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观察术前、术后血常规及影像学变化。结果:39例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血红蛋白量、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影像学显示栓塞满意。结论: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疗效满意、微创、易被医患双方接受、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目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可采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其缓解脾功能亢进疗效好,且是一种微创手术,与脾切除相比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和病死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的外周血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外周血象变化。方法对1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术后外周血象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后24小时白细胞及血小板即有明显升高,2周内达到峰值,其中11例随访1~3年,白细胞及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地18例的术后观察和护理体会,根据临床资料重点分析,主要总结该项治疗后的主要反应及护理措施。护理结果表明尽管术后反应较重,通过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仍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 1994~ 2 0 0 2年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17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为我院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者 ,其中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 4 6 .2± 11.7岁。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化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时间 ,其中血清胆红素 <5 0 μm ol/ L,谷丙氨酸转移酶 <6 0 IU/ L,凝血酶原时间≤ 6秒 (正常对照 12秒 ) ,肾功能正常 ,碘过敏试验阴性。1.3 操作步骤 取左侧或右侧腹股沟部位 ,常规消毒皮肤 ,2 %利多卡因局麻后穿刺股动脉 ,送入导管至脾动… 相似文献
7.
8.
自1995年1月~1996年12月,对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病人进行脾部分栓塞治疗,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ial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栓塞面积控制在30%~70%。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的外周血细胞、肝功能白蛋白及胆碱酯酶的变化;并记录各自的栓塞面积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术后1周PLT、WBC均明显升高,术后1个月以后相对稳定,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术后3个月开始升高,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3个月后肝功能白蛋白及胆碱酯酶上升,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痛、发热,极少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栓塞面积与较重的并发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E能有效的缓解肝硬化后的脾功能亢进,改善肝功能;掌握好适应证,对肝硬化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40例肝硬化患者行介入部分脾栓塞(PSE)的护理。方法:对40例肝硬化患者行介入部分脾栓塞(PSE)术前给予心理支持及营养护理,术中注意全身肝素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使脾亢得到显著改善。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及术中的密切观察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为论证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疗效,对15例住院病人采用经皮脾动脉栓塞术栓塞脾动脉外周分支,平均栓塞面积50%。术前、术后观测外周血象、肝脾8超和胃镜。栓塞后/前对比发现平均外周血白细胞上升75.24%,血小板上升18.50%,血红蛋白上升7.51%,门静脉直径缩小13.02%,脾静脉缩小23.73%,脾厚度缩小10.45%。结果表明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能改善脾亢和降低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结果 采用Seldinger法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结果 50例患者1~6月临床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白细胞及血小板3天后明显回升.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睥功能亢进疗效肯定,安全程度高、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采用普通干扰素α-2а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而未做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术后2个月后给予普通干扰素α-2а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每次。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 mg每天治疗。疗程48周。治疗期间,前3个月每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至疗程结束后继续观察24周。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切除或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缓解后,给予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脾切除患者为65%,部分脾栓塞术者为30%。脾栓塞术者仍有患者发生全血细胞减少而影响疗效。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脾切除或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宜选择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肝炎后肝硬化脾栓塞术后血小板参数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3 0例健康体检者及 72例肝炎后肝硬化脾栓塞术患者的血小板四项参数。后者的检测分别在脾栓塞术前、术后一周末、术后二周末进行 ;结果 :7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 (PCT)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明显降低 (P <0 .0 1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变化不明显 (P >0 .0 5)。术后一周及术后二周的上述参数均接近健康对照组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术后二周较术后一周的血小板参数改善明显 ,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动态检测血小板四项参数 ,对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判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春尧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2(1):135-136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将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脾动脉栓塞术是通过经导管血管阻塞术(TVCO)部分阻断脾动脉主干或末梢分枝后,使脾实质血供被切断或减少,继而发生脾实质梗死和机化,削弱了脾脏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作用,使脾功能亢进得以改善,而部分没有栓塞的脾脏则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同时脾血流量减少,使门脉压降低。该方法创伤小,费用低,特别是对于营养状况差、凝血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 相似文献
17.
我院采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症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2例乙肝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患者,以seldinger技术用明胶海绵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后1周、3~5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白细胞、血小板上升,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缩小,肝CP积分上升,严重并发症死亡3例。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显著,注意栓塞面积及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9.
介入部分脾塞术[PSE]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最新方法,它既能消除脾亢,又能保留脏免疫动能,减轻门脉高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少的优点,特别是用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为了更好进行介入术;提高治疗效果,护理的配合十分重要,现将PSE治疗中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②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术前及术后检查外周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超声及增强CT检测脾脏大小及门静脉宽度并作比较。③结果术后3天复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月、6月脾脏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④结论采用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可以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减轻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