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接受PCI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32例,不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3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IMR。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PCI治疗后IM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PCI治疗后,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flow reserve,CFR)、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肌钙蛋白浓度均高于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化指标与IMR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合并有糖尿病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与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炎性反应有关。压力导丝测定IMR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免疫及心肌炎性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治疗,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照组(n=41,常规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及肌钙蛋白(troponin,Tn I)等心肌炎性指标和CD4+T淋巴细胞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表达情况,并观察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 d的TNF-α浓度低于对照组[(0.26±0.05)pg/mL vs.(0.44±0.11)pg/m L,P0.05]、IL-10浓度高于对照组[(13.26±3.48)pg/mL vs.(10.43±2.52)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观察组hs-CRP、CK-MB及Tn I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1周及2周miRNA-2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21表达水平与IL-10和TNF-α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观察组术后心绞痛和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04%和4.0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干预,能显著减少心肌炎性损伤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这可能与阿托伐他汀上调miRNA-21表达,抑制TNF-α浓度,促进IL-10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顺义区医院住院并拟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42~77岁,平均(58.0±9.2)岁。入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术,治疗组于PCI术前1~3 d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围手术期共应用7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前、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心肌肌钙蛋白(cTn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54%),有效14例(28%),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临床显效21例(42%),有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升高(82%vs.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IL-6降低,c Tn T升高,治疗组术后较术前hs-CRP和IL-6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治疗组hs-CRP[(0.40±0.70)mg/dl vs.(0.20±0.21)mg/dl]、IL-6[(2.52±2.49)pg/ml vs.(2.37±1.68)pg/ml]、cTnT[(0.12±0.0)ng/ml vs.(0.09±0.05)ng/ml]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抑制PCI围术期炎症反应,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及性质。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支数患者比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例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多支病变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比较H型高血压组中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及急性心肌梗死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cy浓度的相关性。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H型高血压组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型高血压组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型高血压组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多支病变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型高血压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型高血压组中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及急性心肌梗死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型高血压组中Hcy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24,P0.05)。(7)Hcy、H型高血压分别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与冠心病密切相关,Hcy浓度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Hcy浓度、H型高血压可分别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DNA酶Ⅰ(DNase 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质量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临床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7月至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表现,对112例冠心病(CHD)患者和57名正常人的血清DNase Ⅰ与hs-CRP质量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DNase Ⅰ在稳定型心绞痛组[(152.63±24.16)μg/L]与对照组[(159.62±20.51)μg/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组间、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组间的DNase 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s-CRP在单支病变组[(5.81±3.59)mg/L]和多支病变组[(6.62±5.18)mg/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间、不同临床分组间hs-CRP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DNase Ⅰ和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295,P<0.01).结论 联合检测DNase Ⅰ与hs-CRP质量浓度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临床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湖南湘潭中心医院心血管科CCU收治的1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70岁。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术前所有患者IMR水平为(20.41±4.49)U,PTCA后为(27.99±7.05)U,支架置入后为(28.48±4.97)U,支架置入后和PTCA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置入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后冠心病患者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短期内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病变与胰岛素抵抗、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冠状动脉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51例,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28例及3支以上病变组29例。