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正中开胸、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对比,研究不同方式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131例,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正中开胸组63例、右胸切口组37例、胸腔镜组31例,比较不同组间住院相关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住院时间、胸管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比较各具优缺点,同样安全有效,但对于成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不横断胸骨及切口美观,符合现代健康理念,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完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1例,术前彩超证实均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18~45岁(28.1±7.9)岁;体重42~64(47.3±5.2)kg。ASD直径1.8~3.5(2.6±0.6)cm。全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阻断主动脉及心脏停跳,完全胸腔镜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51例患者中50例(98.0%)手术顺利进行,1例(2.0%)扩大切口完成。主动脉阻断时间22~35(28.1±3.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6(4.6±0.3)h。术后46例随访6~12个月(90.2%,46/51),无残余分流,无近期死亡。 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切口美观的特点,但技术要点需多次操作方可熟练掌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的体外循环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9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第7肋间置入胸腔镜,另选第4肋间打2个手术操作孔,在电视胸腔镜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352例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心脏病采用周围体外循环技术,全胸腔镜辅助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5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5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23例,二尖瓣置换81例。冠心病组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取左乳内动脉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 无死亡病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心脏病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较传统手术方式略长,但全部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结论 胸腔镜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完全性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方法选取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房间隔缺损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完全性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完全性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全胸腔镜下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方法对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ICAM-I)、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的影响。方法全组20例,年龄932(17±12)岁,随机分成两组。右侧胸壁打孔(12 cm),体外循环,电视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胸腔镜手术组)10例;常规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常规手术组)10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在术后12 h内,胸腔镜手术组各项指标峰值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术后12 h以后胸腔镜手术组患者各项指标峰值下降幅度较大,而常规手术组则持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结论胸腔镜手术患者在术后较早时间内全身炎症反应要重于常规手术患者;随后,胸腔镜手术患者此类指标恢复较常规手术患者更早、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ASD)的效果。方法 ASD修补术患者30例分为心脏跳动下电视胸腔镜组(15例)和传统开胸组(15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完成手术时间、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外科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循环时间、完成手术时间、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及外科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电视胸腔镜组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少于或低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腔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特点,心脏不停跳下完成胸腔镜ASD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小儿胸腔镜引导纤维软镜下,右室流出道畸形矫治的动物手术方法。方法选用心肺功能良好的杂种犬各30只,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按手术前后顺序又分为A、B、C 3组。实验组进行胸腔镜引导纤维软镜体外循环下模拟右室流出道畸形解除手术;对照组进行胸腔镜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分别记录两组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率;实验组还记录手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转机时间。结果手术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段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率均无显著差异。经过练习后,与A组相比,C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转机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结论胸腔镜引导纤维软镜下进行右室流出道的动物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时间与镜下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30例。A组患者采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开放主动脉时、开放主动脉后2 h、开放主动脉后12 h、开放主动脉后24 h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胸液引流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B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较传统开胸手术更加安全、可行,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间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60例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15例.从各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同时使用对数曲线拟合学习曲线,得出学习曲线相关模型.结果 各组病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随手术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手术时间(min)=143.5-16.7×ln(手术例数),转机时间(min)=77.5-13.0×ln(手术例数).结论 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学习曲线约为30例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二尖瓣置换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例 ;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40—198min,平均108±3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78min,平均48±14min。手术时间90—188min,平均110±30min。