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多巴酚丁胺在不同液体复苏条件下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I/ R)所致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乳酸林格液 (L RS)复苏组、L RS+羟乙基淀粉溶液 (HES)复苏组、L RS复苏 +多巴酚丁胺治疗组 (L RS+DOB组 )和 L RS+HES复苏 +多巴酚丁胺治疗组 (L RS+HES+DOB组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6 0 m in后松夹行再灌注制备肠 I/ R休克模型 ,松夹再灌注时同步进行液体复苏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 (平均动脉压、心率、心排血量、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的变化 ,并通过测定动脉二氧化碳间隙〔 Pt a CO2 间隙 =肠黏膜 CO2 分压 (Pt CO2 ) -动脉血 CO2 分压 (Pa CO2 )〕、肠黏膜 p H值 (p Hi)、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氧输送 (DO2 )等指标间接评价组织氧合情况。结果 多巴酚丁胺能显著减轻兔肠I/ R休克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心排血量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下降 ,两多巴酚丁胺治疗组与两复苏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且 L RS+HES+DOB组平均动脉压下降程度较 L RS+DOB组明显减轻 (P<0 .0 5 )。与 L RS组比较 ,两多巴酚丁胺治疗组均能明显降低血乳酸浓度和 Pt a CO2 间隙 ,升高 p Hi和 DO2 (P均<0 .0 5 ) ,尤其在 L RS+HES+DOB组效果更显著 (P均 <0 .0 5 ) ,与 L RS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 15例病人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 ,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观察尿量、肌酐清除率 (CCr)、钠排泄分数 (FeNa)的变化。结果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提高血压 ,增加CI、SVRI、LVSWI,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对肾功能的改善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比单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多巴胺增加尿量、FeNa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既能增加CI、SVRI、LVSWI ,又能改善肾功能 ,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病人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PICCO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液体复苏(EGDT)达标率、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72 h内液体入量、液体平衡、ICU内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内72 h后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72 h内总的液体入量[(9565±1623) ml与(12 245 ±2253)ml,t=2.673,P=0.021]及正平衡[(3656±1904) ml与(5465±2765) ml,t=2.357,P=0.01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PICCO组72 h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52.6±87.4与226.8±69.4,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34.7±42.8)h与(193.3±92.4)h,t=1.356,P=0.023].(3)两组在相同时间段乳酸水平、CVP值、6 hEGDT达标率、ICU住院时间、72 h后ICU内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CVP指导的常规液体复苏相比,PICCO监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管理,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对肺泡上皮主动清除液体的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4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成6个组[正常对照组、多巴酚丁胺组、阿米洛利(特异性钠通道阻滞剂)组、多巴酚丁胺 阿米洛利组、多巴酚丁胺 阿替洛尔(高度选择性(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组、多巴酚丁胺 ICI118,551(高度选择性(2-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组]。单核素示踪技术测定肺泡液体清除率(AF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肺泡上皮钠通道(α、β、γ-rENaC)mRNA表达。结果(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显著增加AFC:多巴酚丁胺组、多巴酚丁胺 阿替洛尔组AFC分别为(26.6±1.6)%和(25.0±4.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0±3.9)%]和多巴酚丁胺 ICI118,551组[(21.0±4.8)%](P<0.05)。多巴酚丁胺组AFC与多巴酚丁胺 阿替洛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AFC与多巴酚丁胺 ICI118,55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阿米洛利敏感钠通道显著影响肺泡液体清除:阿米洛利组AFC为(6.0±2.8)%,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多巴酚丁胺通过非阿米洛利敏感钠通道途径增加肺泡液体清除:多巴酚丁胺 阿米洛利组AFC为(10.0±2.3)%,显著高于阿米洛利组(P<0.05)。(4)多巴酚丁胺上调γ-rENaC表达:多巴酚丁胺组、多巴酚丁胺 阿替洛尔组的γ-rENaC mRNA表达分别为(0.90±0.19)和(0.90±0.0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69±0.09)和多巴酚丁胺 ICI118,551组(0.68±0.06)(P均<0.05)。多巴酚丁胺组γ-rENaC mRNA表达与多巴酚丁胺 阿替洛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γ-rENaC mRNA表达与多巴酚丁胺 ICI118,55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α、γ-rENaC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阿米洛利抑制多巴酚丁胺上调γ-rENaC表达:多巴酚丁胺 阿米洛利组γ-rENaC mRNA表达为(0.70±0.14),显著低于多巴酚丁胺组和多巴酚丁胺 阿替洛尔组(P均<0.05)。