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兆聪 《医药导报》2012,31(11):1389-1395
血管生长是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阻止肿瘤发展和转移合乎逻辑。该观点于1971年经Folkman梳理,加之随后血管生长因子被发现,这个问题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相关药物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当前已有几种靶向抗血管生长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另有几十种该类药物正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但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却不尽如人意,这提示当前对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了解还很不够。但抗血管生长作用的提出,以及随后发现的问题,对今后癌症治疗学具有深远影响。该文简要论述肿瘤血管生长的基本原理,并择要分析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刺激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VEGF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特异性的膜受体即VEGF受体介导实现的。本文就VEGF及其受体的基因和蛋白结构、生物学作用、信号转导通路及在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目前临床多采用包括溶栓抗凝在内综合疗法 ,但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 ,致残率高。血舒通是一种含有多种小分子多肽成份的药物 ,主要成份是心钠素及心钠素转化酶抑制剂。我们从 1 99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自 1 999年 6月~ 2 0 0 1年 3月我科收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 2 0例 ,全部经多普勒、CT证实。其中短暂脑缺血发作 2 4例 ,脑血栓形成 1 6例 ,脑梗塞 80例。采取单盲随机分组以观察血舒通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 60例 ,男 32例 …  相似文献   

4.
本探讨从传统活血化瘀名药红花中分离提取的单体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促缺血性脑组织新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初步作用机制。采用线栓塞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比;以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YSA给药后脑组织新血管生成数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表达;采用内膜消化刮取法获取犬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常氧(21%)/低氧(10%)低糖两种条件下,以噻唑蓝(MTT)法观察HSYA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和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发现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肿瘤细胞分泌和激活的血管生长因子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d growth factor,VEGF)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在实体瘤的血管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VEGF表达和胃癌的血管形成及转移密切相关,抗血管生成逐渐成为有效的胃癌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素在治疗性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表明,在缺血性血管疾病中,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分泌大量促血管生长因子,肝素与血管生长因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外源应用肝素,能够稳定生长因子的结构,延长半衰期,增强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从而促进侧枝循环功能和生长,改善缺血性血管疾病的症状。因此,肝素具有协同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作用。此文对肝素在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建中  古金海  刘勇 《江西医药》2005,40(11):761-763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其过程受多种因子的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研究最早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而EphrinB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与EphB4结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形成管样结构,可能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在肿瘤及其血管生成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杨庆昌 《河北医药》1989,11(3):160-161
外科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各种术式在国内均有开展。在基础理论,手术适应证、操作技巧以及病人选择等方面已有很大进展。现就术式、疗效及进展做以讨论。一、发展与回顾手术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颞肌-脑贴合术;颅外-颅内血管吻合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颈动脉扩张术等。术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转移所必需的,抗血管生成是目前基于生物靶点的抗肿瘤研究热点之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阻断VEGF的作用可以达到抗血管生成的目的。VEGF及其受体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结合后产生的作用机制目前巳经比较清楚,巳有多种作用于不同环节的阻断手段在临床试验,但均有缺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根据生物靶分子的晶体结构设计出结合力高、专属性强的小分子抑制剂巳有成功应用。因此,选择不同的部位设计作用更强更优的小分子抑制剂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万博  刘煜 《药学进展》2010,34(6):256-263
分类介绍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近况以及该类药物存在的缺陷。血管生长促进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的活性及其表达水平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针对于血管生成,尤其是靶向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药物已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是目前探讨治疗肿瘤的新策略之一。在众多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是最重要的一员。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VEGF表达 ,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 ,对食管鳞癌血管形成进行研究 ,以探讨其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选取我院 2 0 0 0年 1~ 10月手术切除食管鳞癌标本 5 0例。其中男 30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6 5岁 (38~76岁 )。按WHO分级标准 :G1级 10例 ,G2 级 2 9例 ,G3 级11例。按UICC标准分期 :Tis期 5例 ,T1期 6例 ,T2 期 18例 ,T3 期 11例 ,T4 期 10例。其中 18例有食管旁淋巴结转移。二、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采用S P法。兔抗人V…  相似文献   

13.
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又称为血管新生 ,是指毛细血管从原血管以出芽方式形成新血管床的过程。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如肿瘤、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银屑病、创伤愈合等 )的基本事件之一[1 ,2 ] 。血管生成通常存在于胚胎形成、产后组织正常生长以及成年女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重建和受损组织的修复中。近年来 ,随着对血管新生机制研究日渐深入 ,纯化、重组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等细胞因子 ,促进血管新生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始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治疗性血管生成 (therapeuticangio…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药效实验,采用MTT法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法,体内采用Lewis肺癌瘤株皮下接种C57BL/6N小鼠,兔眼角膜烧伤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使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并对烧伤诱导的兔眼角膜新生血管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能明显抑制Lewis的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巴戟天寡糖(Morinda officinalis How oligosaccha rides,MOO)对AMI后大鼠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的干预及缺血心肌组织局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latelet Derived Endothelial Growfla Factor-B.PDGF-B)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ns-like Tyrosine Ki2nase-1,Flt-1)的蛋白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MOO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为心脏组织工程学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除假结扎组10只开胸分离冠脉后只穿线不结扎外,其余50只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成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能心丸(30mg·kg^-1·d^-1)阳性药对照组,MOO小、中、大(0.7g·kg^-1·d^-1、1.4g·kg^-1·d^-1、2.8g·kg^-1·d^-1)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均于手术后24h内开始给药,模型组及假结扎组每d用与药物组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给药6w后处死。心肌取材进行心脏大体及一般组织形态学观察,测定大鼠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Index,LVMI),观察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心率变化(Changing Rate of HeartRate,CROHR),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PDGF-B、Fit-1蛋白表达的情况,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Value,ODV),并进行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影响因子及不同供血模式等方面做…综述。研究表明肿瘤生长分为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和血管快速增长阶段。在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整合素INT等)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内皮抑素Es、血管抑素A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等)处于平衡状态,当实体肿瘤达到或超过1-2mm2时,单纯依靠弥散作用已不能满足自身营养需求,肿瘤自身缺血缺氧诱导促血管生成因子产生,平衡状态被打破,血管生成表型启动。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肿瘤组织内部会出现不同的供血模式,主要有血管生成拟态VM、马赛克血管MV和内皮依赖性血管三种。VM完全以肿瘤细胞变形构建:MV由不连续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相间构建;内皮依赖性血管完全由内皮细胞衬覆。有文献将此三种模式称为“三阶段现象”即肿瘤供血模式由Ⅷ到MV再到内皮依赖性血管。目前,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清晰。我们更需进一步研究,为抗血管生成在临床上的应用及与传统抗肿瘤治疗方法的结合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种蛋白参与了肿瘤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展、转移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生成素等促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在乳腺肿瘤的淋巴转移、病理分级、癌细胞浸润以及预后的关系,阐明以这些促血管生成蛋白为靶点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措施对于乳腺肿瘤的防治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和不同病理学机制造成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各异,具有多种不同的临床病理学亚型。因此,用一种模式来治疗所有的脑梗死患者是不切实际的,需要一种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维持足够的灌注压是缺血脑组织存活的基本前提,改善脑循环是脑梗死治疗的核心,这2个目标必须贯彻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全部过程。包括降纤、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及降压、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