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与犬的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五河地区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与犬的感染关系。方法调查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播媒介和采取控制养犬前后本病流行情况。结果通过调查,于1989年证明了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搔媒介为变色纵眼果蝇(Amita variegata);1985~1992年于五河县发现婴幼儿病例17例,其间家犬感染本虫阳性率为86.9%。而控制养犬后调查换代家犬31只未见感染,人体病例亦不再出现。结论流行区控制养犬后消灭了传染源,经7年跟踪观察,该地区达到了消灭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结膜吸吧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 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从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吧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 检测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 variegata)737只,  相似文献   

3.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纵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果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检查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variegata)737只,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者12只占1.6%。于1989年我们证实变色纵眼果蝇为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而家蝇并不是。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过程为:被食入的初产的24h内脱去鞘膜。第2—3d钻过胃肠壁入血腔,多数幼虫侵入雄果蝇睾丸或雌蝇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在囊内经腊肠期、感染前期和感染期连续发育并蜕二次皮。感染期蚴钻破虫泡囊,移行到头部和口器。当感染的果蝇再次呼吸终宿主(犬、猫及人)泪液时,幼虫进入眼结膜囊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感染后35d,雌虫开始产出初产蚴。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结论结膜吸吮线虫最重要的保虫宿主是犬,其中间宿主是变色纵眼果蝇,在流行区传播媒介为该种果蝇。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3种吸吮线虫可感染人体导致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和大口吸吮线虫(T. gulosa)。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经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当地有大量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感染,虫种鉴定主要依赖口及生殖器官的特征,果蝇为其传播媒介,在亚洲是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okadai),在欧洲传播媒介则为变色伏绕眼果蝇(P. variegate)。我国是世界上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也有大量病例报道;欧洲地区病例较少,但在多数国家感染该虫的野生及家养动物较普遍。基于cox1基因,在全球范围内共鉴定出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Haplotype1)仅在欧洲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之间循环,其他20个单倍型分布于东亚国家(中、韩、日),又以我国的结膜吸吮线虫遗传多态性水平最高。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洲结膜吸吮线虫类群与欧洲类群存在长期地理隔离,且这两个类群在更新世中期已经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5.
冈田氏绕眼果蝇对结膜吸吮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证明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冈田氏绕眼果蝇对结膜吸吮线虫是否一样具易感性。方法 于 1998年~ 1999年先后对河北、河南及安徽省进行了犬感染结膜吸吮线虫调查 ,同时捕获冈田氏绕眼果蝇并分别繁殖出第二代蝇 ,以安徽的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进行喂饲感染 ,观察三省果蝇对该虫的易感性。结果 三省的第二代果蝇在感染后 ,于 2 2天 ,2 1天和 2 3天检查 ,河北省的 4 5只 ,阳性 2只 ,占 4 4 4 % ;河南省的 5 3只 ,阳性 3只 ,占 5 6 6 % ;安徽省的 76只 ,阳性 3只占 3 94 %。三省果蝇感染的组间差别 ,经统计学处理 (χ2 =0 19,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证明了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冈田氏绕眼果蝇一样对结膜吸吮线虫均易感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人畜共患的眼部疾病之一.该病多分布在亚洲许多国家.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结膜吸吮线虫感染在国内外持续增多,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以往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曾经报道过犬、猫和狐狸有感染病例,也出现了人感染病例的报告,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针对结膜吸吮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和预防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黄山地区捕捉有绕眼习性的果蝇,将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混于果汁中,实验室喂饲感染果蝇,常温饲养20 d后,检查果蝇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大绕眼果蝇(Amiota magna)和冈田绕眼果蝇(A. okadai)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100)和21.6%(55/25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4, P>0.05)。将采自大绕眼果蝇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家兔,35 d后在兔结膜囊内检获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及其初产蚴,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结膜吸吮线虫可感染大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8.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结膜吸吮线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体病例最早在我国北京和福建发现。除我国外,在亚洲的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尼、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均有人体病例报道。犬等动物是结膜吸吮线虫的终宿主和保虫宿主,冈田氏绕眼果蝇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在河南省一些地区发生犬、猫眼虫症,经实验室签定,确诊为结膜吸吮线虫病。我们共调查犬、猫 1005只,感染率为 23.48%,感染强度为 2~54。采用盐酸左旋咪唑点眼治疗 236例,治愈率达 100%。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调查 1989年5月至1991年5月,我们分别在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白马寺镇和荥阳县等地,调查犬 620只、猫 385只,共计 1005只。感染该病的犬 207只,感染率为 33.39%;猫 29只,感染  相似文献   

10.
