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α-及β-catenin在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中的再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了86例进展期胃癌原发灶及其相应淋巴结中α-及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 37例(43.02%)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中α-及β-catenin再表达阳性,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转移淋巴结内α-catenin再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转移淋巴结内β-catenin再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无关(P〉0.05),α-及β-catenin再表达与肿瘤大小及浸润程度无关(P〉0.05)。结论转移淋巴结中α-及β-catenin再表达是进展期胃癌发生中的重要事件,在胃癌的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联合评价两者的功能具有更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1或D2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不同淋巴结清扫术后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D2淋巴结清扫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5.0个月(95%CI:51.1~58.9),明显长于行D1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28.5个月(95%CI:21.3~34.7)(P<0.01)。结论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可能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而D2淋巴结清扫术后进展期胃癌患者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判定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性质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方法对56例进展期胃癌的胃周淋巴结的直径、形态类型等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明确与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结果支持以直径9mm作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直径标准(P<0.05).多种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进展期胃癌的胃周淋巴结性质进行判断,手术方式的确定和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指导远端胃癌根治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 月至2014年9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远端胃癌患者773 例接受D 2(D 2 +)胃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773 例远端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为423 例(54.72%),各组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NO.6、NO.3、NO.4sb 、NO.5 组淋巴结。N 1 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3、NO.6、NO.5、NO.4d 组淋巴结;N 2 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8a 、NO.7、NO.1 组淋巴结。50.68% 的患者出现NO.8a 组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性手术应注意NO.8a 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必要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胃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病例样本共计96例,对这96例胃癌样本采用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相对表达量及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C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特征如大小、发病的部位、侵袭深度,肿瘤的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远处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方面,淋巴受累组的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VEGF-C表达水平与MVD差异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C相对表达量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邓靖宇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0):1489-1491
规范联合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目是取得胃癌治疗较佳疗效的保障,淋巴结转移数目联合阴性淋巴结数目能够提高胃癌患者预后评估准确性。最新研究表明:1)淋巴结转移的数目是目前最佳的评估胃癌预后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方式;2)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应该遵从清扫范围达到D2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不低于15枚;3)阴性淋巴结数目是一个新的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淋巴结转移在胃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中的新进展和观点作一适于临床胃癌诊治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淋巴结清除术的原则和适应证.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淋巴结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及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8%,以No3、No7为高;不同病期的转移率有明显差别;转移淋巴结数量、级别和类型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癌栓(+)、FDP、TPA高表达,E-cd低表达和DNA含量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胃壁内注射CH40,认识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规律,切除标本美蓝染色结合淋巴结连续切片,对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针对胃癌淋巴结清除率、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检出率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对选择合理根治术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靖宇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2):1370-1372
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胃癌进展中重要的扩散方式和疾病阶段,准确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有助于临床实施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于临床胃癌治疗而言,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中存在很多疑问尚未能明确。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该专业领域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对现阶段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进展期胃癌树突状细胞浸润和p53表达、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使用通过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进展期胃癌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及p53表达.结果 50例肿瘤患者中树突状细胞均值为(10.160±7.939)/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15).有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无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P=0.011).p53表达阳性的胃癌组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p53表达阴性的胃癌组(P=0.032).50例患者5年生存率中,树突状细胞高浸润组(≥10.16/mm2)明显好于树突状细胞低浸润组(<10.16/mm2)(P=0.001).树突状细胞高浸润、p53阴性表达者预后最好.结论肿瘤内和肿瘤周围树突状细胞浸润可代表宿主局部免疫状态.较少程度的树突状细胞浸润、p53阳性表达可促进疾病的进展,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基因蛋白在胃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胃癌转移淋巴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胃癌转移淋巴结中PCNA、C-erbB-2、bcl-2和p16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PCNA、c—erbB—2和bcl-2在胃窦部癌转移淋巴结中N1站表达率高于N2、N3站;在各类型胃癌转移淋巴结中N2、N3站表达率呈降低趋势,p16在N3站表达率呈上升趋势;黏液腺癌转移淋巴结中p16表达率最低;分站淋巴结基因表达与原发灶的距离有关。结论联合基因蛋白检测胃癌转移淋巴结可以作为判断术后转移状况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骨桥蛋白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Sun XJ  Zuo WS  Ma H  Hou WH  Cai SP  Jiang XH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5):292-295
