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患者病情与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检测48例CSU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25-羟维生素D水平,研究其与CSU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将25-羟维生素D缺乏的CS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B组,A组予枸地氯雷他定、富马酸酮替芬及碳酸钙D3颗粒,B组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和富马酸酮替芬,6周后评价有效率,治疗终结2个月后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前CSU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是(17.97±8.41)μg/L和(27.99±10.4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8,P=0.000)。25-羟维生素D水平与CSU病情呈负相关(r=-0.375,P=0.000)。治疗A组有效率(78.26%)高于B组(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P<0.025)。A组的复发率(4.34%)低于B组(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1)。结论:CSU患者的25-羟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VD)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50例CU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血清,同时应用CU症状评分标准(UAS)对疾病进行评分;用 ELISA测定血清25HVD、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U组血清25HVD水平[(15.20 ± 7.72) 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21.54 ± 8.31) μg/L,t = 3.75,P < 0.05],且两组25HVD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7.9,P < 0.05)。UAS评分重度组25HVD水平[(15.57 ± 7.38) μg/L]与轻度组[(14.86 ± 6.28)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7,P > 0.05)。CU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 = 15.34, P < 0.05),但血清IL?4和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54, 4.88,均P < 0.05)。CU组血清25HVD水平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r = 0.738,P < 0.05),与IL?4水平呈负相关(r = -0.689,P < 0.05),与IgE水平无相关性(r = -0.271,P > 0.05)。结论 CU患者血清25HVD水平明显降低,可能通过介导Th1细胞/Th2细胞失衡参与CU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儿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U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左西替利嗪口服(2~6岁:5 m L/次,>6岁:10 m L/次,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联合维生素D口服(2~5岁:400 IU/d,>6岁:800 IU/d)。4周为1个疗程,同时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比较其临床疗效、血清25-(OH)D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及6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4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复发率观察组[7.31%(3/41)]明显低于对照组[36.36%(8/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0.01)。结论 :维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维生素D与超敏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水平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CSU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25( OH) D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水平,并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UAS7)。结果:CSU组25( OH) D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SU患者CRP、C3、C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 OH) D血清浓度与UAS7评分呈负相关,与CRP、C3、C4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维生素D的水平与慢性荨麻疹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56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血清25(OH)D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中轻度19例,中度26例,重度11例。患者组血清25(OH)D水平为(21.74 ± 6.04) μg/L,健康对照组为(30.17 ± 2.21) μg/L;患者组MMP?9水平中位数(P25 ~ P75)为291.55(166.18,594.46) μg/L,健康对照组为138.46(94.27,233.12) μg/L,两组间25(OH)D、MMP?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组血清25(OH)D与MMP?9水平呈负相关(rs = -0.26,P < 0.05),MMP?9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 = 0.27,P < 0.05),25(OH)D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s = -0.20,P > 0.05)。结论 维生素D、MMP?9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补充维生素D3(VD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控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临床症状的疗效。方法:① 90例CSU患者,21例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I)和55例健康自愿者选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② 受试者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沉(ESR)等实验室检查,并给予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③ 分离和体外培养正常人与CSU患者各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1 nM和10 nM 1α,25-(OH)2D3处理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白介素-6(IL-6)和维生素D受体(VDR)mRNA的表达水平;④ VD3严重缺乏(血清浓度<10 ng/mL)的患者补充大剂量(2400 IU/d)VD3,缺乏者(10~20 ng/mL)给予补充小剂量(800 IU/d)VD3,设未补充患者作对照,于6周和12周时再行UAS7评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SU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明显减少,D-dimer、FDP及ESR水平明显增加,且与UAS7评分呈正相关;qPCR结果显示15例CSU患者PBMC IL-6和VDR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加;经1α,25-(OH)2D3处理后,IL-6 mRNA表达减少,VDR mRNA表达增加(P<0.05);与未补充组比较,VD3严重缺乏组给予补充大剂量VD3 12周,UAS7评分明显下降(P<0.0001)。结论:补充VD3有助于协同控制CSU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抑制了荨麻疹亚临床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2、IL-4和TNF-α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25例CIU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结果:CIU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IL-2表达下调和IL-4表达上调可能导致本病患者出现Th2细胞亚群功能亢进,TNF-α可能主要作为前炎症因子参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黄菲  刘钊  鞠双双  韩江姗  冯波 《皮肤病与性病》2021,43(2):236-237,251
