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AAI与DDD起搏方式对有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病窦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104例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组36例,DDD组68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的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随访43.2±15.7(21~79)个月,①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20.6%vs5.6%,P<0.05),而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7.4%vs2.8%,P>0.05);②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在AAI组置入前后无差异,而DDD组术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均<0.05);③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对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与DDD起搏比较,AAI起搏房颤发生率较低,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更符合生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74例置人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功能I-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分为生理性起搏组(48例)与非生理性起搏组(26例),术前测血浆脑利钠肽,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测定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两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血浆脑利钠肽较术前有所增高,分别是(48.21±17.55)pg/ml和(55.07±17.62)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0),而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非生理性起搏组术后血浆脑利钠肽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是(88.86±18.74)pg/ml和(46.92±19.15)pg/ml(t=7.981,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下降,分别是(59.85±5.69)%和(54.25±3.12)%(t=3.473,P=0.002);术后生理性起搏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非生理性起搏组低,分别是(55.07±17.62)pg/ml和(88.86±18.74)pg/ml(t=7.568,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非生理性起搏组高,分别是(54.25±3.12)%和(61.13±4.01)%(t=8.394,P<0.01).结论 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相比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低,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3.
107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07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7例不同模式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总有效率97.1%)。生理性起搏(DDD及AAI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生理起搏(VVI模式),分别增加左室射血分数48.3%,6.9%(P<0.01);手术并发症二者相仿,但非手术并发症VVI(7.9%)明显多于DDD及AAI模式 (4.6%)。结论:心脏永久起搏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DDD及AAI模式优于VVI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 5 4例 ,生理性起搏组 36例 (使用DDD起搏为 12例 )。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 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 (SV)及心排量 (CO)均明显改善 ,血流加速时间 (AT)缩短 ,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 (PV)加快。 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 V间期为 10 0ms时心功能参数最理想。结论 采用药物 +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AAI及DDD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的远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心脏超声观察病窦综合征 (SSS)AAI起搏 (n =2 9) ,DDD起搏 (n =3 3 ) ,术前 ,术后 1,2 ,5年的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变化 ,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AAI起搏组术前 ,术后 1,2 ,5年随访的LVEDV、LVESV、及LVE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DDD起搏组第 5年随访的LVESV明显增加 (P <0 .0 5 )、LVEF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长期DDD起搏可能对患者的左心功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VV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53.8±2.1)%下降至(49.5±3.4)%,P0.05;DDD组LVEF从(54.1±2.6)%下降至(52.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两种起搏方式的比较,DDD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及房颤更低发生率均优于VVI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组随访期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退(P均<0.05);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组左房内径、LVEF无显著差异;与DDD组比较,VVI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LVEF显著减退(P<0.01),房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显著恶化(级别显著增加),P<0.05。结论:DDD心脏起搏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比VVI起搏器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脏起搏后血液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方法分别测定105例心脏永久起搏患者术前;术后1日、1周;1,3,6,9个月BNP水平,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变化。对32例DDD(R)起搏患者,起搏9个月后分别改DDD(R)起搏方式为AAI(R)和VVI(R)起搏2个月,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心功能Ⅲ-IV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理性起搏时BNP水平较非生理性起搏下降,AAI(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DDD(R)下降,DDD(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VVI(R)下降。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患者如同时合并心功能不全,宜首选生理性起搏,如患者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则以AAI(R)起搏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人缓慢心律失常 ,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1 998~ 2 0 0 1年为老年人植入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器 39例 ,起搏器 DDD型 2 6例 ,DDDR型 1 3例。术后平均随访 0 .5~ 3年 ,随访内容为起搏阈值等参数 ,左室射血分数(L VEF) ,心功能 (NYHA分级法 )及常见并发症 (如充血性心衰、房颤及栓塞等 )。结果 同期老年人双腔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率达 2 7.5%~ 49.5% ,术后 LVEF由 (40 .2± 1 6.8) %增至 (48.1± 1 7.2 ) % (P<0 .0 0 1 ) ,心功能平均提高 (1 .2± 0 .3)级以上 (P<0 .0 5) ,运动耐量增加 ,未见常见并发症发生 ,与同期老年人非生理性心室起搏比较 L VEF提高 1 8.2 % (P<0 .0 1 )。结论 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能改善缓慢心律失常老年人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采用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价不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因缓慢型心律失常收治住院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6例, 根据起搏方式分为VVI 起搏组、AAI起搏组、DDD起搏组;按照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计分规则,分别于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计算生活质量得分,分值越低说明生活质量状况越好。结果 (1)与起搏器植入前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生活质量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一般认知功能4个方面分值均有所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不同时期两两比较显示3种起搏方式对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认知功能3个方面改善无差异(P>0.05),在躯体功能改善方面,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之间无差异(P>0.05),VVI 起搏组与AAI起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9),VVI 起搏组与DDD起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33)。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AAI起搏组和DDD起搏组在改善患者改善躯体功能方面显著优于VVI 起搏组,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2.
