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由于患者排便时盆底部肌肉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反常收缩,以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为基本特征,是由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前期建立的超声排粪造影基础上,以肛管直肠测压(ARM)为标准以此确定超声排粪造影(EDF)在盆底失弛缓疾病(Anismus)上的临床分度,并分析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临床症状与临床分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诊疗中心就诊的97例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对97例患者都进行肛管直肠测压(ARM)、慢性便秘严重程度评分量表(CSS)及超声排粪造影检查(EDF)。首先,将肛管直肠测压诊断为反常收缩病人进行CSS量表评分,再进行超声排粪造影,将CSS量表评分结果及EDF所测得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盆底失弛缓在超声排粪造影上的临床分度。在此基础上,再将EDF临床分度与其患者便秘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探索在EDF下盆底失弛缓患者临床分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0.586x-1.191(P<0.05),计算出EDF的盆底失弛缓分度为:轻度1°<ɑ≤5°,中度5°<ɑ≤10°,重度10°<ɑ≤1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盆底失弛缓患者的EDF临床分度与患者是否自主排便、排便次数、肛门坠胀、腹(胀)痛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排便费力、排便梗阻感、排便不尽感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 结论盆底失弛缓患者EDF临床分度与临床症状如排便不尽感、排便梗阻感、排便费力密切相关,提示EDF是诊断盆底失弛缓的有效手段;下一步需要通过多中心研究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确定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排便障碍主要表现是便秘和排便困难 ,女性多见。1 排便障碍的概念排便障碍主要表现是便秘和排便困难。①便秘的定义是 2~ 3日或数日排便 1次 ,粪便干硬。②排便困难的定义是排便费力 ,排便时间长 ,粪便难以排净 ,仍有残便感。便秘为主症的常并有排便困难 ;排便困难为主症的也常并有便秘。排便障碍的患者随着病史延长便秘和排便困难也逐渐加重。2 排便障碍病因学分类2 .1 按病理、生理分类 器质性 ;功能性 ;肠外症候性 ;药物性。2 .2 按大肠肛管和盆底部位分类 结肠性 ;直肠肛管性 ;盆底性。按大肠肛管盆底分类有利于大肠肛门学科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患者经直肠行耻骨直肠肌强力挂线联合内括约肌松解术。结果:42例患者中治愈3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2%,随访1a无复发。结论:经直肠耻骨直肠肌强力挂线联合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盆底综合征引起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远期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盆底形态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远端、肛管及盆底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 ,这些因素有时仅存在于排便时 ,而在非排便状态时可以不存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为功能性疾病 ,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 ,由盆底腹膜及盆腔脏器形态位置或病理生理改变等而引起的一个特殊症候群 ,包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不尽、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盆底沉重感、口服泻剂或手法助排等排便障碍症状。出口梗阻性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疝等 ,直肠指诊、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大多难以发现病变 ,临床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 选择20例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各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观察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18例术后恢复正常排便,2例行需辅助泻剂排便.但用量明显减少.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结肠慢传输所致顽固性便秘手术患者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选择20例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各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观察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18例术后恢复正常排便,2例行需辅助泻剂排便,但用量明显减少。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结肠慢传输所致顽固性便秘手术患者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20例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通过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导患者填写排便日记,进行治疗前后对照,以观察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疗效.结果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治疗后比治疗前,快速收缩中最大波幅、平均波幅、变异性、60 s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后基线的指标均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排便日记评分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能明显提高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标,改善排便困难.  相似文献   

