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时庆丰  孙立男 《吉林医学》2011,(7):1312-13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脐周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用7 d,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60 mg嚼服(刚入院时),而后每晚20 mg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的改善情况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其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广 《当代医学》2010,16(22):145-14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脂的变化及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治疗心绞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以往单用抗凝药物,但是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不稳定斑块导致局部白色血栓形成有关。我们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小飞  苏如婷 《右江医学》2003,31(5):438-43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 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 9例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 5 0 0 0u皮下注射 ,Bid ,口服氟伐他汀 40mg ,QN ;对照组 (4 0例 )应用硝酸甘油 5mg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静滴 ,Qd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0 0mg ,Qd。两组均连用 2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9.7% ,对照组总有效率 62 .5 %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用氯比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用普通肝素、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辅以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用药3周,治疗前及治疗的第一周均作心电图检查,结束时再作心电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在改善症状、心电图及降脂、调节血管炎症、抗血栓形成方面均起到较好作用,减少了该病向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其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内科治疗上常规采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断剂或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疗效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寻求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就成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9-2010年,在我院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早期联合应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76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及治疗组(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疗程5 d。结果5 d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47%,对照组为71.05%(χ^2=5.067,P〈0.05);观察2周,治疗组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2例(5.26%)。结论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早期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赵宝胜 《中外医疗》2009,28(17):89-89
目的对比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使用常规药物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对比。结果2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廖继全 《右江医学》2005,33(2):121-12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82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20 mg/d,睡前口服,连服8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 70.7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8.61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及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唐柏龙 《海南医学》2010,21(17):28-29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匹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58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1例,对照组27例。两组均常规给予硝酸脂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口服匹伐他汀,比较两组疗效及血脂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3.5%(2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2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匹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能降低病人血脂,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1.
娄毅  薛静蓉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81-78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调脂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5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21例,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A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阿托伐他汀B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给药前及8周末测定血脂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常规对照组给药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B组8周后检测TC、LDC-C水平明显下降(P〈0.05)。B组比A组下降更显著。治疗8周后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组、B组与常规对照组,B组与A组相比较hsCRP水平下降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关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曲美他嗪60 mg/d,分3次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临睡前服,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胡静 《河北医学》2013,19(5):693-695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有效缓解心绞痛的情况、心电图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常规口服消心痛,同时治疗组葛根素注射液400mg/d,对照组极化液500mL/d。结果:2周后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0%,治疗组为88.9%,差别不显著(P>0.05);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心肌缺血改善的总有效率71.1%,对照组40%,差别显著(P<0.05);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此作用。结论:葛根素能有效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抗心肌缺血,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中,丹红注射液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阿托伐他汀片及丹红注射液,对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心电图检查总有效率达到88.8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63.89%低于试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采用丹红注射液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1)实验组显效率(X2=4.396,p<0.05)和总有效率(X2=4.070,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LVEF(t=3.147,p<0.05),LVESD(t=3.463,p<0.05)和LVEDD(t=4.138,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效果,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予辛伐他汀40mg/d、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5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FMD由治疗前的(5.65%±3.81%)上升至(8.36%±4.51%),p〈0.05,阿托伐他汀组FMD由治疗前的(5.81%±3.64%)上升至(8.77%±4.60%),p〈0.05,均显著改善。结论短期的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干预能直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不依赖于血脂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抗心绞痛常规疗法基础上,治疗组30例用降纤酶10u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d;对照组30例用脉络宁3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d,6d后考核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各为96.66%和70%(P〈0.01),期间治疗组的硝酸甘油用量、镇痛药使用次数较对照组少(P〈0.01和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氯吡格雷75mg口服,qd,连用14天(疗程均为两周),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2,周为一疗程。观察对比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仅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