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烟囱”支架技术在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7例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烟囱”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释放后即时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烟囱”支架血流正常.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术后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患者出现左足乏力1例、头晕1例、胸闷痛2例、Ⅰ型内漏2例.无严重神经系统及脏器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未见移位、明显内漏及“烟囱支架”闭塞等异常.结论 对于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使用“烟囱支架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弓和胸腹主动脉动脉瘤的去支,开窗,带支内支架的联合治疗(Hybrid)临床经验。方法德国心脏中心柏林1995年开始使用主动脉内支架治疗主动脉瘤800余例,其中多为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2009年开始头臂动脉去支,主动脉弓部植入内支架的联合方法治疗主动脉弓部瘤。根据弓部瘤的不同部位,先进行外科左锁骨下动脉-左颈动脉-头臂动脉外科分流手术或者头臂动脉-左颈动脉去支,和升主动脉分流外科手术再进行主动脉根部的内支架植入。此方法可适用于创伤引起的远端主动脉弓部撕裂,各种原因导致的弓部假性动脉瘤,盲袋主动脉瘤等。摒弃了体外循环甚至深低温停循环的传统外科手术。同期又使用开窗内支架治疗治疗肾动脉上腹主动脉瘤,带支内支架进行髂动脉内外支的植入。结果最早的连续29例,其中去头臂动脉支4例,男女各2例,年龄分别是19、28、70、73岁。开窗和带支主动脉内支架植入25例,平均年龄70岁(年龄范围53~79),男18例,女7例。无手术死亡率,没有早期的外科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脑和脊髓神经异常。随诊2年,死亡1例于主动脉病变无关。介入治疗操作时间平均340 min,平均使用放射透视时间78.6 min。结论由于这种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新型的开窗,带支主动脉内支架的发明,使得从升主动脉到髂动脉的主动脉病变都能进行主动脉支架的植入。方法安全、简单,根本上改变了主动脉外科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影像学随访分析马凡综合征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象鼻"支架置入术后的降主动脉重建变化的规律。方法共纳入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诊断为马凡综合征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且行全弓置换联合"象鼻"支架置入的患者27例,年龄(29.56±7.87)岁,分为急性组(19例)及亚急性/慢性组(8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资料,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之后的每年进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率100%,术后随访时间为(24.5±16.0)个月。急性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降主动脉支架覆盖区呈现出真腔扩大(P0.001),假腔缩小(P=0.016),主动脉直径保持稳定(P0.05),在之后的随访中,主动脉直径、真腔与假腔保持稳定;在降主动脉无支架覆盖区,术后真假腔及总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的随访过程中,各平面主动脉直径及真腔均有增大(P0.05),假腔保持稳定。亚急性/慢性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降主动脉支架覆盖区出现真腔扩大(P=0.048),主动脉直径与假腔保持稳定,之后的随访中主动脉直径与真假腔直径均保持稳定;在降主动脉无支架覆盖区,各层面主动脉直径、真假腔直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术后随访中,也保持稳定。术后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在急性组与亚急性/慢性组胸段可达到72.2%和75%,而在腹主动脉层面仅有10.5%和62.5%。结论全弓置换联合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有利于促进支架段血栓化形成,促进胸段重建稳定,维持术后近中期各层面主动脉直径及真、假腔直径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逆行性A型夹层是升主动脉-头臂血管人工血管转流术+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d-TEVAR)术后一种高发而致命的并发症,导致d-TEVAR仅在高危弓部病变患者中使用.自体升主动脉与覆膜支架间的顺应性不匹配是导致d-TEVAR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以求减少逆行性A型夹层的发生.方...  相似文献   

5.
