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洛美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盐酸洛美利嗪和安慰剂进行为期30周的双盲自身交叉对照试验。记录患者治疗第2、8、14、16、22、28、30周末的头痛发作频率,进行偏头痛致残评定量表(MIDAS)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第8周的MIDAS2~5、第14、16周的MIDAS1~5和第22周的MIDAS1~4评分显著下降(均P<0.05);B组第14周MIDAS1~3及第16~30周的MIDAS1~5评分显著下降(均P<0.05)。A组第14周的头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B组,B组第28周头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A组(均P<0.01)。A组第14周头痛发作强度改善率、发作频率改善率显著高于第28周;B组第28周显著高于第14周(P<0.05~0.001)。A组治疗第14周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B组治疗第28周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均P<0.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洛美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停药后疗效仍有一定持久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洛美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进行观察,将入选的53例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洛美利嗪治疗组(27例,口服盐酸洛美利嗪片5mg,每日2次)及对照组(26例,口服安慰剂每日2次),疗程共12周。以头痛发作频率为主要评定指标,发作持续时间、程度、伴随症状及头痛综合评分为次要评定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组治疗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末时,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及头痛综合评分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均P<0.01);(2)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5%,极显著优于对照组(7.7%)(P<0.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盐酸洛美利嗪是安全有效防治偏头痛发作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和评价托吡酯和普萘洛尔在儿童偏头痛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了93例5~17岁的偏头痛患儿进行研究。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46例给予托吡酯50mg·d-1治疗,B组47例给予普萘洛尔1 mg·kg-1·d-1治疗,持续观察3个月。分别记录患儿的在治疗后第1个月,第2个月及第3个月头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托吡酯组和普萘洛尔组患儿的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在治疗的第2个月和第3个月,托吡酯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普萘洛尔下降更显著(P<0.05);在治疗的第3个月,托吡酯组患儿的头痛严重程度(VAS评分)低于普萘洛尔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托吡酯和普萘洛尔均能有效的减少儿童偏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且托吡酯比普萘洛尔效果更为显著。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VCI患者90例,平均年龄(67.1±8.0)岁,59例女性患者(1:1:1),在6个月的时间内分别接受120mg·d~(-1)和60mg·d~(-1)银杏叶或安慰剂。对功效指标进行评估,包括神经心理测试评分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安全性评估包括实验室检查,不良反应和临床检查。结果与安慰剂相比,120mg·d~(-1)和60mg·d~(-1)的银杏叶仅在临床总体印象评分中(2.6±0.8 vs 3.1±0.7 vs 2.8±0.7;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总体印象评分显示,与银杏叶组相比,安慰剂组(-0.3±0.5;P=0.021)基线值显着下降。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16例)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两个银杏叶提取物组(分别为8例和9例),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检查显示接受银杏叶提取物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无差异。结论银杏叶减缓了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恶化,但其效果仅在四项神经(MDRS,CGI,SCAG和MMSE)心理测试中显示。然而,由于这种轻微的效果与一些不良反应的共同存在,本文不能证明它是无效的或不安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提供银杏提取物的功效和安全性的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细辛等)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112例偏头痛患者,男性42例,女性7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为(38.1±9.8)岁,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 (1)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的治疗中治疗组比安慰剂组较明显地减少总发作次数(分别为3.1±2.5和4.2±2.7,Z=2.16,P=0.03)和总发作时间(h)分别为31.0±48.0和51.2±73.8,Z=2.86,P=0.004.(2)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总发作次数减少率(%)分别为4.9±0.3和3.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Z=5.76, P<0.001).(3)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中偏头痛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的观察表明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5.4%),安慰剂组1例(1.8%).(5)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治疗前后无特殊改变.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用于治疗偏头痛,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缩短发作时间,但对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出现的伴随症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Med (CBM)、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iew manager 5. 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纳入41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A型肉毒毒素组在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 1,95%CI:0. 41-0. 21,P=0. 53)。按偏头痛类型进行亚组分析后结果显示,A型肉毒毒素组在亚组慢性偏头痛组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优于安慰剂组(MD=-0. 43,95%CI:-0. 70~-0. 17,P=0. 001);而在亚组发作性偏头痛组,A型肉毒毒素组和安慰剂组在每月平均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 08,95%CI:-0. 16~0. 33; P=0. 51)。与安慰剂组相比,A型肉毒毒素组平均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平均每月急性头痛用药日数减少、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P 0. 0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安慰剂组(OR=1. 38,95%CI:1. 20~1. 58; P 0. 