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随着血管闭合器广泛应用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应用这些闭合器值得关注。 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3种股动脉血管穿刺闭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3/2008-07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 对象和材料: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380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38例的患者共918例,男562例,女356例,年龄24~83岁。Starclose血管闭合系统和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 方法:918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4组。人工压迫止血组(n=271):采用压迫止血,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降至65 s以下时拔管压迫止血10~20 min。Boomerang封堵器组(n=178):封堵器送入动脉鞘管,展开止血伞后,调整封堵器方向后用固定夹固定,冠状动脉造影后20 min拔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依肝素量不同决定拔除时间,而后人工加压至出血停止。Perclose缝合器组(n=183):术后立即送入Perclose操纵杆,打结缝合穿刺点。Starclose闭合器组(n=286):冠脉造影或介入术后直接利用一个环形可弯曲的小镍钛合金闭合夹从血管外对穿刺口周围进行闭合。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每例的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总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失败病例数量。 结果:9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tarclose闭合器组和Perclose缝合器组在缩短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Boomerang封堵器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P < 0.01);其中Boomerang封堵器组亦较人工压迫止血组有明显缩短(P < 0.01)。②采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法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 < 0.05)。③人工压迫止血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2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12例止血失败;Boomerang封堵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5例失败;Perclose缝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失败;Starclose闭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失败。 结论:3种血管闭合器包括Starclose、Perclose和Boomeran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Starclose闭合器的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后应用两种血管穿刺闭合器在股动脉径路止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结果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对照。 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6-03/2007-08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36例,男246例,女 190例,年龄44~75岁,平均(62.4±12.5)岁。所有患者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60例,Boomerang封堵器组140例,Perclose缝合器组136例。②实验仪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610070521A, 型号: B610),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54145-6H, 型号: 12673)。③实验方法:a:压迫止血法: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送回病房,4 h后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65 s以下时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b:Boomerang封堵器法:严格按操作规范置入血管封堵器,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依术中肝素量不同而不同。c:Perclose缝合器法:严格按操作规范缝合穿刺点血管。④实验评估:记录止血时间,指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制动时间,指从手术结束到患者下地活动时间;观察有无血管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 > 5 cm)、穿刺口渗血、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动静脉瘘、血管迷走反射等;计算止血成功率。 结果:共纳入观察患者43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发现 Boomerang封堵器组止血成功率96.4%,Perclose缝合器组止血成功率90.5%;不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还是介入治疗,两组患者与人工压迫法比较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5,P < 0.01);介入治疗中,Perclose缝合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2%,Boomerang封堵器为5.7%,均较人工压迫组(14.7%)明显减少(P均< 0.05)。 结论:Perclose缝合器与Boomerang封堵器用于股动脉穿刺后止血迅速、有效、安全,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法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动脉压迫止血的方法及护理技巧.方法 60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后根据穿刺股动脉局部压迫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Smmat-closeTM动脉压迫止血器组(观察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对照组),观察两种方法止血的有效性、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时间、并发症、舒适度,并分析其护理技巧.结果 两组共6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观察组和对照组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分别为(2.5±0.9)min和(23.6±1.2)min、(9.6±0.3)h和(24.6±0.6)h,两组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血管迷走反应1例,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观察组出现不适反应5例(16.7%,5/30),其中腰背酸痛3例,排尿困难1例,睡眠差1例;对照组出现不适反应15例(50.0%,15/30),其中腰背酸痛10例,排尿困难2例,排大便困难1例,精神紧张1例,睡眠差1例;两组总不适反应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和人工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前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短,舒适度高;合理护理可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比血管闭合装置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后股动脉止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发症发生率和舒适性。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血管闭合器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中应用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检索关键词:血管闭合器,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纳入标准:①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②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③排除较陈旧的理论观点以及一些重复性研究。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 结果:计算机初检到72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目的与本文无关的文献20篇,内容重复性研究32篇,共20篇文献符合标准。目前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后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压迫止血、机械压迫止血及血管闭合装置。传统的人工或机械压迫的方法压迫和制动时间长,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同时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延长了住院时间。而近年来临床上应用的一些新型的针对穿刺点局部的缝合或封堵装置,如:Angio-Seal血管封堵器,Perclose血管缝合器等,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可以减少对外周血管的损伤。 结论:对于临床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在决定哪些患者使用血管闭合器时,既要考虑采用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要兼顾血管闭合器处理动脉穿刺的费用和效益比,使患者达到最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最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07—2019-07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内镜手术组30例,显微镜手术组30例,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显微镜组出血量(240.67±49.68)mL、手术时间(155.60±19.90)min、术后住院时间(7.47±2.03)d,内镜组出血量(149.83±48.34)mL、手术时间(128.50±19.70)min、术后住院时间(6.20±1.69)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对比神经内镜组并发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切除效果与显微镜组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与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切除效果相同,但应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处理,统计2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恢复情况,2组均随访1个月,以Glasgow预后评分量表评估其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12±0.60)h、(10.62±2.11)d,均短于对照组的(2.98±0.63)h、(17.23±2.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lasgow预后评分提示预后良好良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方案治疗脑动脉瘤,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其预后水平,且远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选择2007-01/2008-01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病支架置入患者100例,按支架置入后是否应用止血器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按压沙袋加压的方法止血。比较2组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的差异,并观察2组患者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患者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脑血管病支架置入后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明显缩短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也缓解了患者的身心不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脑膜连续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手术切除颅内肿瘤后高流量脑脊液漏修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手术切除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6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发生高流量脑脊液漏(Esposito分级3级),其中48例重建颅底过程中联合应用硬脑膜连续缝合技术(硬脑膜缝合组),58例未联合硬脑膜连续缝合技术(硬脑膜未缝合组)。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漏的修补时间、术后脑脊液漏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硬脑膜缝合组脑脊液漏的修补时间为(63.0±7.5)min,与硬脑膜未缝合组的(31.0±6.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硬脑膜缝合组与硬脑膜未缝合组分别有2.1%(1/48)和19.0%(11/58)的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4.2%(2/48)和8.6%(5/58)的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术、第2次脑脊液漏修补术及发生严重水电解紊乱的比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1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中,硬脑膜未缝合组中的1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因下丘脑反应和颅内感染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经鼻神经内镜硬脑膜连续缝合技术修补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高流量脑脊液漏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且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简称内镜组,n=38)和显微镜组(n=54)。根据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缓解情况评估手术疗效。定期随访面肌痉挛症状缓解情况、有无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92例患者中,术中发现单支动脉压迫者88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73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3例,椎动脉压迫2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压迫2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小脑绒球压迫2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87例(94.6%),明显缓解5例(5.4%)。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3例、听力丧失1例、听力减退4例、轻度面瘫2例。9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0.0(18.8)个月。至末次随访,9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2例显微镜组患者症状复发。内镜组与显微镜组的年龄、性别、病程、责任血管和组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比较,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观察发现,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未观察到两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