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Survivin、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的相关性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00-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绝经前息肉组27例,绝经后息肉组23例)及同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绝经前对照组20例,绝经后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Survivin、Ki67、ER、PR表达的检测目的(1)绝经前:Survivin、Ki67、ER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96±5.68时83.67±20.25.32.46±35.95对12.43±25.88,85.59±27.08对73.46±32.03,P均<0.05).ER、PR在息肉组间质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6±33.10时50.31±24.43,73.05±25.42对61.30±30.49,P均<0.05).(2)绝经后:ER、PR、Ki67、Survivin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97.42±7.19对49.06±26.41,93.25±25.14时56.67±29.68,30.70±37.95对0.50±0.89,100.00±0.00对0.02±0.01,P均<0.05);在息肉问质PR表达与绝经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32±31.19对50.00士23.14,P>0.05).结论 (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局部ER、PR的分布失衡及细胞增殖亢进和凋亡抑制有关.(2)绝经前息肉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细胞增殖亢进、凋亡抑制为主要发生机制.绝经后息内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ER、PR分布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宫腔粘连(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探讨其与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中重度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ER、PR表达;患者均行宫腔镜下IUA分离术,术后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随访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结合宫腔镜复查结果,分析PR、ER受体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腺体及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727,P=0.453);P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63.64%和54.5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503);E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70.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8)。结论:患者子宫内膜PR的表达不能预测预后;ER表达水平与疗效呈正相关,其可能成为IUA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育龄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随机采集2005年8月至2006年11月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育龄期功血35例患者的静脉血及子宫内膜功能层组织为研究组,以20例月经正常健康女性排卵后期标本为对照组。(1)采用放免法测定研究组及对照组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2)HE染色后对子宫内膜进行组织学诊断;(3)用TUNEL原位标记技术精确测定子宫内膜功能层细胞凋亡指数;(4)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育龄期功血患者以排卵型为主(30/35),其子宫内膜组织中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P含量低于对照组(排卵后期的子宫内膜),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E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子宫内膜中E2和P呈正相关(rE2=0.74,PE2<0.01;rP=0.65PP<0.01);育龄期功血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表达及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育龄期功血绝大多数可能系体内作用于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产生的时间、数量及其受体比例失衡所致,细胞凋亡也参与了功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Ki-67,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绝经前和30例绝经后患者EP组织Bcl-2,BAG-1,Ki-67,ER和PR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EP组织中Bcl-2、BAG-1和Ki-67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和PR在2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EP组织中Ki-67的表达低于绝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绝经前、后EP组织中Bcl-2,BAG-1,ER和PR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EP组织Ki-67与PR呈正相关(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Bcl-2,BAG-1,Ki-67,ER和PR可能在EP的病理改变的不同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自体移植术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给药,3周后剖腹,取血测定雌二醇(E2)、孕酮(P)浓度,取出子宫及移植物,固定、切片,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组动物子宫及移植物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孕三烯酮高剂量使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而中低剂量对E2、P水平影响不大。免疫组化结果则显示移植物的ER、PR含量较子宫内膜低,孕三烯酮高、中剂量可下调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ER、PR表达,而低剂量孕三烯酮则不能明显改变ER、PR的表达量。结论:孕三烯酮可通过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以及下调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观察子宫内膜的雌激素受体(ERs)、孕激素受体(PRs)及其亚型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内异症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月、2月、3月取裸鼠子宫内膜,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孕激素受体(PRA、PRB)和雌激素受体(ERα、ERβ)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异症组裸鼠内膜的PRB和ERα表达降低,在造模后3月最明显;PR和ERβ表达升高,PRB/PRA和ERα/ERβ比值降低,均在造模后3月最明显。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是研究内异症的理想模型之一,造模后的裸鼠内膜存在孕激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厚度与容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子宫内膜厚度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体外授精/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中心不孕患者50例,预移植日B超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根据内膜厚度分为≤8 mm组和>8 mm组,并取子宫内膜测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免疫组化测定VEGF值,静脉血检测雌激素(E2),孕激素(P),并作比较.结果:两组E2和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R、PR表达无论是在间质还是腺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8 mm组(1.31±0.50)高于≤8 mm组(1.05 4-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P=0.044).结论:子宫内膜厚度≤8mm者,VEGF表达低,容受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胚泡着床障碍小鼠模型,并研究其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于妊娠d4上午利用米非司酮诱导昆明小鼠胚泡着床障碍,12h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胚泡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利用光镜观察小鼠子宫内膜形态结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采用RT-PCR检测子宫ER、PR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胚泡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明显降低,子宫内膜发育明显受抑制;子宫内膜腺体、间质ER、PR表达范围和强度均显著降低。结论:米非司酮能成功诱导建立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其着床期子宫内膜发育受抑制,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泡着床失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和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逐渐降低(P<0.05),在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类型中表达有差异(P<0.05);C-erbB-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不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中表达为5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80.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正常子宫内膜仅有少量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表达为3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6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及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4种病理特征均有关(P<0.05)。结论 ER、PR、C-erbB-2和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观察服用复方米非司酮片 (米非司酮 + AF-5 3)后早孕妇女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6 0名孕 6~ 7周的妇女被随机分为 6组 ,A组 :对照组 ;B组 :米非司酮 40 mg/次 ;C组 :米非司酮 75 mg/次 ;D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2 0 mg+ AF-5 35 mg) ;E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30 mg+ AF-5 35 mg) ;F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40 mg+ AF-5 35 mg)。以上各服药组 ,均为上述剂量每日 1次 ,连服 2日。服药 48h后手术终止妊娠 ,取蜕膜组织 ,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测定其胞浆、胞核雌、孕激素受体浓度。结果显示 :复方米非司酮各配伍组均显著降低孕激素受体 (PR) ,升高雌激素受体 (ER) ,改变 ER/PR,促进流产发生。 E组使胞浆雌激素受体 (Ec R)显著高于其它各用药组 ,可能有利于流产后雌激素尽快作用于 ER,促进内膜恢复。结论提示复方米非司酮中米非司酮与AF-5 3配伍具有协同作用 ,改变了雌孕激素受体比例 ,促进流产的发生 ,E组有利于子宫内膜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4.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Lu Y  Lu P  Jin CL  Lin CK  Wu YY  Sun K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9-172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相似文献   

17.
1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1个新的卵巢恶性肿瘤抗原--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具有环状结构域的蛋白(BARD1)剪切变异体(OV-142)的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RT-PCR技术克隆OV-14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构建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OV-142重组融合蛋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4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OV-142的IgG、IgM型自身抗体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了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V-142重组融合蛋白.当联合分析OV-142 IgG型自身抗体与CA125时,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1.4%,高于单独分析IgG(41.3%)或CA125(61.1%);特异性为89.1%,高于单独分析IgG(84.2%)或CA125(88.0%);准确性为81.9%,高于单独分析IgG(66.8%)或CA125(77.1%).结论 OV-142是BARD1的1个剪切变异体,其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OV-142抗原的IgG型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有可能成为CA125的1个重要的补充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