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hs-CRP、冠状动脉Genisini评分,用自我平衡模式分析法(HOMA-IRI)作为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的指标。分析胰岛素抵抗、hs-CRP、冠状动脉病变3者间的关系。结果:①SA组与ACS组:hs-CRP(3.34±3.91∶18.39±15.93)、胰岛素抵抗指数(IRI)(1.57±0.96∶3.09±1.64)、Genisini评分(35.31±28.32∶64.74±32.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单支病变组与双支、≥3支病变组比较: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2.04±1.17∶2.28±1.64∶3.6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单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的hs-CRP(8.68±11.08∶18.24±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ensini评分与IRI、hs-CRP呈正相关(r=0.508,P<0.01;r=0.489,P<0.01),hs-CRP与IRI亦呈正相关(r=0.536,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浆M30浓度的影响。方法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二区住院并行PCI治疗的4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中,采用完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数表法)抽取73例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9例、UA38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2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冠心病患者在PCI治疗前、治疗后第一天的血浆M30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血浆M30浓度比治疗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型中,因UA组例数太少,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MI组患者的术前血浆M30抗原浓度比U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PCI治疗前、后血浆M30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109~497)U/L vs.149(83~542)U/L,P=0.037];PCI治疗后血浆M30抗原浓度明显高于PCI治疗前。MI组PCI治疗前、后血浆M3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患者血浆M30抗原浓度在PCI治疗后升高,说明PCI治疗会增加UA患者的心肌细胞凋亡。M30可作为细胞凋亡的监测指标并有助于观察UA患者PCI治疗后出现的心肌微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1年内再住院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入组48例,根据PCI治疗后测量的IMR值分为3组:A组IMR≤25(n=18);B组IMR为25~32(n=16);C组IMR≥32(n=14)。收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浓度,PCI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d),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3组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清NT-Pro BNP浓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734.83±1 009.40)pg/m L vs.(4 929.68±1 611.52)pg/m L vs.(7 480.64±2 082.78)pg/m L,F=35.449,P=0.000]。术后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5.99%vs.52.31%±4.35%vs.49.29%±4.68%,F=3.376,P=0.043)。三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8%±5.21%vs.54.43%±3.69%vs.46.43%±5.33%,F=16.744,P=0.000);术后1年3组间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94±1.95)mm vs.(50.63±2.68)mm vs.(52.14±2.69)mm,F=6.875,P=0.002]。3组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4.804,P=0.001);3组再次住院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5,P=0.002)。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后测量IMR能有效预测患者心功能及1年内再住院率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尼可地尔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6-03该院收治的56例拟行介入术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研究组服用尼可地尔,均治疗4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IMR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IMR为(16.87±4.71),低于对照组的(26.2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可有效降低IMR,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影响。方法:入选以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并拟行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50例,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性心绞痛分级Ⅳ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n=25)和对照组(n=25),在择期PCI术前均常规使用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和其他治疗冠心病相关药物。尼可地尔组口服尼可地尔5 mg、3次/d,30 d;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5 mg、3次/d,30 d。在行PCI术后,立刻以压力导丝检测两组患者的IMR,比较2组PCI术后IMR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PCI术前基线临床特征、术前一般用药情况及PCI术中相关参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CI术后尼可地尔组IMR显著低于对照组,为16.89±4.70对26.26±8.63,P0.001;PCI术后IMR≥22患者所占比例尼可地尔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为5/25对12/25,P=0.036。结论:对于拟行择期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服用尼可地尔可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倍剂量与标准剂量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前24 h给予曲美他嗪40 mg,每日3次口服)和对照组(术前24 h给予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口服),均常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术前及术后12 h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CEI/ARB)、β阻滞药使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部位、病变支数、靶血管置入支架数、平均支架长度及平均支架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前两组患者c Tn I、Mb、CK-MB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试验组c Tn I[(0.49±0.21)ng/ml比(1.50±0.58)ng/ml,P0.001]及hs-CRP[(16.1±3.7)mg/L比(23.5±4.1)mg/L,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K-MB及Mb有减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1 d心绞痛及心电图ST-T改变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给予双倍剂量的曲美他嗪,能进一步增加心肌保护作用、减少PCI相关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CXCL16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 取9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并给予常规治疗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3周,比较其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与正常人的差异,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显著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6:(1.44±0.67)ng· mL-1 vs.