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常见且棘手的临床并发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献报道进行收集整理,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常用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常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障碍,通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利于帮助建立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本文对近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阐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间隙导尿、手法功能训练、盆底肌肉锻炼和手法训练、物理疗法训练等。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耗费高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及精神压力。脊髓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机体康复慢,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系统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痉挛、深静脉血栓、压疮等。虽然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辅助器械等治疗相关并发症,但是中医药治疗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治疗不仅经济、副作用小,而且可以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通过搜索查阅国内外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的文献报道,从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痉挛、静脉栓塞、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压疮、呼吸系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并发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症状包括尿潴留、尿不畅等,同时极易诱发上尿路损害、肾衰竭等多种并发症[1].对于此疾病,以往临床常采用功能锻炼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但整体效果不佳[2].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广受好评.因此,本研究对3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黄岳林 《大家健康》2013,(11):25-26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功能障碍之一,由此而继发的各种泌尿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1]。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尿潴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组(观察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膀胱功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自主恢复排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与康复训练结合矩阵取穴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4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仅行综合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膀胱功能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自主恢复排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排尿状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电针加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为观察组,接受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并选取同期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排尿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脊髓功能的恢复,以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忽视了膀胱自身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形态学变化、膀胱组织蛋白结构的变化、尿路上皮细胞的变化以及膀胱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等4个方面来阐述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病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整理、归纳了国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电针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动物实验文献,从电针对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组织形态、肌肉兴奋性、尿动力学等方面进行阐述,发现电针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显著。但是对于电针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康复护理,既可改善膀胱功能,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传统治疗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临床研究正在积极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复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对膀胱功能改善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在着重学习相关文献后对重复磁刺激的机制、治疗部位,以及重复磁刺激在逼尿肌过度活动、〖JP2〗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反射减退或无反射等神经源性膀胱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3年2月~2004年2月来我院行膀胱超声检查的25例S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二维超声图像特征有:(1)膀胱壁不均匀增厚及小梁、憩室形成。(2)尿液内有异常回声:漂浮的脓液、结石、血凝块。(3)残余尿量>80ml。(4)双肾积水及结石。结论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检查因具有无创、价廉、及时、准确并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对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间歇导尿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结果:治疗2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综述近年来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针灸选穴。结果提示临床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腧穴以背俞穴、腹募穴、八髎穴等为主,大部分学者采用循经取穴,所选腧穴多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包括背俞穴、募穴、下合穴等特定穴,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关元、中极、八髎、气海、三阴交、阴陵泉、水道、膀胱俞、肾俞、足三里、会阳、天枢、中脘、曲骨等。总结分析其病因病机及腧穴治疗作用机理后提示,脊髓损伤后伴发排尿功能障碍是临床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规范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针灸选穴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温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组(以下简称综合治疗组)30例、温针组30例、膀胱功能训练组30例,膀胱功能训练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温针组采用温针针刺俞募穴(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综合治疗组综合应用温针组、膀胱功能训练组的治疗方法。1次/d,30d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与排尿障碍有关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温针组与膀胱功能训练组,温针组疗效优于膀胱功能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温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作用显著,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