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对比剂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对比剂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对比剂肾病(CIN)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18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和术后48、72h的血清肌酐,记录其治疗经过和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118例患者中发生CIN(CIN组)28例(23.7%)。CIN组基线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CIN组(均P<0.05),而肌酸激酶(CK)峰值高于非CIN组(P<0.05)。CIN组住院时间比非CIN组长(P<0.01),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VEF3000U/L与CIN的发生有关。结论:CIN是急诊P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增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工作中要积极预防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5年1月—2018年4月,筛选有关CCC对行急诊PCI的AMI患者预后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无CCC(Rentrop分级0级)和有CCC(Rentrop分级1~3级)患者,CCC良好(Rentrop分级2~3级)和CCC差(Rentrop分级0~1级)患者,分别比较有/无CCC患者、CCC良好/差患者术后6个月内病死率、术后≥1年病死率、心肌梗死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10 525例患者,其中有CCC患者2 517例,无CCC患者4 092例;CCC良好患者1 010例,CCC差患者2 906例;14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CCC患者术后6个月内病死率[RR=0.40,95%CI(0.25,0.63)]、术后≥1年病死率[RR=0.59,95%CI(0.49,0.72)]低于无CCC患者(P0.05);CCC良好患者术后6个月内病死率[RR=0.42,95%CI(0.22,0.82)]、术后≥1年病死率[RR=0.64,95%CI(0.49,0.82)]低于CCC差患者(P0.05)。有/无CCC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再发率[RR=1.15,95%CI(0.56,2.33)]、术后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RR=0.88,95%CI(0.43,1.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良好/差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77,1.34),P0.05];1篇文献报道了CCC良好/差患者术后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显示,CCC良好/差患者术后30 d及6个月内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与无CCC、CCC差相比,有CCC、CCC良好能更有效地降低行急诊PCI的AMI患者术后6个月内及≥1年病死率,但对术后再发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经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40例和存活组26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住院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illip分级、心肌梗死部位、血压、入院心律、发病时间等。结果死亡组高血压史比例高于存活组(P=0.015),其余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存活组前壁心梗发生率(P=0.018)、Killip分级≥Ⅱ级比例(P=0.027)、发病时间(P<0.01)均低于死亡组,而收缩压(P<0.01)高于死亡组;存活组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6),而成功再灌注比例(P<0.01)、植入支架数量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0);存活组心源性休克(P<0.01)、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1)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结局受患者高血压史、心梗发生部位、Killip分级、发病时间、收缩压、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6.
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500例行急诊PCI的患者,CIN定义为使用对比剂后48~72 h内血肌酸酐(肌酐)值较基线值升高超过44.2 μmol/L或者较原基础值升高25%以上.比较CIN组与非CIN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及院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NLR与CIN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500例患者中,85例(17%)患者发生CIN.CIN组在院内死亡、需要肾脏替代治疗、需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围术期低血压、急性心力衰竭、新发心律失常等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较非CIN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NLR界值为6.03时,其预测CIN的敏感度为80.1%,特异度为73.7%,曲线下面积0.764.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NLR水平与CIN发病率明显相关(OR 1.2,95% CI 1.1~1.3,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6.03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95% CI1.2~1.3,P<0.001);此外,女性、基础肾功能不全及围术期低血压也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前NLR水平与CIN相关,NLR升高的患者发生CIN的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4年9月~2005年8月共收治在心内科住院的166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诊断符合WHO标准。将其分为4组:〉75岁组48例,66~75岁组44例,51~65组42例,≤50岁组32例,记录各组患者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及LVEF、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病死率高。临床上,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颤/房扑)是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其发生和存在对患者的临床心血管事件及患者的预后势必会产生影响。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及疗效的不断提高,它们的发病率应该会逐渐降低,这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早期的药物溶栓再灌注治疗中已经得到证实。在大力提倡急性心肌梗死后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再灌注治疗的今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影响,以期寻找评价急诊PCI治疗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将2011年02月至2012年05月在北海市人民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急诊PCI治疗组;将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并〈75%的58例患者设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另外,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1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急诊PCI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在PCI治疗前、治疗后3d、术后1周分别检测QTd;单纯药物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入院时、治疗后3d及1周分别检测QTd。