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
目的分析医院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CRBSI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2 344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诊患者血液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18例确诊为CRBSI,感染率为9.3%;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2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4.7%、革兰阴性杆菌占21.1%、真菌占14.2%,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8.9%、14.2%、8.3%及8.3%;革兰阳性菌耐药严重,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很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性相对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良好,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对伏立康唑较敏感。结论 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严重,治疗困难,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最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与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方法 A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出院病历,逐项填写记录表;B组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由两名深静脉导管专职护理护士负责具体操作,采取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将两组资料分别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判断、计算感染率并做比较。结果 A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20.9‰,B组实行目标性监测落实感染控制各项措施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下降至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控制措施中,提高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技术水平和执行力,设专业导管护理小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非常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1)
目的分析经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CVC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RBSI的发生率、临床资料、血液指标及发生CRBSI患者CVC血液样本中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有61例患者发生CRBSI,感染率为41.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NE≥70%、sCr≥750μmol/L、RBC<3×1012/L、Alb<35g/L、Hb<90g/L是CVC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离出6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0株占59.70%、革兰阴性菌25株占37.31%、真菌2株占2.99%;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CVC血液透析合并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和相关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务人员应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3)
目的通过对多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情况的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与干预方法,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2015年4月-2015年9月对全军19家医院的22个ICU的患者进行基线调查作为干预前的资料;2015年9月对相关人员进行干预措施培训;2015年10月-2016年5月进行插管干预和维护干预方法作为干预后资料,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中央静脉导管使用率,置管部位构成比,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皮肤消毒剂构成,每日评估并记录,使用无菌大铺巾、置管者着装合格、端口消毒合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CLABSI千日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插管干预组合和维护干预组合两者结合,提高中心静脉置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对降低CLABSI的发生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32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LABSI情况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301例);统计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7.95%(26/327);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导管留置时间是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OR=1.970、2.298,P均<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病原菌分布中以革兰阳性菌居多;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CLAB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8)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使用集束化干预措施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中从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期间所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统计2009年1~6月CRBSI发生率作为基线数据,在2009年6~12月利用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CRBSI,统计CRBSI发生率与实施干预措施前比较。[结果]在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降至实施后的3.8‰(P﹤0.01),CRBSI发生的时间由干预前的平均6.2d延长至干预后的9.4d(P﹤0.02)[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本ICU病房中CRBSI发生率,推迟CRBSI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方法对医院确诊为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35例患者共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6.10%,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占43.90%,革兰阴性菌占39.02%,以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为主,均占12.20%,真菌占4.88%;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对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为18.18%、13.64%;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25.00%;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耐药的真菌。结论了解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有助于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加强监控.[方法]前瞻性调查21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或怀疑感染时拔管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215例,59例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27.44%.从59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3株(37.7%),革兰阴性杆菌23株(37.7%),真菌15株(24.6%).位于前5位的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13.1%)、克柔假丝酵母菌(11.2%)、金黄色葡萄球菌(9.8%)、铜绿假单胞菌(6.6%)、不动杆菌(6.6%).[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克柔假丝酵母菌,均为表皮常见菌,因此,加强置管部位皮肤消毒、保持置管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诊治CRBS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2004年8月,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26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原菌和污染菌的分离情况及CRBSI的确诊与非确诊病例。结果261例患者中88例为CRBSI的确诊病例(33.72%),173例(66.28%)为非确诊病例;确诊病例主要来源于外科病房(63例,其中外科重症监护病房41例)、内科病房(12例)、老年病房(10例)和儿科病房(3例);病原菌分离率前4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15.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8%)、铜绿假单胞菌(11.4%)和白色念珠菌(9.1%);主要的污染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微球菌属和革兰阳性杆菌。结论了解CRBSI的常见病原菌分离情况有助于CRBS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干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在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8年6-12月ICU 222例患者进行常规目标性监测;2009年1-12月ICU 381例患者,通过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后进行监测,干预措施包括严格消毒、大手术铺巾、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延长导管在皮下潜行距离、每天评估是否可拔除导管、固定导管、采用专用的小包装棉签消毒穿刺部位和采用透气性能好的敷贴或多层纱布覆盖等,同时统计分析两个阶段的CRBSI发病率.结果 采取改进干预措施前CRBSI发病率为7.6 %,采取改进干预措施后CRBSI发病率逐步下降,总发病率2.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改进预防控制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CRBSI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58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CVC-R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587例中心静脉穿刺并置管患者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87例患者平均相关性感染率为14.1%,其中革兰阳性菌占分离菌的47.0%,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38.5%,真菌占分离菌的14.5%。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为7.8%、8.5%、18.4%、28.9%,置管时间≤7、8~14、≥15d的导管相关感染率分别为6.9%、7.5%、38.9%。结论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规范穿刺技术、严格置管护理、减少留置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目标性监测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意义。方法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通过更换抗菌涂层导管、静脉穿刺部位,加强无菌操作和手卫生管理,减少连接三通数目和置管时间等措施,监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并与未开展目标性监测前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开展目标性监测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由开展前9.89%下降至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对控制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全面开展目标性监测对控制重点部位感染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Laura Fuglsang Bech BSc Lotte Drustrup BSc Louis Nygaard BSc Anders Skallerup BSc Line Dahlstrøm Christensen MD Lars Vinter‐Jensen MD PhD DMSc Henrik Højgaard Rasmussen MD PhD Mette Holst RN MCN PhD 《JPEN.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16,40(7):989-994
Background: Tunneled,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cluding Hickman catheters a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venous access for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HPN) therapy.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s the most prevalent and severe complic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cluding smoking, catheter management by a home care nurse, colectomy with stoma, number of infusion days per week, and C‐reactive protein at catheter insertion day, influenced the time to first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6‐year (2008–2014)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adult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failure receiving HPN through either Hickman catheters or PICCs were included. Data were obtained by reviewing medical records, an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Results: A total of 295 catheters (Hickman catheters: n = 169 and PICCs: n = 126) inserted into 136 patients were registered. Using the PICCs, 1 additional infusion day per week showed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time to first CRBSI by a factor of 2.47. Hickman catheters managed by a home care nurse ha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an (SD) incidence of CRBSI of 1.45 (0.68) per 1000 catheter days. Hickman catheters not managed by a home care nurse had a mean (SD) incidence of 0.56 (0.24). Conclusion: Using the PICC, 1 additional infusion day per week decreased the time to first CRBSI, while having the Hickman catheter managed by a home care nurse increased the mean CRBSI incidence. No other risk factor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评价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文、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显示抗感染导管能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P0.001),1个RCT显示涂抗菌药物的导管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P=0.01),5个RCT显示涂消毒剂的导管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P=0.02)。结论由于纳入研究少,均存在方法学上的不足,没有足够证据认为抗感染导管能够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发生CRBSI。 相似文献
18.
19.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及病原学分布特点,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CRBSI提供帮助。方法对诊断明确的44例CRBSI采取回顾性调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重点发病区;革兰阳性球菌占69.38%为主要病原菌;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滥用抗菌药物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细致的导管护理、有效地抗菌药物使用、缩短置管时间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病率、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护理对策降低感染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5年1-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干预措施,并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4例,发生感染13例,感染率24.07%;2006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7例,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14.04%;2007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10.17%;2008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66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06%.结论 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