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趋势,探讨辅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联合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60例(治疗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45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治疗组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辅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联合治疗,B组30例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所有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病5d内)均在入院48h内及经治疗1w后采集外周静脉血3ml,健康体检儿童于门诊采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8~+,CD4~+,CD3~+)。结果 (1)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P0.05);(2)治疗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但A组较B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辅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有益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 1995 0 5~ 2 0 0 1 11,试用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 0例 ,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唑组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临床资料  1995 0 5~ 2 0 0 1 11,我们共收治病毒性脑炎 5 8例 ,均符合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随机分成 2组。观察组 3 0例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5月~ 8岁 ;发热 2 9例 ,呕吐 2 7例 ,头痛 2 4例 ,嗜睡 15例 ,抽搐 5例 ,精神异常 1例 ,肢体瘫痪 1例 ,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15例。脑脊液异常 2 0例 ,头颅CT异常 6例。对照组 2 8例 ,男 17例 ,女 11例 ,年龄 6月~ 8岁 ;发热 2 6例 ,呕吐 2 0例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HFMD)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状况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丙种球蛋白组30例,连续5d静滴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1g/(kg·d);干扰素组27例,采用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80μg/(次·d),持续3d;联合组30例,采取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联合治疗。3组患儿在降颅压、退热、预防细菌感染、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和护理方式上均相同,观察3组患儿1周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组在生理指标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热程、疱疹消失时间和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用组所需时间显著少于干扰素组和丙种球蛋白组(P0.01),干扰素组和丙种球蛋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用组有效率(93.33%)大于干扰素组(77.78%)和丙种球蛋白组(76.67%),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扰素组和丙种球蛋白组,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效果较单独使用明显,缩短了病程,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γ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05~2011-05收治的8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患儿加用γ干扰素100万U/d,5~7 d一疗程,并与同期住院的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在发热、头痛呕吐、神经精神症状及脑脊液转阴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γ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2003—05-2005—05试用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0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特点,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2012-01-2013-06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30例患儿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27例(90.0%),意识障碍22例(73.3%),昏迷1例,头痛22例(73.3%),呕吐21例(70.0%);阳性12例(40.0%),颈抵抗可疑阳性5例(16.7%);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12例(40.0%),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10.0%);布鲁津斯征均为阴性;2例(6.7%)凯尔尼格征阳性;血液肠道病毒学检查(柯萨奇、埃科病毒及EB病毒抗体IgM、IgG),抗体[IgM 和(或)IgG]均为阳性,但脑脊液病毒学抗原检查仅7例阳性;脑电图(EEG )和磁共振成像(M RI)检查,7例(23.3%)EEG异常,2例(6.7%)M RI异常。经抗病毒、降颅压等治疗,随访6~12个月,1例昏迷,1例小脑共济失调,余28例完全康复,未见后遗症。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多数发病较急,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血液中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但脑脊液病原学阳性率较低。对症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92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1)2组失语改善时间、面瘫改善时间、肢瘫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均<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9,P=0.0111)。结论与常规治疗方法比较,高压氧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患儿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03-2015-03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治疗后统计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病情改善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优于对照组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病情改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收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34例,随机分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热、抽搐、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的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结论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组观察了大剂量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l)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发热、头痛、呕吐,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伴有抽搐,有颅神经损害或出现精神异常,肢体瘫痪,锥体束征阳性,小脑、植物神经受累表现,脑膜刺激征可阳性。(3)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轻度增高、细胞数、蛋白轻度增高或正常。(4)脑电图呈弥漫性异常或一侧较重。(5)排除脑肿瘤、脑脓肿、细菌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及脑寄生虫病等。1.2一担资料lop年5月一lop年4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础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  相似文献   

11.
12.