结果急诊PCI治疗组PCI治疗后3d、1周QTd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的Q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后1周QTd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QTd下降幅度较大,两组3d、1周QT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快速、显著缩短,从而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57例发病在18 h以内的高龄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急诊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IRA的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成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157支IRA,163处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95%~100%,TIMI血流0~2级,急诊PTCA后共置入158枚冠脉内支架,155支IRA术后完全再通,即刻成功率98.73%.2支IRA因PTCA后无血流未置入支架.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IRA均恢复到TIMI血流3级,残余狭窄为0%~10%.1例于术中死亡,2例于术后48 h死亡,住院期间总病死率1.91%.术后随访6~15个月,全部存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Ⅲ级,无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方法对78例有溶栓禁忌证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对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行PCI术后胸痛及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1个月后出现心绞痛,给予常规治疗后缓解,随访10个月无异常,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急诊PCI治疗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郑锦滨黄贤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8):28-32
目的探讨肾功能下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急诊PCI的AMI患者466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207例[eGFR≥90 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度降低组169例[60 ml·min^(-1)·(1.73 m^2)^(-1)≤e GFR<90 ml·min^(-1)·(1.73 m^2)^(-1)]及肾功能中度降低组90例[30 ml·min^(-1)·(1.73 m^2)^(-1)≤e GFR<60 ml·min^(-1)·(1.73 m^2)^(-1)];随访1年,根据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91例和非MACE组375例。比较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降低组、肾功能中度降低组患者MACE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Killip分级情况,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随访1年,共91例患者出现MACE。肾功能正常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9.2%,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为17.2%,肾功能中度下降组为47.8%;3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功能轻度下降组与肾功能中度下降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于肾功能正常组,Killip分级劣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3)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血肌酐(Scr)、e 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Killip分级、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脂血症、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370,95%CI(1.766,3.180)]、糖尿病[OR=1.664,95%CI(1.223,2.263)]、LVEF<50%[OR=2.389,95%CI(1.900,3.005)]及eGFR<90 ml·min^(-1)·(1.73 m^2)^(-1)[OR=2.462,95%CI(1.886,3.214)]是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肾功能下降可导致AMI患者急诊PCI后预后不良风险性升高,高血压、糖尿病、LVEF<50%及e GFR<90 ml·min^(-1)·(1.73 m^2)^(-1)是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2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护理经验。方法2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严密观察用药后穿刺部位和全身出血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h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1例。30d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1例。无相关血管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血流(TIMI)0级发生。2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经遵医嘱调整替罗非班的剂量及奥美拉唑抑酸、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后,粪便隐血试验转为阴性;2例轻度牙龈出血,无皮肤黏膜出血;无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结论严密的观察与良好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出血事件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病危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1)
目的研究冻干重组人脑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急诊PCI治疗+冻干rhBNP,n=60)和对照组(单纯急诊PCI治疗,n=60)。观察两组在急诊PCI治疗中TIMI血流分级,判定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情况,监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浆BNP浓度,观察两组术后及第30天的LVEF,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及30 d内MACE的发生率。结果在急诊PCI治疗中,实验组TIMI血流及TIMI血流计帧(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及第30天LV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3.3%)及随访30 d内MACE的发生率(1.67%)均低于对照组(15%和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同时静脉使用冻干rhBNP,可以减少患者在急诊PCI治疗中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降低术后BNP浓度,增加术后及第30天的LVEF且可以减少住院期间及后期随访30 d内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325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按PCI过程是否出现无复流分为血流正常组(283例)和无复流组(42例),然后对两组临床资料,包括药物干预情况、化验、PCI详细情况等进行Logistic分析,明确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急诊PCI术前未使用瑞舒伐他汀是AMI行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OR=0.309,95%CI 0.261~0.813);服用时间≥3个月与服用时间<3个月相比,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4.3%vs 11.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PCI前就已服用瑞舒伐他汀的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