目的 了解德州地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常见过敏原的种类,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定量测定德州地区24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总lgE抗体及20种血清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地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阳性者达64.08%;阳性病例中吸入组阳性率的前2位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IL-17/IL-23炎症轴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CSU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158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121例健康者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同时用自体血清皮肤实验(ASST)将CSU患者分成ASST(+)和ASST(-)两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CSU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表达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3.02、3.87,P值均<0.01),ASST(+)的CSU患者血清中IL-17、IL-23水平较ASST(-)的CSU患者表达升高(t值分别为8.36、4.96,P值均<0.01)。结论:IL-17/IL-23炎症轴在CS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影响患者的自身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CU患者依据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进行分组,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63例CU患者中,37例ASST阳性(58.73%),26例阴性(41.27%)。相比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2.437 ±0.120) mg/L],ASST(+)组 [(25.797±7.756) mg/L]和ASST(-)组[(30.605±9.101)mg/L]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0.25、10.58,P值均<0.05),但ASST(-)组与ASST(+)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39, P>0.05)。ASST(+)组血清中IL-33含量 [(0.237±0.03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9±0.001) pg/mL],t=7.78,P<0.05,而ASST(-)组IL-33水平[(0.112±0.028) pg/mL]无明显变化(t=2.63, P>0.05),ASST(-)和ASST(+)间有明显差异(t=4.69, P<0.05)。结论: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及ASST(+)组IL-33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在CU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自发性荨麻疹(ASU)转归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178例ASU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发病季节、初发病程、自诉可疑过敏原、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血常规、血清总IgE测定、治疗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ASU转归为CSU的危险因素。结果:178例ASU中42例(23.60%)转归为CSU,单因素分析自诉食物过敏(P<0.001)、 ASST试验阳性(P<0.001)、初发病程(P<0.001)与ASU患者转归为CSU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自诉食物过敏(P=0.029)、ASST试验阳性(P=0.043)、初发病程长(P<0.001)均是影响ASU转归为CS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物过敏、ASST试验阳性、初发病程长是ASU患者转归为CSU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31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5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IL-31的含量,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瘙痒程度。结果:荨麻疹患者血清IL-31水平为28.63±15.38 pg/mL高于对照组的1.74±0.30pg/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瘙痒组IL-31水平分别为17.82±14.77 pg/mL,34.28±10.39 pg/mL和37.68±15.18 p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程度可能与血清IL-31的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IL-35及IL-17的表达。方法: 病例组60例,根据荨麻疹活动性评分标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CU患者与对照血清中IL-35和IL-17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U患者组血清IL-35水平为46.73±17.19n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3.78±25.51ng/L(P<0.05);CU组IL-17表达水平为18.03±8.8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3.29ng/L(P<0.05)。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IL-3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35和IL-17可能与CU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前后Th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和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血清水平。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人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SIT前IL-18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SIT后升高(P<0.05);SIT前IL-10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SIT后下降(P<0.05)。结论:变应原皮试阳性荨麻疹患者IL-18降低,IL-10升高,Th1/Th2失衡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外周血IL-35水平,明确其对肥大细胞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收集30例CSU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利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血清IL-35和可溶性VCAM-1(sVCAM-1)浓度。体外培养肥大细胞,与患者外周血清共孵育24h,取上清液 、IL-35 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仅含RPMI 1640培养液)、健康人上清液组(HC)、CSU上清液组(CSU)、HC+IL-35组、CSU+IL-35组,流式细胞术检测VCAM-1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单个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SU患者组外周血IL-35浓度显著降低,血清sVCAM-1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SU血清IL-35与sVCAM-1浓度呈负相关(r=-0.5232 P=0.003)。IL-35+CSU组内皮细胞VCAM-1表达及单个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情况显著低于CS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SU患者外周血IL-35降低,升高IL-35浓度可抑制CSU患者肥大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