(3.45±0.62)ng·mL-1,P<0.05; (1.86-±0.76)ng·mL-1 vs.(2.65±0.95)ng·mL-1,P<0.05. hs-CRP:(1.21±0.46)mg·L-1vs.(3.32±1.08)mg·L-1,P<0.05;(1.62±0.76)mg· L-1 vs.(2.25±1.02)mg·L-1,P<0.05];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效果更优,以降低血清CXCL16浓度效应更明显.结论 依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及降低血清CXCL16浓度从而发挥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行早期介入治疗的NSTEMI患者,术中行微血管功能评估。监测肌钙蛋白I(cTnI)水平,计算cTnI绝对量的围手术期变化(ΔcTnI)。使用配备多普勒和压力传感器的导丝同时测量基线及充血期间的冠状动脉内压力和流量,计算相关血液动力学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入选41例。结果: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冠状动脉压力显著改善。PCI术后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运重建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显著增加,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9±13.86)vs.(90.99±20.51) mmHg.cm~(-1)·s~(-1)(P0.001)。25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PMI)。在未发生PPMI患者组中,围术期IMR无明显改变(80.18±9.35)vs.(82.21±7.38) mmHg.cm~(-1)·s~(-1)(P0.05)。在发生PPMI的患者中,PCI术后IMR显着增加(72.47±3.11)vs.(96.62±4.83) mmHg.cm~(-1)·s~(-1)(P0.001)。术前IMR与术前FFR之间无相关性(r=0.233,P0.05)。IMR围术期变化值与cTnI围术期变化值成正相关(r=0.699,P0.001)。结论: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与PPMI的发生有关,发生PPMI患者的微血管功能显著恶化。IMR有利于对PCI术后微循环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入院时空腹进行hs-CRP测定,择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依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分为3组:A组≤4分为轻度、B组4分~8分为中度、C组>8分为重度.分组比较相关因素.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反复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结果 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相关性.3组之间hs-CRP水平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在反复心绞痛发作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两项之间比较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相关性,hsCRP水平增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增高的心绞痛患者有较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分别检测5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前、后血清hs-CRP浓度,与4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人的血清hs-CRP浓度比较。结果血清hs-CRP浓度PCI术前(6.9±2.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4.8±0.8)mg/L(P<0.01);对照组术后(4.3±0.8)m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血清hs-CRP(13.7±2.8)mg/L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组中复杂病变(B、C型)21例hs-CRP在术后为(22.7±5.2)mg/L,但简单病变(A型)33例hs-CRP为(5.6±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显著增加ACS病人术后血清hs-CRP水平,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或局部血管内膜撕裂有关。且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术后hs-CRP水平升高越明显,提示hs-CRP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fide,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发生无复流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CS患者120例,术中出现无复流的ACS患者为实验组(n=40例),随机选取同期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PCI治疗的未出现无复流的ACS患者为对照组(n=80例)。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BNP及hs-CRP浓度。结果实验组ACS患者血浆BNP、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8±31.2)Pg·mL~(-1)vs.(92.4±29.3)Pg·mL~(-1),P0.05;(3.06±0.74)mg·L~(-1)vs.(2.59±0.73)mg·L~(-1),P0.05]。实验组血浆BNP曲线下面积为0.699,hs-CRP曲线下面积为0.720,表明血浆BNP、hs-CRP浓度与ACS患者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earson分析显示发生无复流患者的血浆BNP与hs-CRP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0.7r≤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BNP、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发生无复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预测价值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预后判断,并评价在进行血运重建时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把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ACS PCI治疗组(n=30)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PCI组(n=30)。并设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后1 h和12 h时的血清OPG浓度。对成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在各组患者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ACS PCI治疗组的血清OPG浓度较SAP PCI治疗组及对照组高,SAP PCI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65±32.33)pg/mL vs.(127.63±20.23)pg/mL vs.(101.25±9.45)pg/mL,P<0.01]。ACS PCI治疗组及SAP PCI治疗组术后1 h血清OPG浓度与各自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 h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 PCI治疗组及SAP PCI治疗组的球囊扩张总时间(r=0.458,P=0.001)、总压力(r=0.467,P=0.001)、次数(r=0.398,P=0.007)与术后12 h血清OPG浓度呈正相关。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发生MACE,均是血清OPG浓度>150.24 pg/mL的患者。结论 OPG可能是ACS有价值的预测因子,也是患者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子。PCI治疗后血清OPG浓度升高可能反映术中患者出现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