目的 研究胃癌中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阐明骨桥蛋白在胃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OP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对含量,分析OPN mRNA的相对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6例胃癌组织中,50例标本可扩增出330bp的条带,OPN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5.8%(50/66)。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OPN mRNA的表达全部为阴性。OPN mRNA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66例患者随访10~27个月(平均16个月)。OPN mRNA表达阳性组50例中复发15例,表达阴性组16例中仅复发1例(P=0.05);OPN mRNA表达阳性组中死亡10例,表达阴性组无一例死亡(P=0.05)。结论 胃癌中,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增高。OPN mRNA的高表达反映了胃癌病情的进展,并且与患者的预后有关。骨桥蛋白在胃癌的远处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F-кB与COX-2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胃癌原发灶,第一站淋巴结转移灶中的NF-кBp65及COX-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NF-кBp65和COX-2蛋白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5%和72.73%,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8.28%和41.3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NF-кBp65及COX-2蛋白在第一站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45%和88.64%,高于胃癌原发灶 81.82%和70.4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F-кB和COX-2对于胃癌可能是一个与转移相关因子,通过调节相应的基因共同参与了胃癌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5.
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1980~1990年间施行胃癌根治手术,检取10个以上淋巴结均无转移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病理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浸润深度较浅,其中近29.8%为早期胃癌(31/104)。5年生存率为76.0%(79/104)。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施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浸润深度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胃癌患者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 mRNA RT-PCR扩增检测转移.结果 14例(46.7%)患者共77枚(12.5%)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其中7例TNM分期提高:IB期→Ⅱ期、IB期→ⅢA期、Ⅱ期→ⅢA期、ⅢA期→ⅢB期、ⅢA期→Ⅳ期各1例ⅢB→Ⅳ2例.HE染色法的重新分期率为23.3%(7/30).淋巴结微转移与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00+7.48)月,明显短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的(22.86+3.17)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miR-366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茎环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80例胃癌手术标本与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miR-3666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miR-366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显著下调(P<0.001),miR-3666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P=0.002)和TNM分期(P=0.017)相关,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肿瘤位置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miR-3666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01)。miR-3666低表达与高表达的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78.0%、22.6%和96.9%、48.1%,中位生存率分别为16个月和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预后分析发现miR-3666低表达和肿瘤TN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iR-366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提示miR-3666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miR-3666低表达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近年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死亡原因关键是癌组织的浸润与转移,是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的结果。层粘连蛋白(laminin,IN)、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IN)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大分子非胶原糖蛋  相似文献   

19.
我院外科自1983年-1994年收治残胃癌、残胃再发癌49例,其中残胃癌20例,残胃再发癌29例,残胃癌切除率为70%,残胃再发癌为37.9%,总切除率为51%。首次术式BⅡ式切除率为78.6%,BⅠ式为60%,BⅡ式较BⅠ式切除率有明显差异,残胃再发癌首次手术未淋巴结清扫者,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增加,阳性率在23%以上,术式的选择及早期诊断对再次切除成功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榄香烯乳淋巴吸收途径对进展期胃癌淋巴转移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志明  罗奋  陈浩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4):1396-1400
目的 :探讨榄香烯乳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方法 :应用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制备Wistar大鼠胃癌及腹腔内淋巴转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并在治疗后6天开腹:1)观察各组大鼠胃实体瘤的大小和腹腔内淋巴转移的情况;2)分别取各组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行病理分级;3)应用TUNEL法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率;4)应用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 结果 :1)口服组和胃浆膜面注射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明显小于对照组,其中胃浆膜面注射组淋巴转移最少;2)口服组和注射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3)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肠系膜转移淋巴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0.2)%、(30.1±0.6)%和(5.6±0.4)%,口服组、注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4)与对照组相比,口服组和注射组转移淋巴结中凋亡调控基因Fas表达水平上调而bcl-2表达水平下调。 结论 :口服或胃浆膜面注射榄香烯乳可诱导胃癌转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对预防和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