带膜内支架治疗胸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寻治疗胸主动脉瘤的新术式。方法 10例胸主动脉瘤病例,其中7例行单纯带膜血管内支架(stent-graft)治疗,3例夹层破裂(De Bakey I)患者行象鼻手术加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7例带膜血管内支架治疗组,5例成功,1例失败,1例术后死亡;3例夹层破裂手术病例均成功,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为治疗胸降主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可靠方法;象鼻手术结合带膜内支架是治疗De BakeyI型的新方式,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正中开胸,股动脉、右房插管转流,不游离主动脉弓及头臂血管,鼻温18℃,停循环,于无名动脉近端2cm部分切开升主动脉,直视下置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于主动脉弓和近端降主动脉及三支头臂血管内,行左颈总动脉、右无名动脉气囊导管选择性脑灌注,吻合支架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恢复全身灌注。观察并发症及疗效。出院时和3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结果本组无死亡,手术过程顺利,脑及右上肢停循环6-7min,左上肢及降主动脉停循环25-27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1-96min,体外循环时间145-190min。术后64排CTA示1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外左侧少量血流流向降主动脉,3个月时消失;术后短暂、轻度精神症状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与血管吻合无关。术后1周及3个月CTA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各头臂血管血流通畅。结论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术中置人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降主动脉不完全破裂合并大量胸腔积血行腔内隔绝术联合胸腔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2年4月至2013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胸降主动脉不完全破裂合并左侧大量胸腔积血伴严重呼吸困难者9例。冠状动脉及主动脉造影后,经股动脉切开植入覆膜支架封堵胸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隔绝胸降主动脉瘤。观察患者腔内隔绝术联合胸腔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病死率、远期预后。结果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成功率为88.9%(8/9),共植入9枚主体覆膜支架及1枚短体覆膜支架。1例术中植入腹膜支架后主动脉破裂死亡,2例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例术后有少量残余漏。1例术后36 h因主动脉破裂死亡,7例顺利出院。术后平均随访(69±29)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脑出血,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例出现猝死(死因不详),余5例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联合胸腔置管引流治疗合并左侧胸腔积血的不完全破裂或频临破裂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累及弓部的B型夹层及弓部动脉瘤处理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总结15例病例,其中男性13人,女性1人;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8.17±10.62;发病时间3日-3月。13例为复杂型Standford B型夹层;2例行Hybrid手术,其中1例累及无名动脉,升主动脉未累及,予以在体外循环并行下行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与三分支血管转移至升主动脉;1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但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部,予以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转移至升主动脉。11例行TEVAR 烟囱手术,其中一例累及左颈总动脉,予以行双烟囱手术治疗。2例主动脉弓部瘤,均行Hybrid手术;其中1例为主动脉多发弓部瘤,瘤体位于无名动脉近心端,升主动脉无受累,予以在非体外循环并行下行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与三分支血管转移至升主动脉;1例瘤体累及左颈总动脉,予以行右侧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术。结果 1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42±53分钟,1例体外循环时间75分钟。1例“烟囱”术后出现II型内漏(9.1%),术后3月复查CTA提示内漏闭合。术后均无特殊并发症,治愈出院,现均存活,术后住院时间(16±5天)出院。术后1月,3月,6月,1年,2年予以行CTA复查,显示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真腔内径扩人,旁路血管通畅,无狭窄或闭塞。结论 TEVAR 烟囱技术及Hybrid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给我们很多处理复杂累及弓部主动脉瘤的方法,并且可以在损伤较小的情况下减少致残律及死亡率,但远期的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33例主动脉瘤患者,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行非体外循环全弓替换术、升主动脉包裹术、Bentall手术同期行深低温停循环半弓替换手术、降主动脉支架置入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经升主动脉插管灌注、DHCA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各1例;行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以及经腋动脉和股动脉插管灌注、升主动脉与次全弓人工血管替换术各2例。13例行Bentall手术,4例行部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9.1%,并发症发生率15.2%,30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根据病变及分型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患者449例,其中男349例,女100例,年龄(54.3±11.9)岁.经股动脉切开植入覆膜支架封堵胸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隔绝胸主动脉瘤,主动脉造影确认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观察主动脉疾病患者PCI治疗的疗效.结果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操作成功率为100%,共植入416枚主体覆膜支架及56枚短体覆膜支架.43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窃血综合征,行血管旁路移植术.34例患者行PCI治疗成功率为100%,对37支靶血管共植入45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68例患者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76例患者术后有残余漏,其中11例因内漏明显同台或再次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主动脉破裂病死率为1.3%(6/449).术后随访(68±29)个月,随访率为79.0%(350/443).随访期间共死亡患者23例(6.6%):明确主动脉血管破裂死亡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4例,肾功衰竭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肿瘤4例,猝死5例(原因不明).25例联合PCI治疗患者临床造影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0%(2/25).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治疗安全可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当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的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地植入三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3.2±19.21)min、心肌阻断时间(89.4±10.02)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缺血时间为(32.7±6.63)min。术后出现短暂性神智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血管植入部位夹层假腔闭合;16例患者远端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是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重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新方法。主要适应证为弓内内膜无破口而需主动脉弓重建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血管大小、分支支架血管间的距离的选择和放置过程中避免内膜损伤时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成功放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TBAD)采用"烟囱"支架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30例复杂Stanford B型TBAD且采用"烟囱"支架技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手术前后机体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Cor),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凝血指标〔D-D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心功能指标〔肌钙蛋白(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 30例复杂Stanford B型TBAD患者TEVAR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烟囱"支架释放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完全封堵,"烟囱"支架血流正常,肺部感染6.67%(2/30),尿路感染3.33%(1/30)。