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均须经口插管辅助呼吸,加强气道护理,对保证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将92例心内直视术后口插管辅助呼吸患者的气道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3例,女39例;年龄5~60岁。均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窒间隔缺损修补术41例,房间隔缺损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中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体会,便于指导临床手术配合工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80例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巡回护士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 结果28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或开胸。 结论巡回护士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体位摆放、密切的术中巡回配合是保证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顺利完成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正中开胸、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对比,研究不同方式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131例,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正中开胸组63例、右胸切口组37例、胸腔镜组31例,比较不同组间住院相关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住院时间、胸管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比较各具优缺点,同样安全有效,但对于成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不横断胸骨及切口美观,符合现代健康理念,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一术者连续完成的5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结果,总结经验并分析学习曲线。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单一术者连续完成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50例。以手术时间为序分为两组:前25例为A组,后25例为B组,比较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的差异。手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及颈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心内操作在全胸腔镜下完成。结果两组中仅1例患者输注血浆200 mL,无输注红细胞的患者,未输血率达98%(49/50)。无患者手术死亡,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复查超声心动图,未发现残余分流。B组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等指标均低于A组;其中B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经一定的学习曲线后,微创手术操作技术及质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浅低温心脏跳动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5例及室间隔缺损(室缺)41例患者施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出现心室颤动,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本方法避免了主动脉阻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局部冰屑及冷停跳液所致的物理性损伤,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法,能较好地保护心肌功能,手术操作简单,能清楚地发现隐匿及多发性室缺,降低残余漏;避免传导系统的损伤;在做好排气措施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87~1991年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40例,其中144例因术中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而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98例,女142例;年齡为3.5~6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8例,法鲁氏四联症根治术27例,  相似文献   

8.
对49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6例,动脉导管心内直视修补术3例,部分性心内膜垫修补术9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2例,同时行严格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结果麻醉过程平稳,术后治愈出院47例,死亡2例.认为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只有遵循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维护心功能,避免肺动脉压危象发生的原则,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的体外循环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9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第7肋间置入胸腔镜,另选第4肋间打2个手术操作孔,在电视胸腔镜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我院从1979年1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平均肺动脉压5.0~10.4kPa(38~78mmHg),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经1.0~2.5cm,其中I型6例,I型7例,II型2例。手术方法:体外循环并行下结扎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14例(其中1例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视缝合2例,补片修补12例。同时纠治合并畸形。结果:全组15例,误诊加漏诊10例,占2/3。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13.3%),其中1例死于术后昏迷,合并心室颤动,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提高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认识、减少术前的误诊和漏诊及术中及时的发现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良好的体外循环和外科手术方法,以及围绕肺动脉高压的积极术后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完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1例,术前彩超证实均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18~45岁(28.1±7.9)岁;体重42~64(47.3±5.2)kg。ASD直径1.8~3.5(2.6±0.6)cm。全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阻断主动脉及心脏停跳,完全胸腔镜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51例患者中50例(98.0%)手术顺利进行,1例(2.0%)扩大切口完成。主动脉阻断时间22~35(28.1±3.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6(4.6±0.3)h。术后46例随访6~12个月(90.2%,46/51),无残余分流,无近期死亡。 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切口美观的特点,但技术要点需多次操作方可熟练掌握。  相似文献   

12.
肖洁 《内科》2010,5(1):93-94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术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内科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本组2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恢复良好,其中26例明确诊断。结论医生规范、熟练的操作是内科胸腔镜手术成功实施的根本;护士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是内科胸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中有否Mg~++的缺乏,以及其纠正的方法。方法:40例病人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作血清和尿镁测定,其中29例为心内直视手术,其他11例剖胸手术为对照组。在29例心内直视手术中,17例成人系瓣膜替换术,5例成人及4例儿童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另3例成人分别为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复发主-肺动脉窗修补术及胸主动脉重建术。人工心肺机系用2升Hartmann溶液及1升枸椽酸血预充,患者分为5组:(1)第一组:9例成人,未补给Mg~(++)。(2)第二组,4例儿童,未补给Mg~(++)。(3)第三组:8例成人,术前均有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后出现过早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护士在二次手术中的配合经验体会,提高二次心脏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58例采取闭式体外循环行二次心脏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经验,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正确及时准备术中用物,术中做好患者及环境的安全管理,有效配合麻醉及手术医生,术后安全转运患者,做好交接工作。结果 58例患者均采用正中开胸,采取闭式体外循环,1例患者术后第3天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准备,熟练的相关理论知识,术中良好的护理配合技术可提高二次手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右半肝快速切除的手术配合,并明确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手术室护士做好患者术前访视,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术中配合及术中护理,以及术后访视的护理工作。结果 223例右半肝快速切除手术均安全顺利的取得成功。结论通过有效的右半肝快速切除治疗,术中认真有序的快速配合,术前、术后的密切护理及访视,减少了肝癌患者的病死率,从而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出现的护理问题与对策。方法总结和分析2011-01~2011-12 8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归纳后寻找对策。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手术护理差错,均治愈出院。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中护理质量非常重要,对手术室护士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1990年7月我国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地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各1例,二尖瓣替换术1例。高原气压低,空气稀薄而缺氧,且高寒干燥。手术所在地拉萨海拔3 658m,大气压65.3kPa(489.1mmHg),氧分压13.6kPa(101.89mmHg)。这3例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手术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5例手汗症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等经验。结果术后手汗症状均消失,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可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肺动脉单源化手术治疗肺动脉闭锁(P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与大型侧支主肺动脉(MAPCAs)患者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1月共为41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与大型侧支主肺动脉患者施行肺动脉单源化手术,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 d~12岁,体质量(3.10~23.50)kg。护理配合重点是术前参与复杂手术病例讨论,明确手术方案及步骤,提前备好手术用物,加强术中各环节的掌控,熟练地配合外科医生。结果手术死亡8例,死亡率为19.51%,其余均顺利出院。随诊患者2例肺动脉发育尚不满意,其余31例患者肺动脉明显发育,基本达到生理所需。结论术前手术室护士参与手术病例讨论,正确准备手术器械及用物,护士的专业技能、配合技巧及应对能力是外科医生顺利完成复杂手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2例分期行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通过术前的精心准备,术中体位的管理、皮肤护理;温度的管理;预防感染;自体血回输;动脉压的监测等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至重症监护病房,平稳后至心血管病房,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护士术前参与术者组织的病例讨论,精心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提供准确到位的手术配合,密切关注手术进展,对手术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术中随时与术者沟通,对术者的要求有预见性,能帮助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