标本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实施前(2015年6月~2016年5月)采用传统的人工申请、标记、收集、核对、登记、送检的1181例病理标本作为对照组。统计并分析信息化实施前后两组病理标本平均送检时间;比较两组问题标本发生情况如字迹不清、申请单/标签污染、信息不符、标本混淆、核对延迟等;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并统计手术室及病理科相关人员(手术医师、手术室护士、病理科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实施前后病理标识使用的满意度。结果信息化实施后病理标本送检所需时间为(31.2±6.0)min,较实施前的(98.7±8.8)min明显缩短;标签准确率实施后(99.8%)较实施前(94.8%)明显提高;信息不符、标本混淆、申请单/标签污染、字迹不清、核对延迟等问题标本发生率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手术室及病理科人员对病理标本标识使用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病理标识规范管理,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问题标本的发生,手术室及病理科相关工作人员满意度均较高,对于提高病理标本管理质量及手术安全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输注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转归影响。方法收集本院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例97例,根据是否曾输注血浆分为实验组:56例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对照组:41例仅输注红细胞;分析2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输血量、输血后疗效、临床转归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2组的性别、年龄、休克发生率、溃疡大小、溃疡Forrest分级、合并症、输血后Hb等无明显差异(P0.05);2)PT、APTT(s)在输血前分别为20.30±2.65 vs 19.76±2.07(P0.05)、49.70±2.93 vs 46.93±5.10(P0.05),在输血后分别为13.12±1.68 vs 18.13±1.80(P0.05)、31.67±5.06 vs 40.41±2.64(P0.05);实验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变化基数(P0.05);3)平均红细胞输注量(m L)分别为420±63.75 vs 673±55.62(P0.05),好转率分别为91.0%(51/56)vs 73.2%(30/41)(P0.05),平均住院时间(d)分别为6.37±2.15 vs11.21±3.07(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5.4%vs 19.5%(P0.05)。结论早期输注血浆既可及时纠正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又能有效减少患者红细胞输注用量,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有助于更好的临床转归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本院204名ICU患者的临床输血及病历资料。根据不同输血指征,将患者分为宽松性输血组(n=95,Hb100 g/L为输血指征)与限制性输血组(n=109,Hb70 g/L为输血指征)。入院时做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和一般资料采集;记录红细胞输注总量、入院时基础Hb、ICU内输血前后Hb、出院时Hb等;调查和比较2组临床结局。结果宽松性输血组与限制性输血组比较:1)平均年龄及不同年龄段病例所占比例、APACHEⅡ评分及APACHEⅡ评分20分病例所占比例具有可比性(P0.05);2)红细胞输注量(m L)6.7±4.3 vs 4.4±3.6(P0.05),在ICU内输红细胞后及出院时Hb值(g/L)71.2±16.3 vs 56.7±13.6、90.1±15.9 vs 79.9±13.7(P0.05);3)ICU停留时间(d)64±43 vs 50±31、住院时间(d)98±56 vs 71±39、MODS评分(分)18.9±4.0 vs 12.9±3.3、SOFA评分(分)6.5±2.7vs 5.3±2.8、器官衰竭发生率(%)93.68 vs 79.82、重症感染率(%)65.26 vs 51.38、肺水肿发生率(%)54.74 vs 33.95、心力衰竭发生率(%)55.79 vs 36.70,60 d无机械通气时间(d)31.9±26.3 vs 39.7±28.1(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HDN)的类型、抗体分布与输(换)血治疗的血液配型方案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共350例住院HDN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胎次,回顾性统计患儿的溶血类型、血型抗体分布与治疗转归,分析其中输(换)血病例的血液配型方案,并以输血前后患儿血红蛋白(Hb)的变化评估其输血效果,以换血前后患儿的胆红素(Bil)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评估其换血效果。结果本组新生儿溶血病例中,ABO-HDN占94%(329/350),换血率为0.91%(3/329);Rh-HDN占5.43%(19/350),换血率为42.1%(8/19);ABO+MNSs-HDN占0.29%(1/350);Rh+Kidd-HDN占0.29%(1/350)。按照推荐方案输(换)血,11名输血患儿的输血次数1—2(1.82±0.40)次、(47.55±6.86)mL/次、输血量40—10(86.4±21.09)mL,输血前后Hb(g/L)分别为85.00±21.66 vs 125.09±12.96(P0.05);12名换血患儿的换血次数1—2(1.17±0.39)次、(516.59±123.64)mL/次、换血量300—1 403(602.69±279.05)mL;换血前后TBil(μmol/L)分别为327.22±97.40 vs 206.26±62.92(P0.05),IBil(μmol/L)分别为295.66±110.98 vs 187.99±62.61(P0.05),DBil(μmol/L)分别为37.23±31.83 vs 18.24±12.46 (P0.05);Hb(g/L)分别为105.64±44.94 vs 143.00±22.09 (P0.05)。