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患者行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我院心外科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50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20例(单极组)和双级射频消融组30例(双极组).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记录心电图,观察窦性心律的转复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43例)分为窦性与非窦性心律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单极组分别为73.7%(14/19)、66.7%(12/18)、61.1%(11/18),双极组分别为82.8%(24/29)、85.2%(23/27)、88.0%(22/25).两组术后12个月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单极组为55.0%(11例),双极组为26.7%(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房颤动病史、左心房内径是影响窦性心律转复率的因素(P<0.05). 结论 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术前心房颤动病史长和左心房大的患者转复率低,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并AF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单极射频消融术,观察组患者行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前后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消融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左心房前后径均短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并持续性AF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左心房前后径,维持术后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接受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3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射频消融时间和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状况,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内房颤持续时间的比较及术后的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手术射频消融时间以及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内房颤持续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83.5%,对照组为44.7%,研究组患者的疗效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中,运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的方法效果理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RHD)伴永久性心房颤动(R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86例RHD伴RAF病人,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病人分为单极组(42例)和双极组(44例)。单极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双极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术后6个月心房纤颤消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单极组(P0.05);双极组术后3个月、6个月LAD、RAD低于单极组,LVEF高于单级组,术后6个月LVFS高于单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LAD、RAD降低(P0.05),LVEF、LVFS升高(P0.05);双极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LAD降低(P0.05),LVFS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RAD、LVEF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组心房纤颤消除率高于单极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极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可缩短RHD伴RAF病人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并且可消除心房纤颤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对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心电图特征的影响。方法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选择双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手术,对照组选择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手术,在治疗前后都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的检测,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都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横径与左室舒张末期横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 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左室收缩末期横径与左室舒张末期横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窦性心律发生率(87. 0%)明显高于对照组(67. 4%,P0. 05)。治疗后观察组右室扩大、室壁运动不协调、感染、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 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有利于心电图特征的改善,促进心功能提高,能减少对心肌的损伤,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8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并存活的406例病例,其中男145例,女261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或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行房颤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后门诊随访0~5年,记录患者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射频相关并发症。结果:消融成功组与房颤复发组在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右房大小上有显著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与射血分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EF、左房大小、右房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需行心内手术合并房颤患者行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简单易行、远期效果较好。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会影响房颤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左房大小、右房大小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121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0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6例。应用酶法化验血清肌酐,应用CKD-EPI方程计算e GFR,所有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术前评估e GFR、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入选者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6月及12月进行上述所有数据的随访,统计分析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对心房颤动患者e GFR的影响。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食盐情况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心房颤动病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基线比较,射频消融术后6月、12月两组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降低,e GFR增加(P0.05)。与术前基线比较,射频消融术后6月、术后12月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降低,e GFR增加(P0.05)。与术前基线比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射频消融术后6月、12月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降低,e GF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转复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改善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其中非风湿性瓣膜病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2例。术中房颤消融路线均一致,常规结扎切除左心耳。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5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5例,行三尖瓣成形38例,行血栓清除术10例。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房颤转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44例(75.8%),发生心房扑动8例(10.3%),消融后仍为房颤9例(15.5%),出院前恢复为窦性心律47例(81.0%)。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满意,并具有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大左心房(左心房前后径≥60 mm)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12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同期采用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按改良迷宫Ⅲ手术路线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67例。根据左心房大小将患者分为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182)和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85)。