结论β2-肾上腺素能激动效应增加肺泡液体清除,其机制除与上调肺泡上皮β-rENaC表达有关外,还可能与刺激非阿米洛利敏感钠通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复苏中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对组织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ICU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1828分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组),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组),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 h内予EDGT方案,必要时加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 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28分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组),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组),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 h内予EDGT方案,必要时加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 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1 500 d·s·cm-5·(m2)-1;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65 mmHg,继续液体复苏,如平均动脉压≥75 mmHg稳定1 h,每10 min降低NE 0.4?g·kg-1·h-1,至平均动脉压降到651 500 d·s·cm-5·(m2)-1;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65 mmHg,继续液体复苏,如平均动脉压≥75 mmHg稳定1 h,每10 min降低NE 0.4?g·kg-1·h-1,至平均动脉压降到6575 mmHg,如平均动脉压<65 mmHg,则维持上次NE量。观察患者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3 d的液体平衡状态、28 d生存率、28 d脱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Ⅱ及SOFA评分、血流动力学状态、氧合指数、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在液体复苏前无统计学差异。(2)B组复苏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3±10)%]比A组[(68±15)%]明显升高,乳酸[(2.3±1.1)mmol/L]比A组[(2.8±1.2)mmol/L]明显降低(P<0.05)。(3)两组6 h及第1天血管活性药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第2天与第3天多巴酚丁胺[(245±33)mg与(135±21)mg]较A组[(267±29)mg与(156±18)mg]明显减少,同样B组NE量[(20.6±7.3)mg与(8.2±2.3)mg]较A组[(23.4±7.7)mg与(9.1±2.6)mg]明显减少(P<0.05)。(4)B组6 h及第1天液体复苏的量比A组明显增加[(2 918±887)ml vs.(2 326±568)ml;(4 554±738)ml vs.(3 847±454)ml],但第2天与第3天的液体复苏量比A组[(2 289±376)ml vs.(2 597±428)ml;(989±302)ml vs.(1 438±313)ml]减少,3 d总液体复苏[(7 648±815)ml vs.(7 965±678)ml]明显减少(P<0.05)。(5)B组28 d生存率和无脏器衰竭时间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16.3±9.2)d vs.(19.5±8.5)d]增加,住ICU时间缩短[(9.6±3.2)d vs.(8.4±3.1)d](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严密监测下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能尽早充分复苏稳定循环,改善脏器灌注,并减少液体过负荷的风险,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脓毒症患者经充分液体复苏后.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用药后肾功能的变化,包括尿量、肌酐清除率(CCr)、钠排泄分数(FeNa)等指标.结果 多巴胺组尿量、Fe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多巴酚丁胺组[(3072±480)、(2038±515)、(362±522)ml/24 h,(3.80±1.09)、(2.06±1.14)、(2.10±0.95)%,均P<0.05].多巴酚丁胺组的CCr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多巴胺组[(79.2±39.1)、(50.6±21.8)、(47.4±16.7)ml/min,P<0.05].结论 多巴胺能增加尿量和FeNa,但不增加CCr,多巴酚丁胺可增加CCr,但对尿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绵羊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射内毒素 (L PS)复制绵羊感染性休克模型 ,当收缩压下降至低于 90 .0 0 m m Hg(1m m Hg=0 .133k Pa)或较L PS注射前降低 39.75 m m Hg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及肠黏膜 p H(p Hi)的基础值。 2 0只绵羊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调整药物剂量 ,使平均动脉压升高到 90 .0 0 mm Hg,观察药物使用前 (基础值 )及用药后 1、2、3、4 h的血流动力学和内脏灌注指标 p Hi。结果 :在 L PS注射前和基础状态 ,多巴胺组与多巴酚丁胺 +去甲肾上腺素组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肠道 p Hi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与基础值相比 ,两组动物在用药后血压、心脏指数及氧输送明显升高。多巴胺组用药 4 h动脉乳酸浓度及 p Hi水平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改变 ;但动脉 p H值基础水平为 7.4 0± 0 .0 5 ,多巴胺应用 1h后显著降低至 7.2 6± 0 .0 6 (P<0 .0 5 )。应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后 3和 4 h,动脉乳酸浓度分别为 (2 .3± 1.1) m mol/ L 和 (2 .1± 1.1) m mol/ L,均显著低于基础水平 (4 .0± 1.8) m mol/ L(P<0 .0 5 )。应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前动物 p Hi为 7.19±0 .0 4 ,用药后 3h,p Hi明显升高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监测组和PiCCO监测组各30例,PiCCO监测组在PiCCO技术指导下行EGDT,常规监测组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按照EGDT方案管理血流动力学并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6 h、24 h、48 h时EGDT达标率及复苏后相关参数:血乳酸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液体正平衡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用量,死亡率。结果与常规监测组比较,PiCCO监测组6 h、24 h、48 h 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升高,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PiCCO监测组6 h、24 h达标率高于常规监测组,而30 d病死率低于常规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苏合剂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以入选时年龄单双数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苏合剂(药物组成:附子30 g、生牡蛎30 g、干姜15 g、麻黄15 g、炙甘草10 g)25 ml鼻饲,每日4次,连用3 d.监测两组患者纳入时[中心静脉压(CVP)≥8 mm Hg(1 mm Hg=0.133 kPa),T0]及纳入后24、48、72 h(T24、T48、T72)时的CVP、心排血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0、T24、T48、T72时CI、GEDVI明显增加[CI(L·min-1·m-2)T0:3.96±1.48比2.73±0.63,T24:4.07±2.18比2.68±0.42,T48:3.73±1.42比2.64±0.47,T72:4.09±0.95比2.99±0.51;GEDVI(ml/m2)T0:838.36±166.07比599.30±206.68,T24:828.91±212.81比554.60±102.28,T48:802.09±187.63比574.10±134.36,T72:712.27±170.30比575.20±102.17],EVLWI(ml/m2)明显降低(T0:5.83±1.76比10.20±3.15,T24:7.31±1.45比10.12±3.15,T48:6.85±2.27比9.99±1.79,T72:5.45±1.68比7.91±3.33,P<0.05或P<0.01);而两组各时间点CVP、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5.6%比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苏合剂可以明显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CI、GEDVI,降低EVLWI,而对CVP、SVRI、28 d病死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胃肠道灌注的影响。