结论 HDN虽然以ABO血型系统最多见,但输(换)血疗法主要应用于Rh HDN,换血后Bil降低、Hb提升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输血对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 420例成人CABG病例,根据围术期是否输注异体红细胞,分为输血组(n=464)和对照组(n=956);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输血对CABG后早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围术期输血及输血量是否为CABG后死亡及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ABG后输血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08%(5/464)vs 0.31%(3/956)(P0.05),重大并发症发生率为49.14%(228/464)vs 27.72%(265/956)(P0.05);住院时间(d)为9.24±6.32 vs 7.63±4.38(P0.01),住院费用(万元)为10.23±4.90 vs 8.79±3.2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体输血是重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红细胞输血量是增加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BG围术期输异体血会明显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输血量增加则会增加CABG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在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7.0.2)与输血科(血库)信息管理系统(6.4.0.56)整合,优化输血护理流程,实现输血智慧化闭环护理管理。设对照组:通过HIS选取2017年1月~12月(闭环管理实施前)入住本院血液内科行输血治疗的患者789人;观察组:2018年1月~12月(闭环管理实施后)入住本院血液内科行输血治疗的患者836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输血规范管理查检表,规范执行条目数为分子、查检总条目数为分母得出规范执行率。对闭环管理实施前后血标本采集规范查对率、取血后30 min输注率、床旁输血双人核查执行率、输血巡视规范率、4 h红细胞输注完毕率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率做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做统计分析,评价用血质量管理改进效率。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涉及输血的临床科室(血液内科、心外科、手术室、综合ICU)护士长共8名做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围绕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中的效果展开,对访谈结果做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床旁输血双人核查执行率为100%(836/836)vs 97.72%(771/789),血标本采集规范查对率99.04%(828/836)vs 97.34%(768/789)、取血后30 min输注率97.97%(819/836)vs 95.06%(750/789)、输血巡视规范率99.28%(830/836)vs 94.93%(712/789)、4 h红细胞输注完毕率99.16%(829/836)vs 97.47%(769/789)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率100%(836/836)vs 89.73%(708/789)(P0.05);输血质量控制记录、质控结果汇总、质控结果反馈耗时明显缩短。结论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应用于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有效提升了输血(时间)效率和护理质量,有助于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C(VC)和氮-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二者介入悬浮红细胞的量效关系。方法取新鲜悬浮红细胞(采集制备至实验开始3 d)8袋(2 U/袋),使每袋均分为9份(40 m L/份),用无菌方式转移至50 m L塑料血袋,设VC(实验组):取4份分别加入0.1、1、10和100mmol/L的VC溶液各约4.44 m L,使其终浓度为0.01、0.1、1和10 mmol/L;NAC(实验组):取4份分别加入0.1、1、10和100 mmol/L的NAC溶液各约4.44 m L,使其终浓度为0.01、0.1、1和10 mmol/L;对照组:剩余1份加入等体积的等渗PBS。3组红细胞置于(4±2)℃保存,分别于保存7、14、21、28及35 d取样(6 m L/次)测定红细胞变形性、渗透脆性(g/L)、AT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RBC保存初期,与对照组相比,1和10 mmol/L VC实验组对200-1、1 000-1剪切率EI、渗透脆性(g/L)、胞内ATP(μmol/g Hb)、GSH-Px(U/L)这4个指标均有改善:0.290±0.022 vs 0.297±0.018 vs 0.282±0.026、0.527±0.029 vs 0.538±0.023vs 0.520±0.043、4.892±0.128 vs 4.908±0.741 vs 5.000±0.068、4.82±0.49 vs4.74±0.52 vs 4.45±0.57、89.24±5.76vs 90.01±2.20 vs 75.51±16.03(P0.05);1和10 mmol/L NAC实验组在200-1、1 000-1剪切率EI值、渗透脆性、胞内ATP(μmol/g Hb)、GSH-Px(U/L)分别为:0.284±0.023 vs 0.298±0.012 vs 0.282±0.026、0.540±0.024 vs 0.550±0.027 vs 0.520±0.043、0.511±0.56vs 5.000±0.068 vs 4.45±0.57、90.59±9.9 vs 99.06±27.8 vs75.51±16.03,其他浓度实验组红细胞没有明显的改变或规律性;保存末期,与对照组相比,1 mmol/L VC和NAC实验组对渗透脆性(g/L)及GSH-Px(U/L)这2个指标有改善:0.260±0.017vs 0.257±0.027vs 0.241±0.024、0.507±0.019 vs 0.491±0.027 vs 0.485±0.036、87.89±10.83 vs 86.12±8.71 vs 77.75±8.17(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VC和NAC能够抑制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移动输血闭环信息系统在临床输血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与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BIS)以及移动护理终端(PDA)进行整合,构建输血闭环管理流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以2021年5月~2022年4月入住我院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 39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5月~10月(闭环管理实施前)的63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1月~2022年4月(闭环管理实施后)的76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闭环管理前后样管血采集双人核对执行率、取血后30 min内输注率、床旁输血双人核对执行率、15 min巡视率、4 h内输注完成率、输血护理文书规范率,评价输血全流程管理改善效果。