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7年4月~1998年4月间,以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LIF)治疗8例轻度L_5/S_1峡部型滑脱症病人。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伴有一侧(5例)或双侧(3例)的下肢疼痛。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腰5椎体轻度向前滑脱(15%~30%滑移程度),且该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30%以上;斜位片示峡部裂隙6例(其中1例为单侧)、峡部细长2例。双侧症状者行后前向双枚BAK椎间融合器PLIF。术后平均随访12月,皆达到临床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100%。作者认为,BAK椎间融合器植入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保证可靠的融合,且无需应用附加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轻度腰椎峡部型滑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3.
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1月收治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患者11例,其中L4、L5双侧峡部裂伴L4椎体滑脱4例,伴L5椎体滑脱4例;L3、L4双侧峡部裂伴L3椎体滑脱1例,伴L4椎体滑脱2例.均行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3D)复位固定、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术,其中滑脱节段行椎体间+横突间+峡部植骨7例,横突间+峡部植骨4例;峡部裂而无滑脱节段均行峡部+横突问植骨.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80~260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量600-1200ml,平均800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8~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和螺旋CT检查显示滑脱节段完全复位10例,大部分复位1例;已骨性融合10例,融合时间为5~15个月(平均7个月),1例8个月随访时尚未融合,以后失访;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3D)治疗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具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配合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后外侧融合或后外侧+椎间融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问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问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腰椎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症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其林 《中国骨伤》1995,8(3):24-24
腰椎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症50例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北京100700)彭其林1981年5月~1994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诊治腰椎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症5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2...  相似文献   

6.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的 25%以下;Ⅱ度,25%~50%;Ⅲ度,50%~75%;Ⅳ度,75%~100%;Ⅴ度,大于100%,完全移位[1]。Ⅰ、Ⅱ度为轻度滑脱,Ⅲ、Ⅳ度为重度滑脱,Ⅴ度为腰椎脱垂。对于重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现在多主张行360°融合手术,有利于增加融合率,减少手术失败率。然而对于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现就有关治疗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的41例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21(13~36)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优3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5.1%。术后1周、1年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能够提拉复位滑脱椎体,增加椎管容积,解除硬膜及神经根压力,椎间及峡部裂骨性融合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椎体融合器治疗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介绍 一种钛钢椎体融合器(TFC)治疗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置入椎体融合器治疗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7例。结果 术后随访3 ̄8个月。所有融合器没有发生移位。疗效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 椎体融合器入腰椎体间,具有操作安全、固定可靠、融合率高、能维持椎间高度和对腰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椎体间撑开复位辅以短节段固定治疗Ⅱ°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撑开复位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固定治疗 37例Ⅱ°峡部型腰椎滑脱症 ,随访 12~ 6 0个月 ,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其融合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术后 12~ 1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 ,其中 15例在 1年后即融合。滑移复位情况 :34例术后滑移程度小于 10 % ,3例小于 2 0 %。临床效果评价 :优 2 3例 ,良 14例 ,无改善 0例 ,差 0例。结论 峡部型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在彻底的神经根、硬膜囊减压基础上的可靠融合 ,并通过辅以短节段内固定的椎体间撑开 ,恢复腰椎良好力线的前提下行有限复位。  相似文献   

10.
椎间融合器加提拉复位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建东  海涌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10):611-613
目的探讨应用椎体提拉复位系统(spondylolisthesis reducation system,SRS)加单侧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5年6月治疗36例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对椎管和神经根管进行减压,用SRS对椎体进行复位内固定,后方斜向单个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融合,并在峡部植骨。按椎体复位、JOA评分、融合及内固定稳定程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患者获6个月~7年的随访,手术完全复位35例,JOA评分平均26.8分,椎体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椎间高度变化平均为1.7 mm。结论SRS加单侧椎间融合器是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报告王栓科,张祥生1992年以来,采用后外侧入路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经1~2.5年随访观察,疗效优良。本组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6.4岁。L4滑脱2例,L5滑脱3例;Ⅰ度滑脱1...  相似文献   

12.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  相似文献   

13.
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6例L4或L5椎弓峡部裂伴Ⅰ~Ⅱ度滑脱的患者,行前路腹膜外显露椎体,环锯法植骨融合,术后卧石膏床休息2个月,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 16例经半年至3年多的随访,椎体间均骨性融合。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融合率高,更易达到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钛合金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融合技术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椎体间界面固定新技术。我院自2000年1月,采用BAK融合技术治疗12例13节段腰椎滑脱患者,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分别为50~63岁,平均54岁。部位:L5滑脱3例,L4滑脱8例,L4和L5同时滑脱1例。滑脱程度:术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滑脱9例10节段,Ⅱ度滑脱3例。术前主要症状:全部有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一年以上且经保守治疗无效,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单椎体内固定+峡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慢性腰痛(或)神经根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无脊柱滑脱)患者,采用单椎体内固定、峡部修整、峡部植骨融合治疗。结果24例均随访2年。患者下腰痛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内固定系统的松动、断裂。X线及CT片均提示峡部已骨性融合。结论单椎体内固定+峡部间植骨融合是一种治疗腰椎峡部裂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采用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7年1月采用椎间融合及短节段钉棒固定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患者31例,随访前后采用JOA评分及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完整随访,术后JOA、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椎体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或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复查示融合位置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无继发性椎体滑脱,无下肢神经症状加重,无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断裂或松动发生。结论椎间融合联合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可使滑脱腰椎基本复位,腰椎滑脱角明显减少,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是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环锯前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寿勇  刘晓平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217-218,T002
环锯前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腰椎滑脱症丁寿勇,刘晓平,傅祖国,曾跃林,陈强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原因之一,占腰腿痛病人的4%~5% ̄[1,2]。自Kilian ̄[3]认定其临床本质以来,治疗方法很多。融合和固定不稳定的脊椎是目前公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以小关节突为中心椎管减压、椎间隙松解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位固定、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26例。结果经18~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下腰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椎弓根螺钉无断裂、松动,融合器无移位、沉降。25例获骨性融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滑脱,神经根管减压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神经根减压以及椎间融合率的提高,椎体间融合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对直接使用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治疗的病例进行远期随访,探讨单椎体复位固定的有效性。方法测试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建立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行单脊椎复位固定后脊椎的应力变化规律。自1992年4月~1995年12月,应用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和滑脱32例,其中单纯峡部裂18例,合并滑脱14例;年龄28~46岁,平均36.4岁。结果生物力学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复位效果优良,固定坚强;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5.6年,最终X线片示,有29例获得骨性愈合,无螺钉断裂和拔出。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22例,良6例,可2例,差2例。结论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固定坚强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对青壮年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患者,直接修复行单椎体复位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其内固定简单,手术创伤小,可减少继发性脊柱疾患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枚CAGE椎间融合器后路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Ⅱ°~Ⅲ°峡部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CAGE后路斜向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附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滑脱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增高,滑脱角改善;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矫正程度无丢失,CAGE无下陷、滑移,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所有病例术后12~18月均获骨性愈合。结论CAGE椎间融合器能使滑脱椎体间接复位,直接撑开椎体前中柱,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的生理弧度,提高融合率;椎弓根螺钉系统有直接复位滑脱椎体,两者结合能提供内在稳定和支撑作用,疗效满意,适用于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