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古籍中各代医家记载的消渴名方进行整理,归纳出下消的中医用药规律,为现代的方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和中医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历代医家治疗下消时利水渗湿药和收涩药的使用频率分别是治疗消渴时的1.68倍、2.10倍;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率分别是治疗消渴时的1.05倍、1.31倍;而清热药和解表药的使用频率和消渴相比要明显降低。[结论]治疗现代"消渴肾病"时应在运用古今消渴病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把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的使用特别纳入考虑。  相似文献   

2.
消渴目病为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尽管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消渴目病病名的明确记载,但有关消渴目病的发病及病证特点等均有叙述。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初步总结出古代对该病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为我们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加以发掘、整理和提高。尤其本草方面,历代都有发展,药物变化也很大,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这对于振兴中医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资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扎实地研究本草文献,使它更好地为“四化”服务,是当今不可忽视的课题。 如何研究中医本草文献,笔者拟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诸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并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处方共计127首,通过分析软件总结消渴肾病患者组方规律及临床症状分布规律,为临床症-药配伍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将其处方的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及患者的症状、舌脉、证型、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关联分析,将药物-药物,症状-症状,症状-药物进行关联挖掘;在通过层次式聚类的方法,将药物频次前2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消渴肾病是本虚标实的疾病,临床多见口干、乏力、泡沫尿、多饮等典型症状。用药规律是在补肾健脾,固精缩尿的基础上,以黄芪、山药、金樱子、芡实、山萸肉、胡芦巴、杜仲等药物为主,辅以知母、赤芍等滋阴清热,茯苓、泽泻等化痰渗湿,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关联多以水陆二仙丹、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居多;症状-药物关联多以:泡沫尿-金樱子、芡实,下肢水肿-浮萍,睡眠欠佳-酸枣仁等药物。结论 消渴肾病是以本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病位涉及肝、脾、肾等脏腑,治疗上以补益气血为主,兼顾化痰活血、清热利湿、平衡阴阳、固精缩尿等。  相似文献   

5.
消渴     
消渴尿多黄连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秘方二】蔷薇根一握,煎服。【秘方三】竹沥恣饮数日,即愈。肾消时时饮水,小便如膏油。茴香炒、苦楝子各等分,为末,每食前酒服二钱。  相似文献   

6.
消渴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30021)宋英士长春中医学院崔健韩杨【关键词】消渴胶囊茯苓生地黄质量标准消渴胶囊是经多年临床实践而得出的经验方。主要由茯苓、生地黄、潞党参、天花粉、山茱萸等7味药组成。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之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定芪丹消渴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方中的黄芪、黄连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制剂中的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TLC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分离度良好;丹酚酸B在0.2856~2.85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5%,RSD=0.965%. 结论 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分离度好,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芪丹消渴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消渴宁,系我院已故名医张继有教授治疗糖尿病之名方,方由人参为主,枸杞叶、生地等为辅组成的复方制剂,为验证其疗效,我们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消渴平治疗消渴25例观察董林甘肃省中医医院(730050)匡钱华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30000)我科1995年期间对25例消渴病人进行治疗,均用自拟消渴平,取得一定的疗效(胰岛素依赖型病人除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10.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降糖消渴颗粒的提取工艺,根据方中各药的性质,采用水提和醇提2种工艺分别提取,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进行优选,确定人参等几味药用70%乙醇提取2次,分别加醇8倍量、10倍量,每次提取1.5h;黄连等几味药采用水煎煮2次,分别加水10倍量,煎2h,加水8倍量,煎煮1.5h,用此方法,可将不同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9,(7):1375-1379
在中医学文献中,对消渴治疗的记载较早且详备。先秦两汉时期,治以祛湿化瘀、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为主;魏晋隋唐时期,治以滋养清润为主,并提出了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治疗消渴的新思路;宋金元时期,出现三消分治、养肺降火、补脾升阳、益肾养血、补血活血、滋阴润燥等治法;明清时期,消渴的治法进一步丰富,通过辨虚实、阴阳、气血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还提到了针灸疗法以及消渴的预防调护。  相似文献   

13.
沙菲  石岩 《中医学报》2019,34(7):1375-1379
在中医学文献中,对消渴治疗的记载较早且详备。先秦两汉时期,治以祛湿化瘀、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为主;魏晋隋唐时期,治以滋养清润为主,并提出了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治疗消渴的新思路;宋金元时期,出现三消分治、养肺降火、补脾升阳、益肾养血、补血活血、滋阴润燥等治法;明清时期,消渴的治法进一步丰富,通过辨虚实、阴阳、气血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还提到了针灸疗法以及消渴的预防调护。  相似文献   

14.
研究降糖消渴颗粒的提取工艺 ,根据方中各药的性质 ,采用水提和醇提 2种工艺分别提取 ,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进行优选 ,确定人参等几味药用 70 %乙醇提取 2次 ,分别加醇 8倍量、1 0倍量 ,每次提取 1 .5h ;黄连等几味药采用水煎煮 2次 ,分别加水 1 0倍量 ,煎煮 2h ,加水 8倍量 ,煎煮 1 .5h。用此方法 ,可将不同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供糖尿病患者选择或联合应用,控制血糖达标已不太困难,但如何能同时注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药物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选用药物的标准也逐渐把药物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传统中医学将糖尿病按照中医消渴病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在消渴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医治疗消渴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消渴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B组(n=40,采用中医消渴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97.5%(39/40)明显高于A组70.0%(2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对消渴要进行辩证分型,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三黄消渴片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黄消渴片对链脲佐菌素(STZ)造Wistar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珐: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加喂高脂饲料造模,观察三黄消渴片对模型大鼠血糖(TC)、血脂(TG)、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尿病足等体症的改善作用.结果:三黄消渴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糖耐量异常,改善糖尿病大鼠"三多一少"症状及糖尿病足等体症.结论:三黄消渴片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能明显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和体重.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中医中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去淤血,标本同治,使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近年来在整理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对消渴病从五脏方面的治疗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学说和观点,笔者认为,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肝失疏泄与肾阴虚两方面即由肝失疏泄引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肾阴虚引起全身阴虚、阴虚燥热和阴阳两虚,而发为"消渴".现将消渴从肝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网络的普及,数字化图书馆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仅介绍了现阶段国际上出现的数学图书馆的著录格式。  相似文献   

20.
消渴治验     
出蛾的桑蚕茧壳七至十个,小儿减半,水煎,尽量饮之。消渴是多饮善渴而尿量多的一种病变,糖尿病属此范畴。山东省寿光县董子元运用此方治疗,获得明显效果。如治张某,患消渴病已久,因经济困难,无力用其他药物治疗,用上方三四剂见效。连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