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的进一步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进一步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 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的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检出线虫幼虫,分别接种动物;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分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第二代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 结果 自流行区采集冈田氏绕眼果蝇493只,从其体内检获34条幼虫,接种2只家兔和1只家犬眼内,经18~44 d观察,获成虫11条。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在冈田氏绕眼果蝇消化道内脱鞘,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在雄蝇睾丸和雌蝇血腔膜形成虫泡囊。幼虫经2次蜕皮(需14~17 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然后经颈部移行至喙。当果蝇吸食人及犬、猫眼部分泌物时进入终宿主眼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后,产出幼虫。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 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冈田氏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 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的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检出线虫幼虫,分别接种动物;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分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第二代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 结果 自流行区采集冈田氏绕眼果蝇493只,从其体内检获34条幼虫,接种2只家兔和1只家犬眼内,经18~44 d观察,获成虫11条。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在冈田氏绕眼果蝇消化道内脱鞘,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在雄蝇睾丸和雌蝇血腔膜形成虫泡囊。幼虫经2次蜕皮(需14~17 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然后经颈部移行至喙。当果蝇吸食人及犬、猫眼部分泌物时进入终宿主眼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后,产出幼虫。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 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冈田氏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结膜吸吮线虫不同地区媒介果蝇某些生态习性差异。方法用实验室饲养的媒介果蝇在食物上产卵,以产卵数代表对食物的亲疏的关系;观察和捕获现场媒介果蝇绕眼次数及侵袭人眼的数量,测定侵袭眼的频率和强度;初冬季节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感染媒介果蝇,经越冬(150d)后剖检,获得感染期幼虫感染家兔,观察其感染力。结果实验表明媒介果蝇嗜食水果类如苹果、梨、香蕉、油桃等和瓜蔬类如冬瓜、胡萝卜等。厌恶大蒜、韭菜等芳香蔬菜和鸡肠、鱼肠等动物内脏。各地区媒介果蝇绕眼、袭眼特性不同:山区果蝇袭眼更频繁;媒介果蝇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后能越冬,其寿命长达150 d,幼虫在蝇体内能保持完好的感染力。结论各地区的媒介果蝇食性近似;山区的果蝇绕眼、袭眼能力较强;果蝇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后能够越冬至次年仍保持传病能力。本文还讨论了亚欧果蝇的属种名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及亲缘关系分析初步确定贵州省遵义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的来源。方法采集2016年贵州省遵义地区7例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患者中取出的虫体,提取DNA,PCR扩增结膜吸吮线虫线粒体DNA COX1序列,与已发表的结膜吸吮线虫线粒体DNA COX1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自结膜吸吮线虫患者所得虫体扩增的COX1基因存在差异,人体感染的虫株之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变异。结论遵义地区是新的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其结膜吸吮线虫流行株包含了亚洲及欧洲两种来源,至少有4种单倍体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辽宁和山东两地人体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分离株的形态学及基因型,探讨两地分离株虫体基因差异及其系统发生亲缘关系。方法 采集2例病人感染的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对其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文献比对分析,结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同源序列,对不同地域来源的11个个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结论 经Cox1基因鉴定,2例病人均可确诊为人结膜吸吮线虫病且其感染的虫体均与欧洲种同源(99.1%及99.6%)。两条虫体扩增的Cox1基因碱基存在差异(8/689),但不同地理虫株之间未见明显遗传变异现象(98%~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中国大陆结膜吸吮线虫病这种罕见寄生虫病的地区分布和对人体的危害,提出防控措施以避免及减少其对人群的危害.方法 查阅、收集、整理国内1917-2009年多种医学书籍、专著、国内多种寄生虫学科技期刊等有关国内不同地区的结膜吸吮线虫病资料.统计、分析该病流行因素与危害状况.结果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分布在国内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湖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云南、四川等7省居多,其次为河北、陕西、北京等18个省、直辖市.患者数农村多于城市,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为88岁,男性高于女性,且以学龄前儿童居多(47.06%),其次为农民(37.97%)、学生(4.28%)、工人(4.20%)、干部(2.67%)、居民(1.60%).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在5-11月,且以6-9月为主.患者出现症状与体征的病程为l~180 d不等,而以1~10 d居多(65.80%),其次为11-180 d(34.20%).虫体寄生眼部引起眼内异物感、畏光、流泪、组织损伤、结膜充血、水肿、疼痛、角膜混浊、眼压增高等症状与体征,重者因角膜病变而引起失明.结论 结膜吸吮线虫病在我国大陆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发病且以点状散在为主,少数省发病较为集中.不同年龄的人群均易受染,造成患者眼部多种疾患与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以儿童与农民居多.加强结膜吸吮线虫病的防治与健康教育,与病犬、病猫等动物的捕杀及管理,重视灭蝇,消除蝇类孳生场所,谨慎与犬、猫等动物接触,注意个人眼部卫生是防止蝇类将动物眼结膜吮吸线虫传播于人体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