00 001),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地减少慢性偏头痛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天数和急性头痛用药的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发作性偏头痛效果不明显,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养血清脑颗粒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细辛等)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12例偏头痛患者,男性42例,女性7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为(38.1±9.8)岁,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1)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的治疗中治疗组比安慰剂组较明显地减少总发作次数(分别为3.1±2.5和4.2±2.7,Z=2.16,P=0.03)和总发作时间(h)分别为31.0±48.0和51.2±73.8,Z=2.86,P=0.004.(2)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总发作次数减少率(%)分别为4.9±0.3和3.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Z=5.76,P<0.001).(3)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中偏头痛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的观察表明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5.4%),安慰剂组1例(1.8%).(5)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治疗前后无特殊改变.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用于治疗偏头痛,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缩短发作时间,但对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出现的伴随症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抗癫■药拉考沙胺添加治疗对控制不佳的部分性癫■发作成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EP0008(NCT01710657)是一项为期24周在中国和日本16~70岁控制不佳的部分性癫■发作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双盲试验中完成维持期的患者可进入开放标签扩展性试验EP0009(NCT01832038)。本研究针对两项试验中的中国536例部分性癫■发作患者进行分析,经剔除筛选失败的130例患者,共计406例中国部分性癫■发作患者入组,随机分为安慰剂组(136例)、拉考沙胺200 mg·d~(-1)组(136例)和拉考沙胺400 mg·d~(-1)组(134例)。结果 406例中358例(88. 2%)完成试验。从基线期至维持期,拉考沙胺400 mg·d~(-1)组和拉考沙胺200 mg·d~(-1)组每28 d癫■发作频次分别减少43. 1%和33. 6%,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拉考沙胺400 mg·d~(-1)组、拉考沙胺200 mg·d~(-1)组、安慰剂组治疗期间发生率 10%的不良事件为头晕(分别为33. 8%、14. 7%、11. 0%)和鼻咽炎(分别为11. 3%、10. 3%、8. 8%)。同时联合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SCBs)患者的头晕发生率高于联合使用非SCBs患者。拉考沙胺联合使用SCBs时,滴定期患者的头晕发生率高于维持期。开放标签试验加量策略灵活,头晕发生率降低,患者的耐受性提高。结论拉考沙胺(200和400 mg·d~(-1))用于中国控制不佳的部分性癫■发作患者有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联合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偏头痛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BTX-A组、TPM组、联合治疗组。随访记录各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1、2、3、6个月)各观察指标,同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评价各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各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服用止痛药数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服用止痛药数量与BTX-A组及TP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联合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托吡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癫痫患儿1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托吡酯(6mg·kg~(-1)·d~(-1))联合卡马西平(15mg·kg~(-1)·d~(-1))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剂量托吡酯(2mg·kg~(-1)·d~(-1))联合卡马西平(15mg·kg~(-1)·d~(-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癫痫发作减少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截止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3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75%,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85%(P0.01)。结论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癫痫发作品率,并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试验组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神经妥乐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记录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使用次数、V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使用次数、VAS评分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试验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1个月的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使用次数、VAS评分较低(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肉毒素A治疗药物过量性头痛(MOH)的疗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头痛门诊就诊的MOH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肉毒素组和托吡酯组。MOH患者停用过度使用的止痛剂,肉毒素组31个部位皮下多点注射肉毒素A,共155 U(5 U/每部位)。治疗3个月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注射1次。托吡酯组患者给予口服托吡酯治疗。随访观察6个月。应用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评估头痛致残程度。通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托吡酯组相比,肉毒素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t=3.095,P=0.003)、头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t=2.468,P=0.017),头痛严重程度明显下降(t=2.019,P=0.048),止痛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t=2.267,P=0.027),MIDAS评分明显下降(t=2.867,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生理机能、躯体职能,其他SF-36项目分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2,P=0.004)。结论肉毒素A可有效减轻MOH患者头痛症状。与口服托吡酯比较,肉毒素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欣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欣渠组(31例)与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组(32例),头痛发作开始时分别服用欣渠10mg及散利痛1片。观察患者服药后起效的时间,服药后0.5h、1h、2h、4h的有效率及服药后4h的视觉模糊评分(VAS),服药后完全止痛持续时间。结果与散利痛组比较,欣渠组起效时间显著缩短,完全止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P<0.05)。