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MMP-9、MMP-2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不同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演变,探讨MMP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MMP-9,MMP-2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演变。结果AMI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91.91±150.10)ng/ml,(110.84±96.29)ng/ml,(69.30±55.85)ng/ml和(80.13±34.94)ng/ml。MMP-2、TIMP-2四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MP-9在AMI患者中发病早期升高后持续到3~5d。MMPs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MMP-9是预示斑块破裂中的主要MMPs之一,但它不能预测心肌坏死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IL-1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7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UAP组);另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24 h检测三组血清MMP-9、IL-18、hsCRP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前AMI组、UAP组与对照组相比,IL-18、hsCRP明显升高,MMP-9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两组IL-18、hsCRP显著升高,MMP-9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ACS患者术前hsCRP、MMP-9、IL-18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87,0.124,0.085,P均>0.05).结论 MMP-9、IL-18、hsCRP存在于不稳定斑块中,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ACS的早期防治;术后MMP-9降低可能与心肌供血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干预过程中血浆P选择素、TNF-α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和早期再灌注治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AMI患者31例(AMI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17例(SAP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9例(对照组)。分别于发病6、12、24、487、2 h抽取静脉血。使用ELISA法测定血浆P选择素、TNF-α及ICAM-1水平。结果AMI组患者发病6 h内P选择素的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12 h P选择素浓度进一步升高;24 h P选择素明显下降,但仍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48、72 h 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MI组患者发病6 hTNF-α与ICAM-1即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仍高于正常。直线相关分析,AMI患者发病6 h的P选择素与TNF-α、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76,P<0.01;r=0.69,P<0.01)。结论早期成功干预治疗使P选择素很快达峰值,然后迅速下降,但对TNF-α和ICAM-1水平变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后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都可以刺激炎性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激活了MMPs系统,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1],上调的MMP-9通过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脑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血脑屏障,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7(IL-27)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介入治疗前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6和IL-27水平。根据患者术后一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其分为对照组和MACE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IL-27与MACE发生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287例初发STEMI患者,男性179例(62.4%),年龄为61.37±9.83岁,其中57例发生MACE(19.9%)。MACE组患者年龄、Gensini评分、血浆IL-6和IL-27水平以及吸烟、糖尿病、双支/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OR=1.72,95%CI为1.50~2.15,P0.001)和IL-27(OR=1.24,95%CI为1.11~1.42,P=0.001)是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一年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L-6和IL-27预测MAC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和0.690。结论 IL-6和IL-27是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一年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临床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CD40配体(CD40L)、P选择素(Ps)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CHD合并T2DM患者36例作为试验组,另入选CHD 36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于PCI术前、术后即刻、2h、6h、24h采血测CD40L、Ps。结果试验组CD40L、Ps水平在PCI术前及术后即刻、2h、6h、24h均高于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24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CD40L及Ps在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于术后2h、6h、24h逐渐回落,但水平仍高于术前;对照组CD40L及Ps在术后即刻亦明显增高(P<0.05),但于2h、6h、24h回落较快,24h水平同术前相似,与术后即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D合并T2DM患者CD40L和Ps两种因子水平高于单纯CHD患者;CHD合并T2DM患者行PCI治疗可导致CD40L和Ps术后即刻明显增高,此后逐渐回落,在术后24h基本可降至术前水平,但同CHD患者相比较,CD40L和Ps无论术前术后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IL-22)及白细胞介素-22 mRNA(IL-22mRNA)水平在AMI后心室重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IL-22在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01~2015-12在该院住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不同时期左心室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 h、2周、4周血浆中IL-22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L-2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点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心室功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及心室重塑;血清IL-22水平及IL-22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变化呈现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同时点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22在AMI患者外周血中呈现动态变化,可能参与AMI后的心室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逐年增多 ,尤其是冠状动脉 (冠脉)介入治疗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回顾性总结≥ 70例 70岁AMI患者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的情况 ,旨在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与方法入选病例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 2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并接受PCI的≥ 70岁的AMI患者共70例 ,男 5 3例 ,女 1 7岁 ,年龄 70~ 84( 72 .4± 5 .3)岁。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2 8例 ,下壁心肌梗死40例 (并发右室梗死 1 9例、后壁梗死 8例 ) ,高侧壁心肌梗死 2例。并发高血压 5 7例 ( 81 .4% ) ,糖尿病 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的方法与要点。方法对123例AMI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常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结果 123例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均成功,其中24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除1例患者术后合并重症肺炎死亡外,其余均康复。结论 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良好的医护配合,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马先福  董静 《山东医药》2002,42(24):19-19