方法 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 13例病人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 ,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观察胃黏膜pHi、△PCO2 的变化。结果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 +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提高血压 ,增加CI、SVRI、LVSWI、DO2 ,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对胃pHi、△PCO2 的改善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比单独去甲肾上腺素明显 ,比多巴胺更好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联合既能增加CI、SVRI、LVSWI、DO2 ,又能改善胃pHi、△PCO2 ,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病人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与B型尿钠肽(BN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动脉血气、24h累计复苏液体总量及复苏达标时间,检测患者的血清PCT和BNP水平。结果 62例患者的体液复苏治疗过程,患者的24h内复苏液体量为(7 899.31±1 337.64)mL,复苏达标时间为(19.07±5.64)h。治疗前后pH、Na~+及Cl~-、PCT及BNP值有明显差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h血清PCT水平与累计复苏液体总量之间呈负相关(r=-0.956,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BNP与PCT的改变水平与病情密切相关,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清PCT及BNP指标可以作为休克治疗的效果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VDI),探讨CVP与GEDVI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记录患者在入院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CVP、GEDVI和心脏指数(C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探究CVP、GEDVI、CI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目标导向治疗6 h时CVP的变化与GEDVI和CI的变化均存在相关性,P0.05;在感染性休克治疗12 h、24 h、48 h及72 h后,CVP的变化与GEDVI和CI的变化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感染性休克治疗期间,GEDVI的变化与CI的变化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VP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可靠指标,但在治疗6 h后,CVP难以真实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GEDVI能准确地反映感染性休克病人的心脏前负荷,满足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快速达标的要求,采用GEDVI替代CVP指导感染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PiCCO监测液体复苏后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48例入住ICU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是否大于7 mL/kg分为肺水正常和肺水偏高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按250 mL/15 min的速度行早期液体复苏,使其ITBVI>850 mL/m2,监测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终点后即刻、复苏终点后2 h及6 h的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扩容对ITBVI、GEDVI、CI、SVI、CVP、EVLWI有影响(P<0.05),两组液体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各时间点的ITBVI、GEDVI与复苏前相比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aO2/FiO2各时间点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水正常组的CI、SVI各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水偏高组的CI在复苏达终点后即刻和2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SVI在复苏终点后2 h和6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CVP与复苏前相比,肺水正常组仅复苏终点后6 h有增加(P<0.01),肺水偏高组复苏终点后2、6 h均有增加(P<0.01)。EVLWI与复苏前相比,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均有增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GEDVI、ITBVI、CI、SVI增加,对CVP和EVLWI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影响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巴胺(Dopa)、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NE+Dobu)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肠道灌注的影响。方法: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13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随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胃粘膜内pH(pHi)、胃粘膜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的变化。结果: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都能提高血压,增加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氧输送(D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胃pHi,△PCO2的改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比单独去甲肾上腺素明显,比多巴胺更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即能增加CI、SVRI、LVSWI、DO2,又能改善胃pHi, △PCO2,是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确诊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脓毒性休克指南进行液体复苏及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将复苏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的3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多巴酚丁胺组液体复苏后即持续静脉注射5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48 h;左西孟旦组静脉注射5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24 h后静脉注射左西孟旦0.2μg·kg-1·min-1连续24 h。治疗期间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及超声评价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等。