欣渠组服药后1h、4h的有效率(51.6%,80.6%)明显高于散利痛组(28.1%,56.3%)(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微不适。结论欣渠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能减轻偏头痛发作的程度,缩短发作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甲氧氯普胺联合赖氨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8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采用赖氨匹林治疗,甲氧氯普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甲氧氯普胺治疗。比较2组偏头痛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头痛VAS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结果甲氧氯普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氧氯普胺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头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甲氧氯普胺联合赖氨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赖氨匹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唑尼沙胺作为添加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为有癫(癎)部分性发作的217例癫(癎)患者,随机分配入唑尼沙胺治疗组(n=111)与安慰剂组(n=106)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在3个月回顾性基线期后,给予患者初始剂量唑尼沙胺(100 mg/片)或安慰剂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4周内递增至每次2片,每日2次.分别在治疗0、2、4、8、12和16周时进行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发作次数减少的中位百分比;次要疗效指标为发作次数减少大于50%的比例.同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总发作次数减少率中位数在唑尼沙胺组为33.33%,安慰剂组为0;唑尼沙胺组总发作次数减少>50%者38例(34.23%),安慰剂组21例(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3=5.7159,P=0.0168).唑尼沙胺组治疗后无发作13例(11.71%),有效25例(22.52%),临床有效率为34.23%;安慰剂组无发作5例(4.72%),有效16例(15.09%),临床有效率为19.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701,P=0.0135).唑尼沙胺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唑尼沙胺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思睡、乏力、食欲下降、胃肠道不适、失眠和便秘.结论 唑尼沙胺作为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偏头痛患者失能相关因素,为优化偏头痛患者管理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本院门诊178例偏头痛患者,完成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量表(MIDAS)和头痛影响测验调查问卷(HIT-6),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频率(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评分、初发头痛持续时间、体质量指数(BMI)、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及是否药物滥用、是否先兆性头痛。按MIDAS和HIT-6量表将偏头痛患者分为失能和无失能2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频率(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初发头痛持续时间、BMI、GAD-7、PHQ-9、是否药物滥用、是否先兆性头痛、是否睡眠障碍。再以与是否失能有统计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是否失能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药物滥用、疼痛程度评分、BMI、频率、PHQ-9评分、GAD-7评分、AIS评分与失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焦虑评分、AIS评分未进入回归方程(P0.05),是否药物滥用、疼痛程度评分、BMI、频率与失能独立相关(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滥用止痛药,发作时头痛程度,发作频率,体质量指数,焦虑影响患者失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阿米替林为对照,评价盐酸文拉法辛胶囊预防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盐酸文拉法辛组(n=40)和阿米替林组(13=39),盐酸文拉法辛组服用盐酸文拉法辛胶囊75mg/d,阿米替林组服用阿米替林75mg/d,疗程均为3月。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分剐评价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和头痛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盐酸文拉法辛和阿米替林治疗1月、2月及3月后,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2个月疗效好于1个月,治疗3个月疗效好于2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头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阿米替林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盐酸文拉法辛,分剐是77.8%和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文拉法辛预防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96例偏头痛患者分为rTMS组和假刺激组,每组48例,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rTMS组患者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并进行随访。假刺激组使用伪线圈,不产生治疗效应。记录头痛频率改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结果与假刺激组相比,rTMS组患者在头痛发作频率和VAS改善以及临床疗效上均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rTMS组3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但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TMS治疗偏头痛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探究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PFO)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07—2021-07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的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头痛类型将其分为先兆偏头痛组(n=50)和无先兆偏头痛组(n=68),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右心声学造影评估有无PFO及房水平右向左分流(RLS)程度。此外,统计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头痛程度,分析其与有无PFO及RLS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和无先兆偏头痛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时间、头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1.490、1.235,P>0.05)。先兆偏头痛组PFO发生率及PFO-RLS分流程度均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对照组间PFO发生率和PFO-RLS分流程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χ2=32.372、2.157、9.928、10.867,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PFO分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发作的225例癫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1)。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