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拟考查清代宗族尤其是江南文化望族的迁移方向,通过分析城市中宗族组织内部的巩固和分裂的二元性,来研究宗族组织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宗族组织所反映的城乡关系。本文认为,宗族的城居化是宗族城乡分化的表现,这既是宗族内部血缘和阶级分化的成果,也是城市商业发展的结果。但这种分化并不会毁坏宗族的凝聚力,反而还会加快宗族的发展。所以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化并不会导致现代意义上的城乡差别,相反却将城乡真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五代时期的"孔末之乱"事件并非历史事实,孔子第四十三代孙孔仁玉被孔氏宗族推为"中兴祖"是一个不断形塑的过程,其建构肇始于南宋,丰富于元代,定型于明中叶。之所以如此建构,是由于先前以姓源别族的方法失效、尊孔崇儒的朝廷需要孔氏宗族有清晰的世系传承、孔氏宗族有实现统宗收族的需求等原因。明代以降,形塑的中兴祖通过宗族祭祀、谱牒编写、方志记载等形式,日渐成为孔氏家族和地方社会的共同记忆。迨至清雍正时期,官方设立中兴祖奉祀生,标志着孔氏"中兴祖"这一名号为朝廷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清代上海郁氏家族的变化及与地方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氏为沪上望族,清代中叶以经营沙船业起家。以郁氏家族为个案,从地域迁徙、职业更替、婚姻圈变化到财富的聚散,反映出前近代中国社会本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表现出相当的活力。郁氏家族作为通商开埠前后上海著名的经商家族,对当地社会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郁家在上海开埠前后的变化,是研究传统向近代社会演变的一个很好视角。  相似文献   

4.
作为宗族分支的"门"型系谱,并非自然分化的结果,而是人群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目的地选择联合的结果。通过解读明清时期山东中部"门"型族谱文本和地方志,说明明代中期赋役大户通过分"门"的方式应对差役,并且根据"门"建立宗族。随着清代前期税收单位从"里甲"到"村庄"的改变,村庄成为税收主体,"门"的等级高低不再是编审户口的依据,但却作为宗族的内部结构保存至今。明清时期"门"型系谱的形成,说明大户分"门"是山东乃至华北宗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宗族组织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族会便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新型形态。近代族会制度起源于上海,其建立并不是简单地给宗族组织披上民主的"洋装",而是希望通过援引"合群"思想,让原本分散的家族成员意识到彼此价值观念和实际利益的一致性,进而本着自愿的原则走到一起,结合成为具有参与意识的社会公众,将家族组织改造成具有公共性的、现代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以解决家族组织中面临的族长专权、族产产权"公""私"不明等诸多矛盾。族会的出现,表明部分宗族面对时代大潮,努力做出相应的调整。族会并不应该视为当时宗族改良的普遍情况,但至少可以从中发现宗族具备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元开海运,以朱清为首的崇明海民势力专治海漕,随着大德年间朱张伏诛,这一海民势力声势渐微。他们的家族的后代纷纷出现了"去海道之旧习"的现象,以地方士人的形象示人。这一转变为朝廷提供了平反朱清、张瑄家族的礼制依据,这层依据之下则是朝廷自身的政治考虑和海运家族自身的运作。元明鼎革这些海运家族一蹶不振,虽然客观上元代海运促进了崇明—太仓一地的民安物阜,但在后世地方乡人的记忆中并没有这批开创海运的官员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山西曲沃靳氏宗族由宋代发展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宗族分支,分别为元代分枝和明代立户。靳氏宗族的分枝与立户是宗族发展不同阶段系谱原则和功能性原则起主导作用的结果。立户之后,各户在宗族内部活动,并没有发展成为新的"户族"。"户族"只是宗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是有局限性的。对于靳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宗族而言,并未因立户入籍政策的施行而发生分裂,所谓的"户族"只是系谱宗族肌体上附加的一个功能而已,并非一个新生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犹太组织是参与和影响美国民权事业中的一支关键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约20年间,犹太组织通过内部优化整合,能力明显提升,并充分利用美国国内外时局,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群际关系运动"的民权行动,从整体上塑造了有利于少数族裔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参与"群际关系运动"中,主要犹太组织之间在理论认知、策略选择、主要途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犹太民权运动引领、支援了美国其他少数族裔开展的民权斗争,改变了美国主流社会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态度和行为,有效提升了犹太人在美国的社会政治地位,锻造了更加自信、成熟、强大的犹太组织网络,塑造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政治中的自由派形象和声望。  相似文献   

