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80名壮族人和17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41.1%、CT基因型占46.1%、TT基因型占12.8%;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28.9%、CT基因型占52.9%、TT基因型占18.2%.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在广西瑶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名瑶族人和19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瑶族人中CC基因型占46.0%、CT基因型占43.3%、TT基因型占10.7%;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30.0%、CT基因型占51.1%、TT基因型占19.9%.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瑶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第1外显子区SNP+ 869 (T/C)和SNP+ 915 (G/C)多态性在宁夏回族、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210例回族和308例汉族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1第1外显子区(+ 869位点、+915位点)两个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宁夏回族群体TGF-β1基因第1外显子区两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69(TT:25.24%;CT:52.38%; CC:22.38%;T:51.43%;C:48.57%);+915(GG:98.10%; GC:1.90%; CC:0%;G:99.04%;C:0.96%);宁夏汉族群体TGF-β1基因第1外显子区两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69(TT:30.52%;CT:48.05%;CC:21.43%;T:54.55%;C:45.45%);+915(GG:99.03%;GC:0.97%;CC:0%;G:99.51%;C:0.49%),两组间无差异.按性别分组,亦无差异.结论 TGF-β1基因第1外显子区+869、+915两个多态性位点在宁夏回、汉族人群及不同性别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与贵州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80例SLE患者及95例正常对照组的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结果:SLE组与正常对照组-507C/T基因型频率分布有差异(P〈0.05),-509CC基因型SLE组高于对照组(35% vs 21.1%),而-509TT型SLE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75% vs 36.8%);SLE患者组-509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5),SLE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8.1% vs 42.1%),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41.9% vs 57.9%)。结论:贵州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与SLE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韦叶生  蓝艳  徐群清  李壮 《解剖学杂志》2005,28(4):381-382,442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在中国广西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壮族和汉族人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56.22%、CG基因型占41.08%、GG基因型占2.70%;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66.67%、CG基因型占32.32%、GG基因型占1.01%。两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白细胞介素-6基因Mbi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869T/C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广州汉族75例葡萄膜炎及140例正常人TGF-β1+869T/C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结果葡萄膜炎组TGF-β1+869T/C基因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67、48.00、13.00,T、C基因频率分别为0.6267和0.3733,而对照组TGF-β1+869T/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57、48.57、12.86,对照组TGF-β1+869C,T、C基因频率分别为0.6286和0.3714;TGF-β1+869T/C基因多态性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z=0.16,P〉0.05)。结论TGF[31.509C/T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TGF-β1基因启动子区-988、-800、-509位点的多态性与桥本甲状腺炎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至2015年,张家口地区汉族人群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各200例,提取外周血DNA进行PCR测序,检测TGF-β1基因-988、-800、-509位点,观察这三个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基因-988、-800位点均只有一个基因型,分别为C/C、G/G,不具基因位点多态性.启动子区-509位点出现三种基因型,分别为C/C(55.0%),C/T(33.0%),T/T(13.0%),疾病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卡方值分别是55.916(P<0.05)、57.853(P<0.05)、0.393(P>0.05);其中C/C基因型的OR值为5.277,C/T基因型OR值为0.201.结论 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桥本甲状腺炎易感性相关,其C/C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为危险因素,C/T基因型、T等位基因可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朱宇  文艳芬  廖志琼  陈盛强 《解剖学研究》2009,31(3):173-175,187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下简称妊高征)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2例妊高征患者,68例正常妊娠妇女转化生长因子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结果妊高征患者TGFβ1-509C/T基因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5%、43.75%、50.00%,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4.71%、45.59%、39.7%,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目前检测例数来讲,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9.
广东汉族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Gln27Glu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β2-AR 16位点基因多态性在广东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22例正常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Gln27Glu进行扩增并进行图谱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了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结果 广东汉族人群β2-AR基因27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Gln/Gln基因型占36.88%,Gln/Glu基因型占52.46%,Glu/Glu基因型占10.66%.结论 广东汉族人群存在出β2-AR Gln27Glu基因多态性,其分布频率与英美高加索人群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单倍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DNA测序的方法对TGF-β1基因-509C/T、869T/C(Leu10Pro)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用SHEsis软件分析TGF-β1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频率。结果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507倍(OR=1.507,95%CI:1.106~2.054);携带T等位基因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P〈0.05)。联合基因型分析发现,TGF-β1基因-509C/T、869T/C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着强烈的连锁不平衡(ID’I=0.891),与-509C/869T单倍型携带者比较,-509T/869C单倍型携带者显著增加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风险(OR=1.663,95%CI:1.193-2.320)。结论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和-509T/869C单倍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509C/T多态性与食管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食管癌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组TGF-β1的基因多态性,包括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509C/T位点,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1基因-800G/A位点多态性在食管癌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24倍(OR=1.624,95%CI1.134~2.324),携带T等位基因的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50.97±8.91μg/LVS44.23±8.54μg/L,P<0.01).结论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食管癌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α与β的基因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α(IL-1α)基因-889位点和IL-1β基因-511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上述两位点进行了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I-1α(-889)和IL-1β(-511)等位基因C、T频率在壮族正常人群中分别为93.9%、6.1%和53.4%、46.6%;与奥地利、非洲黑人、非洲白人健康人群相比,IL-1α(-889)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与奥地利、非洲白人健康人群相比,IL-1β(-511)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广西壮族健康人群IL-1α(-889)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奥地利、非洲黑人、非洲白人不同;IL-1β(-511)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奥地利、非洲白人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江苏省汉族正常人群中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常见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SNPs)C26304T和G27466A的遗传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分析江苏省扬中地区511名健康汉族人的XRCC1基因C26304T和G27466A的基因多态性。