自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用大剂量干扰素(IFN)治疗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28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结果1.1 临床资料 符合实用儿科学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诊断标准的患儿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2~6岁19例,6~12岁34例,入院时病程2~6d,平均3.9d,随机分治疗组28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发热、呕吐、颈强直、抽搐、昏迷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两组按常规方法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脱水剂、镇静剂及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FN 100万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系统评价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相关指南,为临床循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万方、CNKI、维普等数据库;以及NGC、GIN、TRIP等指南数据库和各大医学行业机构网站如CDC、IDSA、AAP、WHO、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临床指南文库和中国临床指南协作网。检索时限从建库或建网至2014年10月。2位研究者依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工具Ⅱ(AGREEⅡ)评价指南质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最终纳入3部指南,均为近5年发布,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欧洲。指南最终推荐均为B级,在AGREEⅡ6个领域中"范围和目的 "得分最高,平均68.54%。得分较低的是"应用性"和"编辑的独立性"。对疑似患儿应尽早经验予阿昔洛韦治疗。确诊为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亦推荐使用阿昔洛韦。但推荐级别不同,前者为强推荐,后者推荐强度降低。此外,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暂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水痘带状疱疹,可使用激素作为备选治疗,但证据尚不充分。对于巨细胞病毒脑炎推荐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不建议使用西多福韦;肠病毒脑炎可以使用普拉康纳利。结论各指南推荐的治疗病毒性脑炎的药物基本一致,但制定循证指南在编辑的独立性以及应用性上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背景:2003年研究发现一个全新的III型干扰素家族,即IFN-λs,包括λ1,2,3三种亚型。 目的:对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重组人干扰素-λ1 (rhIFN-λ1)进行产率纯度分析, 理化性质、受体表达鉴定以及抗肿瘤活性初步探讨。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09/2008-07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完成。 材料:含rhIFNλ1表达质粒的酵母菌种pAO815-4αF-IFNλ1/GS115,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和HCT116细胞, 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保存。 方法:诱导含rhIFN-λ1表达质粒的甲醇营酵母Pichia pastoris进行表达, 表达产物经阳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层析纯化。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HPLC,质谱,毛细管电泳等鉴定其纯度及理化性质,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real-time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其在肿瘤细胞中特异受体的表达,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初步评价其抗肿瘤活性。 结果:毕赤酵母表达的rhIFN-1表达水平约9.23 mg/L,纯化后的纯度近90%。rhIFN-λ1等电点为8.01, 相对分子质量为20 960。在Hela和HCT116中均检测到rhIFN-λ1受体小亚基IL-10R2和特异大亚基IL-28R mRNA的表达, 但U937细胞中未检测到IL-28R mRNA的表达。rhIFN-λ1具有与IFN-α2a相似的降低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经检测无或极少表达IL-28R的细胞中此作用不明显。 结论:rhIFN-λ1可以在毕赤酵母中实现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理化性质与天然IFN-λ1一致,具有与IFN-α2a相似的抗肿瘤活性,但对其特异受体分布少的骨髓造血系统降低增殖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氢质子波谱分析(~1H-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研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颅脑异常生化代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头颅3.0T MRI检查,以病灶部位和对侧正常部位为感兴趣区(ROI)行~1H-MRS检查。分别测定病灶区和对照侧的NAA、NAA/Cr、NAA/Cho,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检查均发现病灶,多数病例为多部位受累。~1H-MRS检查结果均有异常,与对照侧比较,病灶区NAA下降,NAA/Cr、NAA/Cho均降低,且病情越重,比值下降越明显。结论Cr、Cho均可以作为脑组织代谢变化的参照指标。MRS与MRI相结合,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对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3—2015-03我科室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降颅压、解痉挛、稳定酸碱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治疗4周后2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及治疗状况。结果 (1)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儿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住院时间分别为(2.1±0.3、1.6±0.3、3.8±0.7、3.6±0.7、5.1±1.2、14.5±2.3)d,均低于对照组(3.6±0.5、3.0±0.6、4.9±1.1、4.7±1.0、8.4±1.6、19.8±3.2)d,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治愈数、无效数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3例、1例、96%),均有优于对照组(8例、5例、8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儿均未见心、肝、肾、胃肠道等器官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肯定、确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06—2014-06收治18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静滴更昔洛韦,5mg/(kg·次),q12h。治疗组静滴更昔洛韦,5mg/(kg·次),q12h;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10万IU/(kg·次),1次/d。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χ2=24.23,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干扰素治疗明显优于单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促进患儿症状尽快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为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3岁幼儿。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病毒性脑炎为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性反应,出现发热、惊厥、头痛、呕吐、抽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甚至发生昏睡、昏迷,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目前临床无特效治疗方法,常规药物治疗配合严密、精心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我院2012-01—10收治手足口病引发病毒性脑炎患儿40例,均给予常  相似文献   

20.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内皮素—1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均相竟争法,测定5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AVE)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发现,AVE急性期患儿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血浆和CSF中ET-1含量高于恢复期(P<0.01),血浆与CSF中ET-1含量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情严重、抽搐频繁、EEG和脑CT或MRI显示病变部位广泛者,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增高更为显著。认为ET-1是一种新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在AVE病程发展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