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出发 ,论证了“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两说的立论依据、区别、联系及在临证中的运用 ,进一步探讨了脾肾两脏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脾者,后天之本,其类土也;肾者,先天之本,其类水也;均为人身所不可损者,荀损其一,则病生焉。盖补后天者,益其脾,补先天者,益其肾。是故补肾补脾,权在医家,临床斟酌,偶若不慎,不特无益。适增其害。倘脾肾皆弱者,权衡轻重,自以双补为是。俗医不知其理,每以先天为重,后天为轻,误事者比比皆是,病者何冤,医者何愚也!夫人生于气交之中,虽秉精血而生,然赋形成人,呱呱堕地以后,则后天之功能重矣!诚以食入于胃,化精于脾,营养机能,皆在饮食,胃和脾运,则五谷精华上腾,气血周流,循环无碍,百病不侵,此脾肾功能在先后天应有之差异也。而庸医不明,偏补其肾,不补其脾,安知赋形成人以后纵欲?!  相似文献   

3.
4.
”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中医学中争论颇多的两大治病法则,后学者常感扑朔迷离、难得要旨。为此,笔者浏览前人典籍,广寻诸家之言,以定其确切之意,勉力成文,尚祈教正于同道。一、“补肾不如补脾”说明、清大多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唐代孙思邈,但遍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均未见到。其说最早提出者,当是宋代孙兆,原著  相似文献   

5.
谈“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是祖国医学中的两个不同治则,历来争论颇多,用于临床也较难掌握。本文拟就两说,谈一点粗浅的见解,是否有当,请同道指教。一、关于“补肾不若补脾说”“补肾不若补脾”说,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脾为后天之本,是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肾要靠脾供养,才能充盛,肾虚应补后天脾,它比直接补肾效果要好。金元医学家李东垣,是“补肾不若补脾”说的又一积极倡导者。他的脾胃学说,对补脾的意义和作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实践证明,补脾  相似文献   

6.
7.
三十岁左右初上临床时学了不少健脾益气方剂,每遇病人则想到健脾补气,四十岁对肾虚有进一步认识,“原来很多病人都肾虚”,“辨证”都为“肾虚”。后来复习文献,随着自己年龄增大,加上对中医药抗衰老的研究,体会到有脾虚补脾,有肾虚补肾,真乃肾为先天,脾主后天也。其实先贤本有教诲,孙思邈的补脾不若补肾之说,许学士的补肾不如补脾之说。……  相似文献   

8.
孙海霞 《国医论坛》2006,21(1):17-17
脾为中宫之土,万物之母;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生理上,脾与肾息息相关,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病理上,脾与肾相互影响,可以共同致病,甚至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倦怠面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随着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肾-精-髓-血之间的这一轴线与血液生成及防治肾性贫血息息相关。基于中医学“补脾不若补肾”理论,分析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探索其针对性的治则治法,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的独特优势,以期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肾性贫血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又是气血生化之源,向称“后天之本”.脾与胃同居中洲,相互依存.同时上与心肺,下与肝肾,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徐鹏  汪燕红  李鲲 《中医杂志》2023,(12):1287-1291
梳理自明代至今有关三七的文献,基于三七产地、生长环境特征、药性、药味分析和临床应用等,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对三七补气功效进一步分析。认为三七的归经除公认的肝经、胃经外,还可归脾经。提出三七具有补脾摄血作用,可通过补脾气、促进脾发挥统摄作用而治疗内伤出血。经脏腑辨证属脾不统血证和经气血津液辨证属由气及血、津液者,均可在方中加入小剂量三七粉冲服,或以蜂蜜搅拌,增强止血及甘缓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补肾补脾治法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肾、补脾是中医治疗虚证的重要治法。目前,据资料显示,上述治法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然而,传统理论认为:补肾与补脾,其作用途径不同,有“先天”、“后天”之别。本项研究结合上述理论,运用电镜及血清检测等手段,以动物实验为方法,对此加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昆明种,体重为18~22g,雌雄兼用。实验药物补肾治法组:淫羊藿等;补脾治法组:潞党参、白蔻等。上述药物均煎熬2次,混合后再分别浓缩成300ml左右待用;生理盐水,由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局配制。实验分组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为补  相似文献   

13.
补脾浅见     
脾为后天之本,故补脾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补脾者,临床虽以甘性温药为主,但重在属合其宜。正如明·张景岳所言:“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既以治脾  相似文献   

14.
大多医家在保胎时多重脾肾,常用寿胎丸加减补脾肾以益气安胎。有瘀象者应大胆配以理气活血化瘀。此法虽为妊娠禁用,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病理研究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临证医家应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  相似文献   

15.
周慎斋为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临床经验丰富,善于治疗脾胃病。尤其是运用补肾不如补脾理论治疗泄泻,颇具特色。本文旨在对其补肾不如补脾理论进行探讨,并通过解析其代表性医案,对其阳气下陷,调脾复枢;肾阴不足,治宜补脾;脾肾两虚,温脾升阳等分型论治泄泻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今后防治泄泻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脾虚是多种虚证发生的根源。因为“脾为后天之本”、“心血生成之源”,脾和五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脏腑百脉的滋养运行都依靠脾胃运化水谷提出精微来支持。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到现代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补脾法适应于脾胃虚弱及某些心、肝、肺、肾诸证,有益气、生血、摄精、祛湿、化痰、利水诸法。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中医杂志》2014,(7):51-51
芡实,生于水,属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主产于两湖、江苏、安徽等省水乡地区,广东则以肇庆所产为上品。芡实味甘略带涩,别名鸡头米,以其形状酷似鸡头而得名。素被列为果类食品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引为药用,如《本草从新》载"补脾固肾,助气涩精"。补脾健胃作用明显,常为居家入汤辅料之一。和薏苡仁同煲,有利水去湿、健脾醒胃之效;合金樱子入药,更显涩精固肾作用。所以它同补药则补,偕涩药益涩,常为人们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脾胃病系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注重调理脾胃。儿科鼻祖钱乙概括了“脾主困”的病理特点,陈文中注重固护脾阳,万全强调小儿“脾常不足”,陈复正擅长调脾和胃。  相似文献   

20.
从经方配伍规律论补脾泻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阐述了“土中泻木”一词的内涵实质、源流发展,从土木所属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古今组方遣药实例,证实土中泻木是历代中医肝脾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继续,提出疏利肝胆时勿忘调理脾胃,调理脾胃时勿忘疏利肝胆等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