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2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置换等手术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完全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下行心脏畸形合并胸廓畸形矫治术7例的经验,探讨胸腔镜在心脏畸形合并胸廓畸形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行胸腔镜下房缺修补术合并漏斗胸3例,室缺修补术合并漏斗胸3例,室缺合并鸡胸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5~16.0岁,体重15~41 kg.结果 术中无扩大切口,无二次开胸止血,手术时间3.5~6.0 h,平均4.7 h,体外循环时间50~81 min,平均48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0~61 min,平均42 min.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心脏畸形复合胸廓畸形在胸腔镜下或胸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相关资料。结果2011年我院共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5例,其中男30例,女55例,年龄(42.5±15.2)岁。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5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9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及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麻醉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左侧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151.8±63.6)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92.1±43.7)min。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8例(9.4%),死亡1例。结论良好的单肺隔离通气、充分的静脉引流以及完善的术中监测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避免缺血、缺氧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施超快通道麻醉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 2011年至2014年我院共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 031例,重症监护室床位周转困难时,选择35例患者实施超快通道麻醉,其中33例(94.3%)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3例。成功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患者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3.9±1.8)h、住院时间(4.5±1.9)d。1例患者术后再次气管插管行胸腔镜下止血,其余患者无需再次气管插管。未能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的2例患者分别为苏醒延迟和咽后壁活动性出血。全组患者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能够安全地实施超快通道麻醉,该技术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介绍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时微创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方法 :3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和经第四肋间插入上腔静脉插管建立的微创体外循环 ,借助电视胸腔镜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 :3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分别为 72min、74min、83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34min、32min、35min ,平均灌注压 (桡动脉压 )维持在 6 8~ 80mgHg ,动脉线压力 180~ 2 18mmHg ,转流中尿量为 75 0ml、15 0 0ml、85 0ml;灌注流量在 2 0~ 2 3L·m-2 ·min-1。 3例患者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均顺利停机。结论 :经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微创体外循环可以满足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灌注要求 ,其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胸腔镜心脏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施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5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6h、12h、18h及24h抽取动静脉血气,计算P(cv-a)C02,根据P(cv-a)C02平均值将患者分为A组(Pcv-a CO2≤6mm Hg,1mm Hg=0.133k Pa)和B组(Pcv-a CO2﹥6mm H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EF、乳酸、呼吸机应用时间及监护室滞留时间。结果:A组较B组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分别为:0.043和0.039),A组与B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EF、乳酸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cv-a)C02可作为评估胸腔镜心脏手术后患者组织灌注与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8月,共完成右侧胸壁3孔、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56例,手术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手术成功54例,成功率96%;体外循环时间86~156(99±26)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45~73(53±1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16(12±4)h;术后胸液引流量20~330(78±28)ml;用血量0~1200(350±70)ml,9例患者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7~12(9±4)d.术后并发症4例,发生率7%.结论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对比匹配法均衡评价直视微创与传统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单一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291例患者,其中48例(16.5%)为直视微创下手术患者,其余242例(83.5%)为传统正中开胸方式。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在242例患者中选取48例成为对照组,与微创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相对于传统正中开胸房间隔修补手术,直视微创组在手术时间[(3.5±0.7)vs.(3.7±1.8)小时,P=0.547],体外循环时间[(73.0±30.0)vs.(87.3±36.1)分钟,P=0.126],主动脉阻断时间[34.1(15.3,45.9)vs.34.9(16.1,48.2)分钟,P=0.200],驻重症监护室(ICU)时间[15.6(5.9,18.8)vs.21.7(8.6,25.8)小时,P=0.15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后住院时间[(5.54±2.3)vs.(8.85±2.06)天,P=0.021],术后引流量[457(110,673)vs.801(389,1 173)m L,P=0.011,输血率[18.8%vs.87.5%,P=0.000],手术切口长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跨越了学习曲线后,直视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比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有诸多优势,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90例,体外循环术后依据AKI诊断及CRRT指征将其分为AKI行CRRT 77例(CRRT组)、无AKI未行CRRT 613例(非CRRT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AKI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血胱抑素C升高比例、血肌红蛋白升高比例、血肌酐水平及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胱抑素C升高(OR=2.213,95%CI:1.006~4.868)、红细胞输注量大(OR=2.161,95%CI:1.705~2.738)、体外循环时间长(OR=1.221,95%CI:1.150~1.295)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AKI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血胱抑素C水平升高、体外循环时间长及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多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易发生AKI,需行CR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