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近些年关于椎基底动脉结构病变,如椎动脉发育不良或者一侧椎动脉优势以及关于基底动脉扩张迂曲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将对于后循环主要动脉的变异及其意义进行阐述。1正常的椎基底动脉及其走形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左侧的锁骨下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右侧的锁骨下动脉起源于头臂干,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两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在分支出下脑后下动脉后不久汇合成基底动脉,这些动脉供应着小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椎动脉颅内段穿寰枕筋膜后在基底动脉沟与对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与舌下神经关系密切,本组30侧椎动脉穿经舌下神经根的腹侧达桥脑延髓沟,8侧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2侧椎动脉经舌下神经根丝的背侧.70%的椎动脉与舌下神经有接触,其中30%的椎动脉对舌下神经造成压迫.椎动脉颅内段主要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脑膜后动脉和一些穿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本组全部发自椎动脉颅内段,行程多为袢状并同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点因人而异,同一标本左右也不一致,大多起自椎动脉颅内段的中上1/3.本组未见小脑前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均起于双侧椎动脉的末段,在中线吻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降供应脊髓. 结论 熟悉椎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和解剖变异有助于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手术中识别和保护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脑梗死部位将19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脑半球梗死组(128例)和脑干梗死组(65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症、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度、基底动脉弯曲分级、椎动脉优势的比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干梗死危险因素。结果与大脑半球梗死组比较,脑干梗死组年龄明显降低,吸烟、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明显增高,血低密度脂蛋白及HbA1c水平明显增高(P<0.05~0.01);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弯曲≥2级率及椎动脉优势比率明显增高(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OR=4.018,95%CI:1.796~8.992;P=0.0006)、基底动脉狭窄(OR=1.003,95%CI:1.018~1.048;P<0.0001)和基底动脉弯曲≥2级(OR=1.377,95%CI:1.008~1.059;P=0.0087)与脑干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伴有糖尿病、基底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弯曲度是脑干梗死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干缺血,如果不及时恢复供血可导致脑干梗死。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后循环缺血梗死病情危重且难以治疗,患者常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以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症状,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系统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在脑底面通过大脑动脉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椎动脉病变所导致的脑部病变与其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其解剖结构特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椎基底动脉系统通常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其主要供应脑干、小脑、大脑、枕叶和颞叶后下部,各种不同病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表现发作性眩晕, 听力减退,耳鸣、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平衡障碍等, 我院 2005-01~2009-01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注区功能障碍所致的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大多以发作性为主,其次可伴有黑朦、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其病因主要为血管形态学改变、一过性动力学因素等致后循环血流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8.
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例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去除大脑半球、小脑幕和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照相。方法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等。小脑上动脉主干尾袢及其分叉部附近常压迫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的上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展神经、面听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等。小脑下前动脉常呈折叠状凸入内耳,在折叠端及其附近常发出内听动脉入内耳。下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延髓、后组颅神经、舌下神经、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等。结论责任血管可能不止一根,压迫点可能不止一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形态、血流量与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脑干梗死组与非脑干梗死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动脉的血流量及管径,用颅脑MRA分别判定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度,通过统计分析,判定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量及管径、基底动脉弯曲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脑干梗死组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低于正常及一侧椎动脉管径低于正常时,与非脑干梗死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脑干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度分级与非脑干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度分级相比无统计学差别。结论脑干梗死与椎动脉形态、血流量相关,与基底动脉弯曲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1.
作者等分析了12例原发性四脑室肿瘤和22例主要占据四脑室的髓母细胞瘤的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改变。原发性肿瘤中包括有室管膜瘤8例,表皮样瘤、脉络膜丛乳头状瘤,血管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各1例。椎动脉造影是经股插管至一侧或两侧椎动脉。此外,8例进行了立体椎动脉造影和血管断层摄影,6例作了CT检查。在大多数病例四脑室有扩张时,小脑上蚓部上后移和脑干前移。因此,小脑上动脉的顶前段、蚓段和顶上静脉向后上移位,而基底动脉和桥中脑前静脉向前移位。肿瘤所引起的小脑后下动脉各段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在超低温和阻断循环下进行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1例。病历报告:患者,女性,28岁,在入院前8天有来自右椎动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检查见右侧动眼神经瘫痪,双侧三叉神经感觉障碍。CT和MRI 示双侧枕角少量出血,桥脑前池有一巨大动脉瘤侵犯脑干。血管造影示在靠近椎基底动脉联结处有一来源于右椎动脉的巨大宽基底动脉瘤。出血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汇合后形成的一条重要血管,它是颅后窝各结构(脑干、小脑及大脑后部)血液供给的主要来源,其形态、位置和分支在临床上均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收集了本科室自1994~1997年间脑卒中死亡患者尸检的基底动脉,就其形态、长度、外径、分支及其动脉硬化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腔隙性脑卒中(lacunarstroke)系指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中线部位,由血管直径100~400μm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的,梗死病灶为0.5~15.0mm3的脑梗死。大多由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前脉络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尤为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最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气囊导管闭塞基底动脉和AVM的供应血管及术前应用预防脑缺血的药物,成功地切除了一个大的后颅窝AVM。患者为14岁女孩,1983年9月30日突发头痛,继之眩晕、耳鸣、恶心和呕吐。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破入脑室,并有左侧小脑出血。一周后入院,检查除有左侧小脑体征外无其它神经功能缺失。常规和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小脑桥脑角有一大的AVM,其前上部由小脑上动脉供血,后下部由左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基底动脉耐受试验前给予20%甘露醇500ml,VitE300mg,地塞米松50mg,立即做气囊闭塞基底动脉耐受试验。15分钟后,无脑干症状,听觉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18.
1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 后循环系统主要的供血动脉是由双侧的椎动脉汇合组成的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缺血引起的梗死,其病变常局限于脑桥,也可同时引起脑干、小脑或枕叶的多处梗死.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或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严重狭窄5例,未见血管闭塞19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实施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45例。结果45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17例(65,4%),血管不成功再通9例(34.6%)。30例疗效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后近期复发1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干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方法对204例脑干梗死患者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头颈MRA检查,根据CMBs情况将患者分为脑干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分析脑干梗死患者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头颅SWI检查结果显示,112例患者有脑干CMBs(阳性组),92例脑干无CMBs(阴性组)。阳性组椎-基底动脉异常发生率(78.6%)显著高于阴性组(58.7%)(χ~2=9.432,P=0.002)。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是脑干脑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59,95CI%:1.056~3.270,P=0.032;OR=1.745,95CI%:1.010~3.018,P=0.046)。结论伴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脑干梗死患者脑干CMBs发生率高。脑干CMBs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