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复杂,中医古籍中对心力衰竭无统一的认识。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虚"、"瘀"、"水",其中水指津液代谢障碍,是一个涉及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病理改变,尤以阳气虚为主要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为阳虚阴盛,以温化为治疗原则。临床上根据心力衰竭津液代谢障碍导致的不同临床症候进行辨证施治,讲究方证对应,常用经方药简而效彰。  相似文献   

2.
从肾论治慢性心衰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衰按其临床表现为归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多为久病正气虚、心气心阳不振、心脉淤阻,为本虚标实之效。本虚乃肾阳亏虚,标实为瘀血阻闭心脉。因心阳根于肾之命门之火,心肾阴阳相济,救治疗慢性心衰宜从温补肾气、肾阳入手,用补肾法治血法治之。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心力衰竭为心衰发展的终末阶段,中医病机本虚过极,大气下陷,阴阳两虚、五脏俱累,标实痰饮水瘀互结互化,外邪易侵,内外合邪。治疗需谨和病机,调和阴阳,同理五脏,内外兼顾,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为临床的疑难病。目前西医多采用利尿、扩张血管、强心等对症治疗,虽然能改善症状,但患者病情易反复,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对慢性心衰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慢性心衰的病机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但将其病机归纳以虚、水、痰、浊、湿、瘀为主。作者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为阳虚阴盛,结合扶阳学说让我们对慢性心衰的发病及其治疗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该文将通过扶阳的渊源,古籍对慢性心衰的记载,现代中医界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扶阳学说在慢性心衰中的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的多发病,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基于本病心气阴阳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水饮聚积为标的病机特点,结合心脾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赵英强教授认为脾胃与心衰的发病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临证中,从脾胃着手,分期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由各种疾病累及心脏,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防治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难题,然而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心衰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心气虚日久,累及于心阳,心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在气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心衰发病的关键和始动因素,并贯穿整个病理过程。补虚重在益气温阳。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佐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等法。笔者收集并简要概括12位名医从温阳为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些临床经验,他们论治心衰,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阐述了各自的治疗特色,诸医家对心衰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临床体会各有千秋,具体应用各有侧重,遣方用药慧具匠心,这些经验对心衰的中医药研究、治疗及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对心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心衰病的发生原因及病理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查阅古代文献对心衰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及病机阐释结合临床观察研究。结果 :祖国传统医学虽未对心衰进行集中系统论述,但其对心衰病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心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演变基础,痰饮水停则是其最终产物。结论:心衰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饮、水停,标本俱病,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涉及脾、肝、肾三脏。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淤血互结为患,阻塞经络。更年期妇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姜德友教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姜德友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辨治思路,阐述姜教授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详细论证其辨证分型,并附临床医案加以验证。[结果]姜德友教授认为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是内外相因,本虚标实。本虚系心之本位正气不足,发病初期以心气虚为主,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阴阳两虚。标实包括水饮、痰浊和瘀血,进而影响体内水液和血液循行,形成水饮内停、痰浊蕴肺、水血互结、痰瘀互结等证。姜德友教授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气虚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5个临床证型,对其症型分别应用心力加、参景益心汤、补气通脉汤、补火汤、自拟参苈加进行治疗。所举验案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型,用参景益心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证,用补火汤加减;气虚血瘀证,用补气通脉汤加减化裁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姜教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辨治分型及治法方药均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效法。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而静脉系统血脉淤阻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其病理变化规律辨治,疗效明显,现简介如下:1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衰弱为主,标实以瘀水互结为主中医有"心衰"病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说:"心衰则伏。"《金匮要略》云:"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  相似文献   

11.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本虚标虚”病机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本虚标虚”病机内涵探析黄惠勇导师: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410071)关键词冠心病,本虚标实,心气虚,胸痹,病机冠心病理属中医病名“胸痹、心痛”之范畴。中医内科学各版教材及有关论著所论其病机都以“本虚标实”为规范,其本虚言阴阳气血的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对心衰的病因病机及论治大法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 ,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气虚阳虚 ,标实为痰湿瘀血 ,总治则为益气温阳 ,活血利水。但笔者体会 ,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 ,除了详参病机、辨证施治外 ,亦就注意根据西医诊断类型、原发病等不同 ,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基础上分别有针对性的辨病施治 ,做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兹对各类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分述如下。1 左心衰竭  对于单纯左心衰竭 ,病人往往表现为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吐白色泡沫或粉红色痰、听诊两肺有湿罗音 ,涉及脏腑…  相似文献   

14.
周亚滨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心肾阳虚,而血瘀、水停为发病的重要因素,为本虚标实之证.并认为本病特点常易反复发作,需要患者及家属长期配合治疗,故在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并施,既改善患者心衰的症状又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为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以心悸、喘促、尿少、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症。心衰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喘证、痰饮、水肿、心悸等病范畴。本病本虚标实,阳气亏虚为本,瘀血、痰饮、水湿内停为标。临床用温阳利水、化痰祛瘀平喘、益气养血法,治疗心衰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8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侯分布回顾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及证侯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8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中医证型和心衰证素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布大致为痰瘀互阻417例(49.7%),气虚血瘀190例(22.65%),气阴两亏121例(14.42%);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血瘀者613例(73.06%),痰浊者437例(52.09%),气虚者358例(42.67%),阴虚者144例(17.16%),水湿者13例(1.55%),阳虚者6例(0.72%)。结论心衰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本,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阳虚,甚或阴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水饮、痰浊,最终可致气虚与阴虚、阳虚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我们通过三十余年临床观察发现其主要病机为心阳亏虚、痰瘀交阻、水毒内蕴等所致,为此提出了慢性心衰中医防治的"三部曲"。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发现治疗慢性心衰的"三部曲"为:补心气温阳气、强心通血脉、化痰泻浊祛瘀水毒。中医注重"气血阴阳、气机调和",慢性心衰中医预防"三部曲"以调补气血、调畅气机、平衡阴阳为主,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状态。通过慢性心衰的预防三部曲达到了气机调畅、气血阴阳平衡的效果,使人体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心衰,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中医治疗慢性心衰"三部曲"在临床上对心衰患者症状的改善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主要采取预防和对症治疗,不能满足患者所需。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各医家大同小异,主要以"虚、水、湿、浊、痰、瘀"为主。作者依据慢性心力衰竭"虚、水、湿、浊、痰、瘀"的病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肾虚邪伏的病机,加深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而为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房颤,中医定名为“心动悸”,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中医药采用辨证论治、单验方治疗疗效显著。中医药治疗能调整气血阴阳,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 (以下简称心衰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 ,为多种心血管疾病严重或终末阶段。根据其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心气亏虚、血瘀经脉、水湿停聚 ,终成气虚血瘀水停的气、血、水同病之证。临床上治疗大多依此病机立法而从气血水同病方面进行论治。本方拟就近年来从气虚血瘀水停论治心衰的现状作一综述。1 基础研究1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心气亏虚 ,因虚致实 ,瘀水停聚而成本虚标实之证。韩氏 [1]认为 ,心衰的病理变化可概括为心气亏虚、瘀血阻滞及水液停留的气、血、水病变 ,以心气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