结果511名江苏汉族人的XRCC1 C26304T基因型CC、CT、TT的频率分别为45.8%、42.7%和11.5%,等位基因C、T的频率分别为67.1%和32.9%。G27466A基因型GG、GA、AA的频率分别为68.9%、29.0%和2.1%,等位基因G、A的频率分别为83.4%和16.6%。江苏人群的C26304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浙江、台湾人群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意大利人、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江苏人群的G27466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浙江人、台湾人、意大利人、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江苏汉族人群XRCC1基因C26304T和G27466A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特点;证实了C26304T和G27466A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存在种族、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67位点多态性在青岛市汉族育龄妇女中的分布状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8份育龄妇女外周血MTHFR C667T基因型分布。结果本研究人群MTHFR 677位点基因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5%、53.1%、22.4%,T等位基因频率为0.49。结论青岛市汉族育龄妇女MTHFR基因667位点多态性与其他地区有较大不同,调查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EGLN1基因两个位点多态性与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坡  范杰  席焕久 《解剖学报》2013,44(3):419-422
目的 探讨西藏藏族人群EGLN1基因2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79200(C/T)、rs480902(T/C)多态性与高原低氧适应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世居西藏拉萨藏族150人及辽宁汉族150人的血样,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
术检测EGLN1基因2个SNP位点,分析其多态性特征。结果 rs479200位点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71.33%和38.17%,
rs480902位点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66.67%和3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s479200位点TT、TC和CC基因
型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6.67%和56.67%、29.33%和33.33%、64%和10%,rs480902位点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
60.67%和9.33%、30.66%和28.67%、8.67%和62%。两位点TC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和CC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
结论 EGLN1基因rs479200(C/T)和rs480902(T/C)SNP位点多态性与西藏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存在相关性。rs479200位点的CC基因型和
rs480902位点的TT基因型可能更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多态性在中国广西壮、汉两民族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5名壮族人和195名汉族人的白细胞介素-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多态性,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结合文献与高加索人、非洲白人进行了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结果在壮族人中CC、CT基因型分别为94.8%、5.2%;在汉族人中CC、CT基因型分别为93.3%、6.7%。两组IL-1β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与高加索人、非洲白人比较,发现IL-1β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IL-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多态性在广西壮、汉两族分布无差异,但与高加索人、非洲白人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Nme1基因Nme1-1465 T>C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TGFβ1-509 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福建地区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274例及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健康体检人群277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方法进行Nme1-1465 T>C(rs16949649)和TGFβ1-509 C>T(rs1800469)多态性检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方法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评估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病理特征及两基因多态性间的交互作用的关系.结果 Nme1-1465 T>C位点携带纯合子CC基因型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携带TT+CT基因型患者的2.5倍(OR=2.5,95%CI 0.08~2.10;P=0.029).TGFβ1-509 T>C的基因型分布与肿物大小、组织分化、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未见相关性.肠型病例组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携带两个位点都是野生型纯合子Nme1 TT*TGFβ1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位点发生变异(杂合子或突变纯合子)的Nme1 TC*TGFβ1 TC、Nme1 TC*TGFβ1TT和Nme1 CC*TGFβ1 TC基因型个体患胃癌风险分别显著降低至0.42倍(95%CI 0.54~0.94,P=0.022)、0.32倍(95%CI 0.42~0.97,P=0.013)及0.26倍(95%CI0.42~0.97,P=0.008).结论 Nme1-1465 T>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同时Nme1-1465 T>C和TGFβ1-509 T>C在胃癌遗传易感性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而为探讨HSP7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提供遗传背景资料。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了127名福建汉族正常人的HSP70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并比较了部分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福建汉族人HSP70-1基因型(GG,G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5.1%、40.2%和4.7%;HSP70-2基因型(从,AG和GG)分布频率分别是44.1%、铝.8%和6.9%;HSP70-hom基因型(Tr,T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9.8%、37.0%和3.2%;HSP70-1等位基因频率G和C分别是75.2%和24.8%;HSP70-2等位基因频率A和G分别是68.5%和31.5%;HSP70-hom等位基因频率T和C分别是78.3%和21.7%。福建汉族人HSP70-1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日本、墨西哥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美国和西班牙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福建汉族人HSP70-1的GG纯合型(55.1%)显著高于美国(42.6%)和西班牙(33.0%)人群;福建汉族人HSP70-2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日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建汉族人HSP70-2的AA纯合型(44.1%)高于墨西哥(23.O%)、美国(38.8%)和西班牙(20.O%)人群;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hom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日本、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中国台湾汉族人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武汉地区汉族人某些位点存在差异。结论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于某些地区的人群,具有种族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urfactantproteinA,SP-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广东汉族人群和西藏夏尔巴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的分析,探讨其与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ion-sequencespecific primer,SSP-PCR)方法,对90名广东汉族人和104例西藏夏尔巴人SP-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104例夏尔巴人和90名汉族人之间SP-A1基因1544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P-A1基因3241位点C/C,C/T和T/T3种基因型的构成比在夏尔巴人分别为75.0%,22.1%和2.9%,而广东汉族人群为50,0%,35.6%和14.4%,夏尔巴人等位基因C、T的分布频率为86.1%和13.9%,而广东汉族为67.8%和32.2%,sP-A1324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P-A2基因3265位点夏尔巴人C/C,A/C和A/A3种基因型的构成比分别为37.5%,53.8%和8.7%.广东汉族为63.3%,30.O%和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夏尔巴人等位基因C、A的分布频率为64.4%和35.6%,而广东汉族人群为78.3%和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尔巴人SP-A2基因的326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广东汉族人均有显著性差异,该位点SNP可能与夏尔巴人对高原低氧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