9.
不同患者的便秘有不同表现,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就概念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排便频率减少和排便困难,频率减少通常定义为小于3次/周。大多数便秘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归因于功能障碍,通常分为两种,即特发慢传输性便秘(又称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两者常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出口梗阻多为肛直肠功能性疾病所致,又常与盆底其他器官脱垂(如膀胱膨出、子宫颈脱垂、盆底疝、肠疝等)合并存在,严重者甚至表现为整个盆底薄弱、脱垂。随着对便秘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逐步深入研究,其影像学检查经历了单一器官造影至同步联合器官造影、由器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总结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外科治疗患者术前检查、诊断、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顽固性便秘患者经电子结肠镜、结肠传输试验和排粪造影等检查确诊结肠慢传输型便秘47例,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9例,次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28例,结肠旷置术10例;合并出口梗阻37例,同时行直肠黏膜切除硬化剂注射15例、直肠前突修补术7例、盆底抬高盆底疝修补加直肠悬吊术10例、子宫悬吊术3例、扩肛治疗2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无其它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达到排便1~3次/d.结论 术前仔细检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2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的对照方法,比较便秘症状与直肠肛门压力情况。结果21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治愈率65.5%(p〈0.05);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4%(p〈0.05);3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玉丁 《临床荟萃》2003,18(20):1178-1179
1 便秘诊治流程提出的背景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 ,包括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 ,许多药物也可引起便秘。不少便秘无器质性病因 ,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 (FGID)提出和便秘有关的病症有功能性便秘、盆底排便障碍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其中功能性便秘需除外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而盆底排便障碍需符合功能性便秘的标准 ,并具备盆底排便障碍的客观检查依据。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便秘为突出表现。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便秘已…  相似文献   

13.
实用症状护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便 秘便秘 (constipation)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症状 ,由肠道及全身性疾病等引起 ,而便秘本身也可使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 ,由此产生的许多护理问题在临床护理中应予重视。1 基础知识1 1 定义粪便贮留在结肠内时间过久 ,水分被吸收 ,粪便变干、变硬 ,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 ,称为便秘。根据胃肠道系统有无器质性病变分为功能性(原发性 )和器质性 (继发性)便秘。按粪便贮留部位不同可分为结肠性便秘和直肠性便秘。1 2 原因与发生机制正常排便过程为机体通过胃—结肠反射产生的蠕动 ,将食物残渣推向直肠 ,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双重造影同步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6例便秘患者行结肠双重造影同步排粪造影检查。结果:直肠前突者41例,直肠粘膜脱垂及直肠内套叠18例,乙状结肠疝6例,会阴下降到1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例,骶直分离症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其他(包括器质性病变)5例。结论:结肠双重造影同步排粪造影对便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便秘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省吾 《浙江临床医学》2000,2(2):I001-I002
现对便秘的诊治进展情况论述如下: 一、便秘的定义和概念 通过结肠运输时间的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摄食情况下,食物经消化后24小时通过回盲部,通过结肠的正常传输,积存于乙直肠的粪便残渣于24~48小时排出体外。正常健康成人一般1~2天排便一次,结肠大团块推进运动每天2~3次。正常情况下,每日不超过3次或每周不少于3次有规律的排粪,且不伴任何腹胀或肛门坠胀不适,大便性状正常、成形,排粪通畅无阻,无不尽或余便感,每次排便不超过10分钟,一般3~5分钟,完成排便动作,均属正常范围。婴幼儿由于盆底发育不完善,各…  相似文献   

16.
慢运输型便秘是除外解剖性,器质性及结肠外病因所致的便秘。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长期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完全,手法协助排便,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次,持续6个月以上,做结肠运输试验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出口梗阻性便秘(OOC)是一种多病症的合并症,是指由直肠、肛门及盆底肌肉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便秘[1]。根据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标准[2]及中华消化学会《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OOC主要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松弛,耻骨直肠肌肥厚及痉挛,盆底痉挛综合征等。中医上所谓的便秘是指排便不净感、肛门下坠感、大便干躁或大便不干躁但排出困难等。OOC在临床上症状不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反馈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通过直肠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使患者直接观看屏幕图像,了解排便时自身盆底肌及直肠内压力变化的情况,告知患者改变异常的排便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学会放松盆底及肛门外括约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此方法对于慢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部分混合型便秘有较好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胃肠动力室用生物反馈治疗170例便秘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便秘病因有很多,其发生与肠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肠道动力降低、盆底及结直肠解剖结构异常、药物不良反应或术后导致的胃肠蠕动减慢、服用阿片类药物等有关[1-5];同时,年龄、生活习惯、心理精神因素也影响便秘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顽固性便秘与肠燥津亏,大肠传导失司有关[6]。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难下、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严重者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肛管直肠压力及胃肠激素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直肠肛管压差、力排时肛管残余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TL、SP水平均升高,SS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和胃肠激素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