结果 样管血采集双人核对执行率,观察组为99.48%(759/763),对照组为93.99%(594/632);取血后30 min内输注率,观察组为95.02%(725/763),对照组为91.46%(578/632);床旁输血双人核对执行率,观察组为100%(763/763),对照组为95.73%(605/632);15 min巡视率,观察组为94.36%(720/7...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围术期高需求输血的原因,分析高需求输血对术后恢复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10月—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与贲门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中,收集围术期输注红细胞≥5 U的病例27例(高需求输血组),从输注红细胞5 U的手术患者中筛选27例(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高需求输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ICU时间、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K~+、Ca~(2+)水平的变化等;以DC检测法测定Plt,凝血项目中PT、APFT、TT指标应用凝固法测定,K~+、Ca~(2+)指标以离子选择电极间接法测定。结果 2012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胸外科食管癌及贲门癌围术期高需求输血率为0.42%(27/6 448),其中1)高需求输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存在合并症患者比例为66.67%(18/27)vs 37.04%(10/27)(P0.05),存在贫血患者比例为48.15%(13/27)vs 22.22%(6/27)(P0.05);2)患者术后延迟性出血所致与术中出血所致的高需求输血比例为62.96%(17/27)vs 33.33%(9/27)(P0.05);3)高需求输血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2.96%(17/27)vs 33.33%(9/27)(P0.05),住院时间(d)及住ICU时间(d)分别为(24.70±17.60)vs(21.41±8.16)、(1.12±2.01)vs(0.37±1.36)(P0.05);4)高需求输血组输血前后Plt(×1012/L),K+、Ca2+水平(mmol/L)分别为235.59±76.44 vs 159.81±87.80(P0.05),4.18±0.39 vs 3.94±0.47、2.35±0.43 vs 1.90±0.29(P0.05),对照组相应为225.89±62.47 vs190.59±61.15(P0.05),4.21±0.36 vs 4.17±0.43(P0.05)、2.28±0.19 vs 2.02±0.14(P0.05)。结论术前存在合并症与贫血是影响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围术期高需求输血的危险因素,高需求输血主要因术后出血导致,且会增加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的紊乱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微柱凝胶技术配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配血技术的影响因素,以保证输血安全。方法分别采用血液中心供血袋所连接的血辫中血样和患者未抗凝血样进行交叉配血,以研究抗凝剂对配血结果的影响;对不同厂家的微柱凝胶采用不同的孵育时间,以研究孵育时间对配血结果的影响;采用不同的离心机离心,以研究不同离心速度对配血结果的影响;采用与新生儿血型不同的供血进行交叉配血,以观察新生儿抗体的产生规律。结果采用血辫中的标本,由于其未能与抗凝剂充分混和,假阳性率为86.67%(52/60);患者血样不抗凝,配血假阳性结果为90.63%(87/96);如果孵育时间由15 m in缩短至5 m in,阳性标本的漏检率为66.67%(8/12);使用不配套的离心机配血结果假阳性率为23.81%(5/21),假阴性率为25%(3/12);有21.3%(32/150)的新生儿血清中抗体形成不完全,采用异型血交配,可呈现出“假配合”结果。结论供血者和患者血样如不抗凝或抗凝不完全,因红细胞凝集或血清中含有未完全消耗的纤维蛋白丝,使配血结果难以判断或出现假阳性配血结果。擅自改变孵育时间、离心力,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配血结果。21.3%的新生儿血型抗体产生不完全,提示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其输血安全的前提,不能仅依赖配血结果就轻易为新生儿输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学科合作的患者血液管理(PBM)应用于成人心胸外科Ⅲ~Ⅳ级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的效果。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与输血科管理系统收集本院心胸外科在成人Ⅲ~Ⅳ级手术中启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前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围术期输血患者的输血数据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度933例设为PBM引入前按传统输血理念和方法的对照组,2017年度1 139例设为PBM(2017年1月1日启用)初步改进组,2018年1~12月1 411例设为PBM持续改进组;采用χ~2检验与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自体输血率、异体输血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对照组、PBM初步改进组与PBM持续改进组比较:1)术前使用铁剂与EPO纠正贫血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5.12%(44/291)vs 19.73%(72/365)vs 26.65%(125/469)(P0.01),10.31%(30/291)vs 12.33%(40/365)vs 15.57%(73/469)(P0.05)。2)自体输血率分别为57.98%(541/933)vs 44.76%(544/1 139)vs 37.00%(522/1 411)(P0.01),人均自体输血量(U)分别为351.91±35.85 vs 392.76±43.33 vs 421.75±73.84(P0.05);异体血输血率分别为18.11%(169/933)vs 17.56%(200/1 139)vs 13.32%(188/1 411)(P0.01),人均异体输血量(U)分别为6.56±8.33 vs 5.52±6.28 vs 5.56±6.17(P0.01)。3)人均住院天数(d)与住ICU时间(d)分别为19.54±16.56 vs 16.46±12.06 vs 15.11±10.18,4.45±9.31 vs 3.56±6.93 vs 3.26±5.29(P0.05);人均住院费用(万元/人)分别为10.76±8.39 vs 9.58±7.58 vs 9.13±5.9(P0.05)。