9.
认真分析医患不和谐的原因,着力于从自身做起,以“和谐”为动力,重点加强科室文化 建设,通过构建和谐内部关系、加强医患沟通、促进科室间协作、爱心回报社会等一系列方法,提高 核心竞争力,赢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各科室协调、稳步的发展,塑造医 院良好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明清以来随着城市化、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宗族社会分化开始加剧,乡居宗族中的成功者开始迁居城市,并逐渐主导原本以乡村为中心的宗族社会,由此使得宗族内部的"私"利益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和强化,亲情淡漠和宗法关系薄弱成为普遍现象。但是这种宗族分化,并不一定会导致宗族的消亡,反而有可能会推进宗族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州义门陈氏宗族由唐至宋累世同居三百余年,"孝义"理念在其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宗族将孝义理念注入家法族规,树立家长权威,实现了宗族内部各种关系的调和。不过当血缘关系疏远,族人对大家庭血缘本位让位于房支的群体本位时,孝义理念对宗族的凝聚作用渐趋弱化,裂变趋势日益加剧。在"岁歉乏食"的经济困境中,宗族在官方的干预下分崩离析。其瓦解表面上由内部压力(经济困顿)和外部压力(政府干预分庄)造成,实质上则是房分结构对大家庭的解构。宗族裂变解体后,为凝聚族人,强化族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世族谱以"孝义"理念为抓手建构出"奉诏分庄"的历史叙事,并成为义门陈氏共同的"祖源记忆"。  相似文献   

12.
书写祖先历史是宗族建设的重要内容,宗族成员对祖先身份的表达在不同时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不同的动机、内容和手段,这些活动对宗族成员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对山西省干涧史氏现存的一部家谱和八座古碑进行解读,描述史氏家族后裔数次重建祖先谱系、强化祖先认同的活动,并探寻这种建构行为背后的逻辑。史氏不同历史时期重刊祖先墓碑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造族活动,其中所涉及的祖先身份的书写和确认与时代形势紧密相关,同时也呈现出与华南宗族不同的特点。通过观察这个自元代发展至今的山西宗族,有助于跳出功能论、系谱论等既有范式来看待宗族,对进一步开展华北宗族研究的视野、观念和方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的宗族组织,是以卿大夫为首领的血缘家族组织。深入研究春秋时期的宗族组织,对于我们弄清中国古代家庭与公社的演变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私有制的论述为指导,对春秋时期宗族组织的经济形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右肺中叶综合征主要是因肺门淋巴结压迫中叶支气管而致。由于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中叶综合征临床较多见,矽肺合并中叶综合征目前国内报导不多,而且,矽肺合并中叶综合征早期临床及胸部平片表现很不典型,每于误诊。今将我们近年来从X线胸片与纤支镜检查、临床证实的病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的医院形象塑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新纪元。为了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医院形象的塑造和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要。本文从医院形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入手,在分析医院形象构成的八大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塑造、行为塑造和舆论塑造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西汉武帝初年,东方朔曾从东方故齐之地,远赴长安上书。所言学习经历,乃是理想化的天子大臣特征;待诏公车后的相关言行,对他的家世背景实际多有揭示。这些均有助于理解东方朔的政治行为。东方朔西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群士西游"的一个缩影。在武帝前期变革汉政背景下,背后呈现的是出身较低的"山东"贤士由地方而中央、"山东"而关中的地域流动。武帝用"山东"寒微之士,伸张皇权,压制西汉早期之"军功受益阶层",实现对相权及官僚组织之制约。而东方朔仕宦京师多年,却成就了避世金马的"朝隐"形象。这实际又为认识西汉中叶武帝用士的政治特征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和谐文化的鲜明价值导向作用,从抢占思想阵地紧迫性、提升自身形象的深度和人人参与整合的广度出发,构建医院和谐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护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因而应对医院护理系统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关键就是护理管理者的自身素养。1 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护理管理者在医院所处的地位引人注目,其自身的品质、威信、影响力与整体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从专业思想、工作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等方面在本行业内做出表率。从语言、气质、神态多方面塑造自身的美好形象。护理管理者同时要有奉献精神,在处理  相似文献   

19.
引言:如何在自身流线复杂的情况下进行"新老建筑相融",将场地内的不利高差变为医院优势,塑造独特形象的地域文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院区场地内部高差较大,医院原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主要立面风格和材质为点窗和铝板。新建综合病房楼位于院区西南侧,与老楼连接建设。  相似文献   

20.
1953年的普选是乡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寄托着新政权塑造乡村民众的"主人翁"形象和形成"人民当家做主"观念的期待。与城市普选不同,乡村普选开展之初即与"新三反"相结合。在前期宣传准备阶段,由于时间紧迫与干部缺乏,使此次宣传存在明显的临时性和突击性特征,以致在普选宣传之初,乡村民众就将选举法误读为"选干部法",进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认知。普选进行之时正值农忙,民众面临"普选"还是"生产"的冲突之际,普选工作队的行为调整更是充分体现了"主人翁"形象构建过程中的国家主导特征。可见,此次普选并非是以培养乡村民众的民主与独立意识为目的,而是借此构建并强化这种以新政权向心力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意识。这种国家主导下的"当家做主",与西方政治学意义上的选举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