结果与多巴酚丁胺组比较,左西孟旦组治疗后每搏量指数(SVI)、心排血指数(CI)、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均明显升高〔SVI(mL/m2):39.8±5.4比37.5±4.5,t=-2.762, P=0.020;CI(L·min-1·m-2):4.6±0.7比3.6±0.7,t=-9.829,P=0.000;LVSWI(kg·min-1·m-2):33.7±2.4比28.2±1.2,t=-6.307,P=0.000〕,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均明显降低〔CVP(mmHg,1 mmHg=0.133 kPa):8.2±0.9比12.1±0.8,t=3.928,P=0.002;ITBVI(mL/m2):820±42比978±69,t=9.472,P=0.000;EVLWI(mL/kg):6.1±1.6比8.9±1.7,t=4.467,P=0.001〕。心脏超声显示,与多巴酚丁胺组比较,左西孟旦组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I)和左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I)均明显缩小〔LVESI(mL/m2):32.7±9.2比48.2±13.4,t=0.882,P=0.000;LVEDI(mL/m2):61.7±11.4比78.6±13.6,t=2.453,P=0.032〕,LVEF明显增高(0.463±0.068比0.383±0.085,t=-2.439,P=0.035)。左西孟旦还可以降低乳酸水平(mmol/L:3.4±1.1比5.2±1.2,t=3.346,P=0.007),提高肌酐清除率(mL/min:73.2±13.5比47.6±11.8, t=-4.079,P=0.002),增加24 h尿量(mL:2213.4±354.0比1533.8±402.0,t=6.342,P=0.000),增加24 h累积液体入量(mL:5746.6±420.0比4156.7±215.0,t=7.126,P=0.000)。而两组去甲肾上腺素总用量、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左西孟旦可以提高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心脏前负荷、胸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对脓毒性休克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脓毒性休克的病人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后,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对照组应用多巴胺,观察患者尿量及血尿素氮、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尿量、尿素氮、肌酐则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可显著增加CC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巴胺(DA)或去甲肾上腺素(NE)联合多巴酚丁胺在治疗感染性休克过程中对早期血乳酸和肾灌注的影响.方法: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给予DA和NE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多巴酚丁胺,分别观察用药前(T0),用药后6、12、24、48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C)、每小时尿量(UV)和肌酐清除率(CCr)滤过水排泄分数(FEH2O)、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变化.结果:(1)两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E组的HR明显低于DA组(P<0-05).(3)6 h后NE组ScVO2值较DA组明显增高(P<0.05),12 h后NE组ScVO2>65%的比例也明显升高.(4)NE组各时间点血乳酸低于DA组(P<0.05).说明在增加内脏灌注及组织氧和方面NE优于DA.(5)6 h后NE组较DA组尿量明显增加(P<0.05).(6)6 h后两组与用药前比CCr明显增加(P<0.05),各时间点CCr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同一时间比NE组较DA组FEH2O增加(P<0.05).(8)FENa比较.6 h后NE组减少,DA无变化,12 h后同一时间比NE的FENa减少较DA明显(P<0.05),说明NE与多巴酚丁胺合对肾灌注及肾功能的保护可能优于DA.结论: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组优于多巴胺组,可改善内脏的灌注,降低血乳酸水平,改善肾功能,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失血性休克中不同晶胶比液体复苏的优劣,从而选择合适的晶胶比例。方法将2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高晶胶比组(13例)和低晶胶比组(16例),观察ICU住院日、复苏液体量、复苏前及复苏达标后即时、24h、48h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室脑钠肽(BNP)、氧合指数(PO2/FiO2)及血乳酸。结果两组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I)、平均动脉压(MAP)在复苏后均改善,复苏达标后即时、24h、48h两组CI、GEDVI、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09、0.56、0.17;1.18、0.17、0.82;1.25、1.35、0.42,P均>0.05);两组EVLWI、BNP、PO2/Fi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70、2.57、4.43;2.39、3.53、3.74;4.12、2.77、3.11,P均<0.05);复苏达标后即时、24h低晶胶比组血乳酸均低于高晶胶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3、3.78,P均<0.05);两组液体量、ICU住院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2、4.61,P均<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宜采取低晶胶比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联合重症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9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研究组选用PICCO技术联合重症超声开展液体复苏,对照组选用PICCO技术联合中心静脉压(CVP)开展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液体总入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氧合指数、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6 h后,两组患者液体总入量、ScVO2、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水平为(2.47±0.71)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79±0.5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4 h后,研究组患者的液体总入量和乳酸水平为(2 518.67±189.34) mL、(0.69±0.43)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879.84±348.67)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88例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iCCO技术指导下EGDT,对照组按规常进行EGDT.记录两组患者6、24 h各项参数,6、24 h达标率及30 d病死率等参数.结果:治疗组6、24 h复苏液体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复苏24 h的MAP、CVP、ScvO2、每小时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6、24 h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乳酸浓度(Lac)、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在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EGDT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