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引言传染性肝炎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从文献上探索,我国第一部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早就对本病有了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目黄、溺黄赤,安卧者黄疸”;论疾诊尺篇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者黄疸”;玉机真藏论说:α肝使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瘅与疸通)…….”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祖先在当时对于黄疸病已经认识到其为肝脏疾患之一部份. 汉代张仲景氏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为我国最早一部具有理、法、方、药的辨证治疗的专书,其中黄疸病脉证治篇对黄疸病的证治曾有较详细的阐述,如“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黄疸病菌陈五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对瘅病及病名论述虽有不同,但均与热邪所致有关。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中医药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997)已经在全国实施,其中将内脏的多种急性实热性非化脓性疾病,列归于瘅病一类。本文就瘅病源流及认识,历代脏腑瘅(疸)病,现代内脏瘅病略作探析,以就正于同道,抛砖引玉。 瘅病源流及认识 瘅,通“疸”,又谓“热”。《山海经》有瘅病之名。《诗经》载曰:“下民卒瘅”。《汉书·艺文志·九技略》称古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可见,古代确有一类瘅病。 早在《黄帝内经》书中,就载有胆瘅、脾瘴、胃瘅、消瘅、瘅热、瘅疟等瘅病。《说文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_(5)朱文锋,朱正华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瘅病类瘅,通疸,指黄疸。瘅,又通火单,《说文》:“瘅,涝病也。”“,炊也,从火。”《素问·奇病论》王冰注:“瘅,谓热也。”本规范取瘅为热也之义。“瘅”,属病类概念,主要指湿热等...  相似文献   

4.
瘅与疸     
瘅、疸二字,本有区别:前者为劳病,后者为黄病。《诗·小雅·大东》“:哀我瘅人,亦可息也。”毛传训“瘅人”为劳人。《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毛传释“瘅”为病。《尔雅·释诂“》瘅”亦并有“劳”、“病”二义。《说文》则合云“劳病”。他如“单”声字“嘽”为喘息貌“,幝”为车敝貌,皆有“劳”义。《说文》“:疸,黄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马莳注:“黄疸之目必黄,以黄积病中,上薰于目而然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黄疸门》“:黄疸湿热郁蒸成,遍身皆黄及目睛。”注:“黄疸一证,乃湿热郁久,外发肌肤而然…  相似文献   

5.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6.
脾瘅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其谓:“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干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内经》认为,脾瘅的病机为脾热内渗,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后  相似文献   

7.
笔者发现不少医书论述“黄疸”与“肝炎”时,经常提到:“《内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如1980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内科学》上册第117页“文献摘要”中,更具体地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查《内经》上述原文只有:“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  相似文献   

8.
7.3 7 脾水 :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 ,小便难。”7.3 8 肥气 :名出《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急为肥气 ,在胁下 ,若覆杯。”《难经·五十六难》谓 :“肝之积 ,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 ,如覆杯 ,有头足。”7.3 9 胰瘅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谓古代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其脏腑瘅病中当有胰瘅 ,可惜该书已佚。7.4 0 胰胀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位在胰 ,病变特征属慢性胀著类疾病而定。7.4 1 胰痈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文献中黄疸亦称“黄瘅”,是指以面、目、身肤熏黄 ,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 ,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医学对本病已有最早的记载 ,且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而增添新的认识和治疗手段。1 关于黄疸的病名黄疸之名 ,最先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 ,安卧者 ,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中将黄疸进一步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 4种 ,其文曰 :“谷气不消 ,胃…  相似文献   

10.
丁跃玲 《四川中医》2009,27(4):32-33
水气病的形成原因复杂,涉及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金匮·水气病》云:“……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揭示了少阳与小便不利及水气病的密切关系。笔者通过研习经典,认为“少阳脉卑”在理论上体现了《内经》少阳属肾说,强调少阳在水气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示疏利少阳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治肝病须重视滋养受损之肝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中医界一言肝病,总认为是湿热所致,论治多以化湿利小便。笔者今倡明肝病非湿论,运用吴鞠通复脉汤类方以滋养受损之肝体是一大法门。1黄疸并非尽由湿热为患,有由阴血衰败所致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此是最早讲黄疸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相交  相似文献   

12.
1.以脉象揭示某一病证 《痉湿暍病篇》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疟病篇》:“疟脉自弦……。”《水气病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等均为以脉示病,辨证的典型。指出紧如弦的脉主痉病;弦脉主疟病;沉脉或沉小脉主水。再如“腹满脉微弦”,“寒疝脉弦紧”等亦是以脉象揭示病证的。 2.以脉象鉴别病证异同 (1)辨病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肺痿、肺痈的病变部位虽均在肺,但肺痿是肺的津液过度耗损,  相似文献   

13.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传统与现代关于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学“脉病”及其相关病名进行了收集,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对“脉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脉病”属血脉病范畴。这样,不仅丰富了血脉病理论,更可为今后建立“脉病”的诊断防治原则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肝炎为祖国医学黄胆病的一种。以病因来分,金匮有酒疸、谷疸、黄汗、黑疸、女痨疸五种。以病因的性质来分,有内伤、外感之别。以症状来分,有阴黄、阳黄之異。传染性肝炎,似属于谷疸、外感、阴黄的范畴。我们根据此点,在文献中寻求传染性肝炎的治法。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即黄疸  相似文献   

17.
浮脉与杂病     
浮脉一般见于外感表证。《伤寒论》将其作为太阳病证之主脉而详加论述,全书关于浮脉或与之相兼的脉象条文计有60余条。《金匮要略》作为杂病辨治的专著,则全书贯穿脉诊合参、证不离脉的原则。在44条浮脉条文中,其所涉及的病、证有20余种,这突出地反映了浮脉与杂病的密切关系。本文拟对《金匮要略》有关浮脉的条文,从浮脉与杂病的关系特点及浮脉在杂病辨征论治中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脉学"源”与"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脉法起源脉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 ,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 ,由扁鹊也[1] ”为据 ,认为脉诊起源于公元前 5世纪左右扁鹊 (秦越人 )时代。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指出 :“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 ,贵其息脉血 ,知病之所从生也。[2 ] ”西汉·桓宽编著《盐铁论·轻重》也提到 :“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3] ”提示最迟在西汉时 ,扁鹊已被公认为驰名天下的脉诊代表人物。扁鹊之后善诊脉者 ,首推西汉初仓公淳于意 (公元前 2世纪左右 )。仓公脉学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  相似文献   

19.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20.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虽非脉学专著,但其所论脉法却极精详。脉证合参是其诊病的基本特点,更具特色的是原书所载脉法往往独以脉象阐述病机,确定病位,作诊断及鉴别诊断,建立治则方药,判断预后等等。本文试就仲景脉法特点作一浅论。1 重视脉证合参仲景重视脉证合参,在其二书中大多是脉证并举,辨治结合。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脉证俱备,且将脉象冠以诸证之首,明确提出了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并列为太阳病的提纲。又如在《金匮·痉湿日曷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条文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