结论 PBM应用于成人心胸外科Ⅲ~Ⅳ级手术围术期输血后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自体及异体输血率,以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单发动脉瘤在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如何合理备血。方法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中,运用倾向性匹配评分的方式筛选出接受输血与未接受输血者各64人,收集其围手术期及手术信息,统计并对比2组患者的差异,筛选术前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比较,患者体重(kg)为59.1±8.4 vs 65.2±11.9,动脉瘤体/颈比为1.7±0.9 vs 1.3±0.4,动脉瘤术中破裂率为57.8%(37/64)vs 4.7%(3/64),动脉瘤夹闭时间(min)63.4±10.6 vs 38.6±12.2,术中出血量(mL)811.7±426.8 vs 243.1±117.1(P<0.01),术中出血量/体重13.8±6.9 vs 3.8±1.9(P<0.01)。据此构建了术前模型和术中模型。体重(OR=4.59)和动脉瘤体/颈比(OR=4.48)是术前判断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中输血风险的预测指标。体重<55 kg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260 mL;而对于动脉瘤体/颈比>1.4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130 mL。结论患者的体重和动脉瘤的体/颈比为预测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中需行输血治疗的重要指标;对于体重较轻以及动脉瘤体/颈比较大的患者,在术前应积极备血,做好输血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决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AIHA)患者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配血不合时的临床输血问题。方法建立流程,通过复查患者和供血者标本信息、ABO及Rh血型复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比DAT和次侧凝集强度、抗体筛查试验等措施,分析次侧配血不合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处理。结果应用该流程处理3 014例非AIHA患者次侧配血不合问题,发现次侧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患者DAT阳性(占98.6%),该类患者输注次侧配血不合的悬浮红细胞,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1%)和输血有效性(87.4%),与同期主、次侧配血均相合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48%)和有效性(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致次侧配血不合的原因分别为标本或血型错误(占0.8%)、供血者不规则抗体(占0.6%),此类情况可换血重配,输注主、次侧均相合的悬浮红细胞。结论该流程可快速、安全地解决非AIHA患者次侧配血不合的临床输血问题,适用于采用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受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受血者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开展电子配血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不配合调查表>调查表,收集本市5家医院输血前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数据,与国内2006-2009年文献报道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5家医院红细胞ABO/RhD血型鉴定的准确率为100%,ABO正反定型不符合率(0.01%)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0.11%)(P < 0.05)及法国35家医院报道(0.03%)(P < 0.05);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9%)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0.37%)(P < 0.05).不规则抗体的发生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 < 0.05),有输血史/妊娠史者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P < 0.05),近期内反复输血者高于单次输血者(P < 0.05).结论:本市受血者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为100%,ABO正反定型不符合率为0.01%,3年内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低于国内报道的总体水平,女性、近期反复输血及有输血史/妊娠史者产生不规则抗体的机率较高.本市已具备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供血者标本采用2种不同工作流程,观察交叉配血结果的一致性及所用时间,为临床工作提供最佳的工作流程。方法分别采用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和相同的受血者标本在全自动血型仪上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比较全自动血型仪交叉配血结果的一致性。分别比较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和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供血者血液标本前处理,标本处理中,标本后处理,及标本全程处理所用的平均时间。结果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和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全自动血型仪交叉配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P0.05)。供血者压积红细胞标本和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供血者血液标本标本前处理、标本处理中平均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2、t=0.562,P0.05),标本后处理和标本全程处理平均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85、t=67.053,P0.05)。结论供血者稀释为1%悬液红细胞标本工作流程,其标本后处理,标本全程处理所用的平均时间更短,更加适合标本量大的医院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