评价长期心房或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1 1 8例SSS伴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 (AAI组 56例、VVI组 62例 )进行随访。随访 40 .8± 2 .3个月 ,VVI组 62例中 1 9例NYHA分级增加 ,而AAI组 56例中 4例NYHA分级增加 (P <0 .0 5)。左室射血分数VVI组明显下降 (从 0 .491± 0 .0 4 1至 0 .451± 0 .0 4 3 ,P <0 .0 5) ,而AAI组则增加 (从 0 .482± 0 .0 75增至 0 .535± 0 .0 59,P <0 .0 5)。左房内径VVI组明显增加 (从 33± 6增至 40± 6mm ,P <0 .0 5) ,AAI组从 34± 7增至 36± 6(P >0 .0 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从 35 .5 %增至 45 .2 % ,P <0 .0 5) ,AAI组减少 (从 2 6 .8%降至 0 % ,P <0 .0 1 )。结论 :心房起搏对SSS患者是一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 ,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心脏起搏对血浆脑利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DDD与VVI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4 7例安装了起搏器心功能II级以上患者 ,分为DDD起搏组与VVI起搏组 ,术前测血浆BNP值及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 4~ 6月内随访血浆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BNP差别、心脏射血分数 (EF)差异。结果 :DDD起搏组BNP水平较VVI组为低 (5 7.2 3± 19.19pg/mlvs 88.35± 2 3.11pg/ml,P <0 .0 5 ) ;EF值在DDD起搏组较VVI组为高 (0 .5 6± 0 .0 8vs 0 .4 5± 0 .16 ,P <0 .0 5 )。两组患者的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性相关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与VVI起搏方式相比血浆BNP水平较低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老年患者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3例,其中VVIR3例,DDD7例,DDDR19例,CRT4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按需型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衰及死亡等情况。结果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存在自身房室传导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以DDD模式和AAISafeR模式工作3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以及临床指标。方法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la Symphony D 2450 DR2550系列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DDD组和AAISafeR组,3个月后交叉程控为AAISafeR和DDD,再随访3个月。结果没有观察到与AAISafeR有关的不良反应;AAISafeR模式能显著降低心室起搏的百分比51.3%(2%~91%)与0.9%(0~3%),(P=0.001);2.94%(0~18%)与41.18%(0~65%),(P=0.000);DDD模式工作3个月,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均比术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AAI SafeR模式工作3个月,除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30例患者,在6个月的随访中,21例因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AAI模式暂时转换为DDD模式。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心室起搏的百分比;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在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迅速安全的转换为DDD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随访了107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其中VVI(R)组起搏器共53例,随访时间为(7.09±4.13)年;房室顺序起搏组AAI、VDD(R)、DDD(R)型起搏器共54例,随访时间为(3.41±2.21)年.随访时收集患者置入起搏器时的年龄、心律失常的类型、术前有无阵发性房颤、起搏器的类型、至随访时起搏器置入时间以及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时间,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心电图,部分患者做Holter检查,明确是否发生持续性房颤.通过统计学Logistic回归分析,阐明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的107例中共有17例发生持续性房颤;其中VVI(R)组12例,房颤的发生率为22.64%;房室顺序起搏组5例,房颤的发生率为9.26%.在VVI(R)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有阵发性房颤、起搏器置入后时间均为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房室顺序起搏组,只有原有阵发性房颤是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在VVI(R)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有阵发性房颤及起搏器置入后时间均为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房室顺序起搏组,原有阵发性房颤为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选取Ⅲ度AVB患者50例,按起搏方式分组。VVI组(n=25)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VVI;DDD组(n=25)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DDD。随访3年,比较患者起搏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右室内径(RV)、hs-CRP、NT-pro BNP等指标。结果两组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右室起搏比例均无差异。术后LAD、LVEDD进行性扩大,LVEF进行性下降,CI较前改善,均以VVI组较为明显;SV指标VVI组术后逐年下降,而DDD组术后1年明显增加,随后下降。术后hs-CRP、NT-pro BNP进行性升高,均以VVI组较为明显。患者hs-CRP与LVEDD、LAD、NT-pro BNP之间、NT-pro BNP与LVEDD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s-CRP、NT-pro BNP与LVEF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Ⅲ度AVB患者长期VVI及DDD起搏将不同程度导致心功能恶化,VVI起搏为甚,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