术后进行系统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结果:(1)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时间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18~32(24±4)min,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22~38(25±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窦性心率患者的构成比:手术结束及出院时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56例(86%)、152例(84%),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56例(66%)、54例(64%);术后3个月、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49例(81.6%)和146例(80.2%),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为48例(56.4%)和46例(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67例患者,均无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无手术死亡和射频相关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的疗效逊于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但总体疗效仍是安全、简便,有一定的疗效。大左心房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内直视术中射频消融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病例15例,年龄32~58(44±8)岁,临床确诊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史1~7年。其中阵发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例,二尖瓣病变11例,双瓣病变4例,合并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射频消融时间20~35(25.0±2.2)min。术后随访3~12月。结果15例病人升主动脉开放后复搏心律均为非心房颤动。2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经抗心律失常药处理转为窦性;1例出院时为结性心律;术后3个月呈窦性心律12例,6个月呈窦性心律1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心功能均恢复为1~2级,未见出血及栓塞。结论术中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内直视术中射频消融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病例15例,年龄32~58(44±8)岁,临床确诊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史1~7年.其中阵发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例,二尖瓣病变11例,双瓣病变4例,合并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射频消融时间20~35(25.0±2.2)min.术后随访3~12月.结果 15例病人升主动脉开放后复搏心律均为非心房颤动.2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经抗心律失常药处理转为窦性;1例出院时为结性心律;术后3个月呈窦性心律12例,6个月呈窦性心律1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心功能均恢复为1~2级,未见出血及栓塞.结论 术中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于瓣膜置换术中同时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结果 50例术后即刻转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心房颤动,术后1周6例由窦性心律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52例出院后随访3~24个月,40例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77%.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有较好疗效,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巨大左房型风湿性瓣膜病的效果。方法巨大左房型风湿性瓣膜病患者7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两组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迟发性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中复跳时、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消融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LAD与LVDS都明显缩小(P<0.05),且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巨大左房型风湿性瓣膜病能促进患者的心律转复与心功能的改善,安全性好,同时不增加手术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心脏直视下行盐水冲洗射频消融仿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63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病例,其中31例行瓣膜置换同期行IRFMM手术治疗房颤(治疗组),32例行瓣膜置换而未同期行IRFMM术(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治疗组18例术后立即恢复窦性心律,3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于术后5 d内恢复窦性心律,7例术后由交界区心律转为窦性心律,3例仍为房颤.术后随访2~19个月,出院时90.3%(28/31)为窦性心律,随访半年以上91.3%(21/23)维持窦性心律,随访1年以上85.7%(12/14)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术后仅3例短暂转复为窦性心律,出院时全转为房颤.32例随访2~19个月,未转为窦性心律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美敦力公司Cardioblate盐水冲洗射频消融系统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递进式射频消融对于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在接触式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尽量终止心房颤动。手术6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症状、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1)术中有40%的患者在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余经过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2)术后有15%的患者为阵发性心房扑动,85%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3)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0%±15.00%vs.36.50%±19.50%,P<0.05)。结论对于高度选择性的伴有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的,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同时心腔发生了逆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得以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房内径55m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5年。接受瓣膜置换同期采用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2月内相继出现多源性心律失常。家属及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术后1年猝死,可能与心脏停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实施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术,根据射频消融(RFA)方式不同,患者被分为双极RFA组(接受Atricure双极RFA治疗,45例)与单极RFA组(4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房颤转复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与单极RFA组比较,双极RFA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78.12±23.42)min比(65.03±21.37)min]、转流时间[(164.59±50.74)min比(115.37±36.45)min]均显著降低(P=0.007,0.001)。双极RFA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而单极RFA组术后有4例患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双极RFA组术后1、3、6个月房颤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单极RFA组(86.67%比68.89%,91.11%比71.11%,93.33%比77.78%),P均0.05。术后6个月,与单极RFA组比较,双极RF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53.29±6.91)%比(56.47±7.84)%]显著升高(P=0.044)。术后1年,与单极RFA组比较,双极RFA组的房颤转复率(71.11%比88.89%)、LVEF [(54.27±6.32)%比(59.03±7.02)%]均显著升高(P=0.035,0.001),而LVEDd[(51.38±9.16)mm比(47.42±8.31)mm]则显著减小(P=0.034)。结论:实施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心内直视手术中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7月于我院接受心内直视手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28例心房颤动病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心律情况、心室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16.41%发生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10.94%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1.56%发生心房扑动,1.56%发生交界性心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期内径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气胸、头晕、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双极射频消融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病人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