随访结果显示,胸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显示无Ⅰ型内漏,"烟囱"支架通畅,无明显并发症。TEVAR术后机体应激指标(Cor、ACTH)、凝血指标(D-D、FDP)与心功能指标(c Tn T、CK-MB、NT-pro BNP)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采用"烟囱"支架技术行TEVAR术治疗TBAD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显著,且显著降低术后机体应激程度,改善凝血与心功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限制,单纯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常无法保证弓上分支血管的血供。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杂交手术的发展使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其中,"烟囱"技术所使用的支架无需定制,特别适用于急诊手术或术中意外覆盖重要分支血管时的补救措施。本文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策略,"烟囱"支架的选择和Ia型内漏的防治等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技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近3年江西省人民医收治的2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动脉穿刺,行升主动脉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的位置关系.切开右侧股动脉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支架后重复造影检查以观察真假腔血流变化、主动脉分支供血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支架置入定位准确,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手术成功率100%,无截瘫及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假腔不再显影,支架通畅,无扭曲、移位.结论 EVAR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本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动脉导管及降主动脉赘生物形成,对于降主动脉拟行主动弓置换术。通过术前三维经食管超声提示降主动脉赘生物内基本已形成钙化,较为稳定,呈环形分布,未侵及毗邻血管壁,遂未对降主动脉进一步处理,仅行主动脉瓣赘生物清除、主动脉瓣置换、动脉导管缝扎及赘生物清除术。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发热、肢体及重要脏器栓塞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正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对人体危害极大。以往常规治疗大多采用开放式手术,容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不利于术后恢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方式。腔内修复术需要一定的解剖条件和足够的近端锚定区,长度15 mm。对于锚定区不足(15 mm)或缺少锚定区的患者,需延长或创造锚定区。此时,可应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与被覆盖分支血管间支架,可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对79例胸主动脉疾病行主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79例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9例;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7例。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进行评估。1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术中支架置入,其余61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行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内漏8例(10%),4例于术后3月内自行闭合,1例再次腔内隔绝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死亡8例(10%)均在术后1月内,其中3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 4例死于严重的合并症,1例死于主动脉瘤破裂。随访生存3年以上7例(9%),2年以上14例(18%),1年以上26例(33%),1年以内24例(30%)。结论: 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可减少手术风险,降低病死率,广泛适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马方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常需再次及多次手术治疗,本研究在于探讨年轻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TAAAR)的特点及经验总结。方法:随访2008年至今,共6例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行外科手术患者,分析弓部及分支血管处理、脊髓动脉及内脏动脉重建方式对再次手术和脊髓保护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7.4±3.4)年,6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25.5岁,共进行13次手术,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截瘫1例,双下肢肌力减退1例;5例为MFS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1例一期行Bentall及右半弓替换,二期行CrawfordⅡ型TAAAR,1例一期行孙氏手术,二期行CrawfordⅡ型TAAAR,另外有3例患者一期行Bentall及全弓替换(术中支架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术),二期行CrawfordⅡ型TAAAR,主动脉根部瘤合并CrawfordⅡ型胸腹主动脉瘤1例,一期行TAAAR,再次手术间隔时间为(5.0±1.8)年。结论:MFS合并主动脉病变,外科同期弓部重建,为二期手术准备,术中支架慎重"开窗",为二期手术"减压";脊髓动脉重建对预防术后截瘫具有重要意义;内脏动脉功能重建,具有多样性,依据术中情况而定,不宜残留病变血管;手术方案个体化即解决"当务之急"同时兼顾后期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近年来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总结关于防治术中渗血的经验,为手术方案的改进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罹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修复手术的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主动脉根部处理采用内衬片法;弓部处理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或单分支支架血管联合头壁血管内小支架;体外循环则运用中低温停循环技术联合右腋动脉加股动脉双通道灌注法;内瘘技术采用改良包裹法。临床数据采集包括一般临床资料、病因、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和累及范围、术前合并症、心功能、手术情况及预后。 结果 共计1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手术时间308±49.8 min,体外循环时间131±23.9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8.2±12.1 min,中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1.5±6.7 min,术后心包腔引流液300±90 ml,住院死亡率5.6%,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8.6%,出院后死亡率为0。术后3个月发现内瘘1例(0.5%),胸主动脉夹层愈合率79.8%;术后1年,未发现内瘘发生,胸主动脉夹层愈合率达82.7%;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人造血管周围造影剂外渗。 结论 渗血仍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常见的并发症。“新内膜技术”、中低温停循环联合双侧头臂干动脉灌注以及改良包裹内瘘法等多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术中渗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内瘘发生,提高胸主动脉夹层愈合率和患者总体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经"烟囱"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适应证及手术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49~76岁,平均(64.2±12.7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12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32例。44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因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即"烟囱"技术。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扩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范围,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更多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受益于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