体表心电图中V1导联负向P波,即V1导联的终末P向量,简称PTF-V1.PTF-V1多见于左房肥大、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左室肥厚伴有左房负荷增加及(或)左室功能不全.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TF-V1动态变化以及合并症对PTF-V1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溶栓后)报告较少.1998~2000年,我们收治AMI10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郭丽娜 《山东医药》2010,50(33):66-6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IL-6和MMP-9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及常规治疗前后的血浆hs-CRP、IL-6和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hs-CRP、IL-6和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以使hs-CRP、IL-6和MMP-9水平显著下降,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白介素(IL)-6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7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3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2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2、MMP-9及IL-6水平,并用Western印迹检测MMP-2和MMP-9蛋白水平。结果三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MMP-2、MMP-9和IL-6水平明显增高,其中STEMI组患者MMP-2和MMP-9比其他两组增高明显,而IL-6在三组患者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L-6与MMP-2和MMP-9具有相关性(r=0.547,P<0.01)和(r=0.478,P<0.01)。结论 MMP2、MMP9和IL-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高表达,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及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黄石市中心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7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体检并与观察组患者年龄相近的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观察组患者PCI前、PCI后6 d及PCI后90 d,对照组受检者体检当天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CI前血浆MMP-9、P选择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6 d、术后90 d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6 d血浆MMP-9、P选择素水平低于PCI前,血浆IL-6水平高于PCI前(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90 d血浆MMP-9、P选择素水平低于PCI前(P0.05),而血浆IL-6水平与PCI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90 d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与PCI后6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有效调节AMI患者血浆MMP-9、IL-6、P选择素水平,促进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肺结核患者血清IL-6和IL-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IL-6和IL-10化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肺结核病变活动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方法检测38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中化疗前及化疗后4周IL-6和IL-10的值,并观察结核病变活动的变化。结果肺结核患者IL-6化疗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化疗4周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IL-10化疗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化疗4周后降低至正常水平。结论肺结核患者化疗前促炎、抑炎反应增强,经过4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后,结核病灶吸收,空洞缩小,痰菌转为阴性,促炎反应显著减弱,抑炎反应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MP-2和MMP-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对141例ACS(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3例)患者,与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40例冠状动脉正常(NCA)患者作对照,测定血清中MMP-2、MMP-9的浓度,同时对急诊PCI术者在术后1周再次测血浆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与NCA组及SAP组比较,ACS组中MMP-2、MMP-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1周病情稳定后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相比,双支及三支病变的患者血清中MMP-2、MMP-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2、MMP-9可作为反映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并有助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王静  张辉 《山东医药》2010,50(44):95-96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发病及治疗后诱导痰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哮喘患者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20例,治疗前后行诱导痰炎性细胞分类并计数,检测痰上清液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1水平。结果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Eotaxin-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OPD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IL-8、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低于COPD组,且重度哮喘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轻中度哮喘患者;哮喘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及IL-8、MMP-9水平均随治疗后好转有所降低。结论中性粒细胞及炎症介质IL-8与MMP-9对于评价哮喘患者病情及控制水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 /再灌注与血管内皮急性炎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形式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分为 AMI组 4 3例 (发病 6 h内 ) ,其中 2 2例梗死前有不稳定心绞痛史 ,2 1例为猝发梗死 ;稳定劳力型心绞痛 (SEA)组 39例。AMI组分别于入院时、再灌注后即刻、入院后 4 ,8,12 ,2 4 h及 2 ,3,5 d和 1,2周时抽外周静脉血测血浆可溶性 E-选择先 (s E- SL T)。SEA组于入院时空腹及仰卧位抽外周静脉血测血浆 s E- SL T。结果 :入院时 AMI组血浆 s E- SL T水平高于 SEA组 (39.2± 2 .9vs 2 7.8± 2 .1μg/ L ,P<0 .0 1)。另外 ,入院时梗死前前驱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的 AMI患者血浆 s E- SL T水平还高于猝发梗死者 (45 .6± 5 .7vs32 .8± 1.9μg/ L,P<0 .0 5 )。AMI患者梗死前前驱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者及猝发梗死者的血浆 s E- SL T水平随时间推移均缓慢下降 (相应从4 5 .6± 5 .7到 32 .7± 2 .5 μg/ L,P<0 .0 1和从 32 .8± 1.9到 2 1.5± 1.6 μg/ L,P<0 .0 1) ,而且前者的血浆 s E- SL T水平各时段均高于后者 (P<0 .0 5 ,P<0 .0 1)。结论 :AMI患者血浆 s E- SL T水平升高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增强。梗死前前驱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的 AMI患者血浆 s E- SL T水平升高 ,可能与反复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心电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时心电图变化,包括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及不同ST段回落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关系。结果:在200例STEMI患者中,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存在室性心律失常86例。IRA开通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112例。PCI后ST段明显回落组为126例,ST段部分回落组45例,ST段无变化组29例。结论:IRA开通后常可出现心律失常,有时甚至是致命性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均可转危为安;当ST段回落明显时,开通IRA冠状动脉血流较好;而ST段回落较差与再灌注血流不良相关联。因此心电监测是保证直接PCI顺利进行的关键,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