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部分。收集100例非原发性痛经和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回顾性研究结果,招募3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取穴神阙、关元,给予隔药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和痛经视觉模拟评分(dysmenorrhea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变化情况。【结果】(1)原发性痛经组与非原发性痛经组在月经期间测试SAS、SDS评分显示,原发性痛经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原发性痛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隔药灸治疗后,3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组患者的SAS、SDS以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隔药灸治疗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组患者的SAS、SDS以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非原发性痛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改善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抑郁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门诊原发性痛经患者147例,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观察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药的使用、生活质量各领域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愈11例,好转55例,未愈8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44. 89%;(2)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证候总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显著降低(P 0. 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证候总分较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显著降低(P 0. 05),面色青白与治疗2个月经周期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1个月后寒凝血瘀证小腹冷痛、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证候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经量少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 0. 05)。(3)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PD患者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VAS、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药物使用率显著降低(P 0. 01)。(4)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PD患者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0. 01)。结论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明显改善PD患者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痛经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止痛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经汤口服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妇产科门诊就诊,确诊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1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2例),分别接受温经汤口服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疼痛缓解程度;检测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及计算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血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催产素(O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明显降低,β-内啡肽(β-EP)明显升高(P 0.05);治疗组治疗后前列腺素(PGE_2)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温经汤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全部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痛经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周期性针灸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频率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治疗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针疗组接受周期性针灸疗法,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用痛经症状CMSS(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量表评估痛经症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针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88. 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68. 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对照组VAS评分显著高于针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及频率得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对照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及频率得分显著高于针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疗组不良反应率2. 22%,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5. 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周期性针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中医证候消失,降低痛经症状发生评率,缓解痛经症状及疼痛严重程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周期疗法配合艾灸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于经前、经后、经间期采用穴位埋线周期疗法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予单纯经前期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3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症状积分,观察3个月经周期后判定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周期疗法配合艾灸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经前期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施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方法 :以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随机分为艾灸AM组、艾灸PM组各40例。AM组治疗时间为8:00-11:00,PM组治疗时间为13:00-16:00,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析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经期PFG_(2α)检测及痛经症状评分。结果 :AM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2.50%、92.50%,明显高于PM组患者27.50%、82.50%(P0.05)。结论 :上午施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观察其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属寒凝血瘀型的30例患者,采用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观察其止痛效果。结果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VAS评分改善较显著。结论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关元、子宫、三阴交、血海、膈俞)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55.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VAS)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雷火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疗效、镇痛效应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患者,依据纳、排标准,最终入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即时(治疗后30 min)、近期(治疗3个月后)和远期(随访6个月)的镇痛效应,观察两组患者疗程前后寒凝血瘀中医证候积分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即时、近期和远期时的痛经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在同一时刻点组间比较,两组即时痛经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和远期痛经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A/B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但在同一时刻点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近期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远期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62%、78.57%)(P0.05)。结论针刺联合雷火灸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调畅气血之功效,与常规西药一样,具有良好的即时镇痛效应,但近期和远期镇痛效应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且针刺联合雷火灸可消除或减轻痛经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子宫血液循环,从根本上消除痛经患者寒凝血瘀的致病因素,显著提升远期疗效,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隔中药饼灸联合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服用元胡止痛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隔中药饼灸联合按摩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中医证候积分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95.8%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3.5±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中药饼灸联合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具有三效合一优势,起到调经止痛、活血化瘀、温经暖宫之功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月经期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将4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于月经第1天针刺气海、关元、三阴交,留针同时行温针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于月经第1天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1粒,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段患者的疼痛强度。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温针灸治疗痛经从施治15 min开始起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从30 min开始起效,温针灸施治后30 min镇痛效果最明显,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60 min镇痛效果最明显,两组治疗后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疼痛强度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86.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起效快。长期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能代替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八卦脐灸干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30)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干预组(n=30)则应用八卦脐灸疗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X痛经症状和持续时间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COX痛经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干预组COX痛经症状及持续时间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八卦脐灸及布洛芬缓释胶囊均可降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和痛经持续时间评分,但八卦脐灸在减轻痛经症状及持续时间方面效果优于布洛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宫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温宫活血汤,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月经前7d开始口服,连服7d。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胶囊300mg,每天2次,痛经开始时服用,疼痛消失停药。均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宫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其他临床症状;与常规口服止痛药相比,采用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能起到根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针三阴交组,每组各25例,采用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第1、2、3月经期及随访期下腹部疼痛情况及疼痛引起的额外卧床时间。结果 第2、3月经期,隔药灸脐组对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和针三阴交组(P<0.05~0.01);对额外卧床时间的改善优于针三阴交组(P<0.01)。随访期隔药灸脐组对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和针三阴交组(P<0.05~0.01)。结论 隔药灸脐组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改善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陈如兵  王祖龙  赵盼盼  王晨 《中医学报》2019,34(12):2674-2678
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辨证为寒凝血瘀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督脉灸治疗,对照组口服少腹逐瘀颗粒,每次1袋,每天3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卵磷脂小体数、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等指标的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2.5%(29/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56±3.17 vs 11.09±3.49,P0.01)。③治疗后两组卵磷脂小体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2.58±6.07 vs 28.45±7.32,P0.05)。④治疗后两组NIH-CPSI总评分及疼痛、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督脉灸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灸合暖宫贴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8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艾灸合暖宫贴组,每组40例,共观察4个月经周期。采用中医痛经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患者治疗前、第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第4个月经周期(停止治疗)的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第3个月经周期,两组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第4个月经周期,停止治疗后,西药组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较第3个月经周期上升(P<0.05),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P<0.05);艾灸合暖宫贴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SQI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合暖宫贴可以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的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疗效具有持久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经止痛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予以温经止痛汤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三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轻度患者有效率92.3%;中度患者有效率91.7%;重度患者有效率80.0%;平均有效率88.6%;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温经止痛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雷火灸联合排卵监测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且中医辨证属于寒凝血瘀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雷火灸联合排卵监测,对照组单纯予排卵监测,比较2组6个月经周期内的妊娠率、痛经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及血清CA-125、子宫直径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6个月经周期内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痛经症状、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CA-12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平均直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火灸联合排卵监测能提高子宫腺肌症不孕患者的受孕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隔药灸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各组10例。每组采用时长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60 min进行隔药灸,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 d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完成后利用VAS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痛经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每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前列腺素(PGF2α)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痛经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检查生殖内分泌结果提示E2、PGF2α表达下降,P表达升高(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45 min与60 min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E_2、PGF2α下降水平明显,P升高水平明显(P0.05)。45 min与60 min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隔药灸能够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且通过下调E2、PGF2α表达水平,上调P表达水平起到缓解痛经症状的作用,而选择45~60 min隔药灸时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