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男,19岁,16年前因误服烧碱液致食管灼伤,行结肠代食管术,术后吻合口狭窄,一直进食奶粉、米汁等流质,至2003年行第2次手术矫正吻合口狭窄,术后半年可进食固体食物,后又因进食阻挡感行球囊扩张,效果差,口服半流质至2008年11月份,因不能进饮食来我院。进镜18cm见食管明显狭窄,超细导丝不能进入,随后采用自服超细软导丝方法进行扩张治疗,即患者本人手持超细软导丝,使其经口随吞咽动作咽下,边咽边向下送超细软导丝,当进入狭窄段即刻分别以萨氏扩张器(9mm、11mm、12.8mm)沿导丝扩张5~10min,行扩张治疗。本例至今先后在我院间断行此方法扩张治疗18余次,未出现明显不适,仅出现少量出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食管 -胃吻合口狭窄常见于食管癌根治术后。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 ,我院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该病患者15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4 2~ 73岁 ,平均 5 6岁。其中食管中段癌 2例 ,下段癌 8例 ,贲门癌 5例。吞咽困难时间 1个月到 1年。吞咽困难仅能进流质饮食 8例 ,难以吞咽流质饮食和唾液 7例。 15例中 ,合并微波治疗造成食管、气管瘘 2例。治疗方法 :1球囊扩张术 :术前先行钡剂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 ,禁食、水 12小时。咽喉部局麻后安放牙垫 ,在 X线透视下依次插入导丝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导丝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中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1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双导丝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分别测量了术前、球囊扩张后、支架置入后分叉部位最小管腔直径、即刻管径获得和直径狭窄率。结果:研究的有效性指标,在球囊扩张后,使用双导丝球囊的病例与使用普通球囊的病例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43.38±16.81)vs.(51.68±15.01)%,P<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34±0.47)vs.(1.15±0.39)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11±0.04)vs.(-0.25±0.09)mm,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70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置入了支架。双导丝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50.34±16.82)vs.(66.09±22.60)%,P<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14±0.40)vs.(0.93±0.34)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30±0.12)vs.(-0.54±0.19)mm,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血管夹层、边支闭塞、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用双导丝球囊扩张主支血管,边支血管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可能和导丝切割斑块的作用有关。双导丝球囊可能成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激光治疗颈段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15例患者经胃镜检查, 病理细胞学证实为食管恶性肿瘤, 颈段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 癌肿上段距门齿16-20 cm; 隆起型病变采用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切清除, 管状浸润性狭窄病变或不能圈套病变联合激光治疗, 并观察治疗前后食管直径大小、狭窄程度改善.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 术后12 h顺利进食, 无1例发生食管大出血、穿孔并发症, 治疗术前狭窄管腔直径约4±2 mm, 术后约13.5±2mm, 1 mo后完全有效11例, 显著效应3例, 有效应1例, 无效应0例, 有效率100%.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激光治疗食管上段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 是目前治疗食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1994~1998年6月,我院应用食管贲门扩张器治疗食管狭窄8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82例,男68例,女14例;年龄11~89岁.其中贲门失弛症3例,食管平滑肌瘤手术后2例,食管癌手术后56例,贲门癌手术后21例.扩张治疗前患者食管完全梗阻1例,进食清流质15例,进食流质58例,进食半流质8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扩张球囊导管的选择对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方法 :将内径≥ 3.0mm的前降支开口以远病变 (长度≤ 2 0mm、狭窄 80 %~ 99%、中度以下钙化、TIMIⅡ~Ⅲ级、近端弯曲≤ 4 5°)的患者 5 0例随机分为 2 .0mm、2 .5mm和 3.0mm球囊预扩张组 ,采用同一品牌的指引导管、导丝和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 ,观察球囊充盈程度、球囊通过病变率、TIMI血流率和夹层发生率。对达到支架样扩张效果者结束操作 ,其他病变均置入相同品牌的预装混合支架并观察 :支架到位率、球囊充盈程度、近端血管直径与球囊直径、残余狭窄程度、TIMI改善率。结果 :各组预扩张压力和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 2 .5mm球囊组相比 ,2 .0mm球囊组预扩张后TIMI改善率低、支架不能通过病变率高 (均P <0 .0 5 ) ;与 2 .5mm球囊组相比 ,3.0mm球囊组的TIMI改善率、支架通过率虽然较高 ,但血管夹层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P <0 .0 5 ) ;对直径 3.0mm的病变血管采用 2 .5mm球囊预扩张夹层发生率低、支架通过率高、TIMI改善率适中。结论 :预扩张操作最好选用比病变血管内径小10 %~ 2 0 %的球囊 ,如此可达到较好的预扩张效果、便于支架到位 ,同时又不至于明显加重血管损伤或造成新的需要处理的血管夹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主支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便于导丝重新进入已闭塞的分支,进而挽救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共20个真性分叉病变,分叉病变中位于左主干/前降支3例(占1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例(占45%),回旋支/钝缘支3例(占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后侧支5例(占25%).所有分叉病变分支预留挤压(jailed)导丝,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TIMI血流分级0~1级,导丝无法重新找到分支入口,此时在主支支架外侧采用1.25mm小球囊通过分支Jailed导丝,于主支支架外低压力扩张分支开口,然后导丝再次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真正开口,最后完成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纠正主支支架变形.本研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挽救分支病例中,主支支架术置入18例(支架28枚),主支/分支双支架置入2例.主支靶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90±10.5)%,术后为(10±1.5)%,其中术前为0~2级TIMI血流均恢复到3级.分支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63±14.3)%,术后为(42.5±13.5)%,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术后心绞痛,1例心肌酶学增高,无分支发生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12 ~18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利用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可以较容易找到分支真正开口,实现处理分叉病变所需要的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经支架扩张狭窄,达到进食目的.方法术前禁食6h以上,咽部局麻,肌注安定及654-2.将内镜插送至食管狭窄部,从活检孔插入导引丝,并在内镜直视下将导丝沿狭窄口送达贲门下,退出内镜,保留导丝.经导丝插入扩张器扩张.根据狭窄长度选支架,通过导丝支架输送器送入狭窄部位,待支架全部释放后,退出输送器再用内镜观察食管通畅情况,并胸片观察位置准确,结束操作结果全部患者均置管成功.术后狭窄部位明显扩张,患者吞咽困难明显改善.结论用支架治疗晚期食管责门癌,临床疗效为96.5%,用国产支架操作简便,费用为进口支架的1/1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双导丝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影像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10例,分别按照主支/边支血管参考直径、成角对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双导丝球囊组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P0.05)。而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只有在主支血管狭窄程度最重的≥95%[-0.25±0.26)mm vs(-0.54±0.40)mm,P0.01]、边支血管参考直径较小的2.0~2.4mm[(-0.29±0.28)vs(-0.52±0.31)mm,P0.01]、边支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的50%[(-0.09±0.13)mm vs(-0.14±0.06)mm,P0.05]、主支和边支血管成角较小的70°[(-0.30±0.35)mm vs(-0.60±0.37)mm,P0.01]这部分病例中,可以观察到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结论:双导丝球囊用于分叉病变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支血管斑块向边支血管位移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主支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边支血管较细、边支血管狭窄程度较轻、Y型分叉病变,即便是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仍然可以观察到双导丝球囊预处理分叉病变后的获益。  相似文献   

10.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球囊预扩张效果对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方法将内径≥3.0 mm的前降支开口以远病变(长度≤20mm、狭窄80%~99%、中度以下钙化、TIMI Ⅱ~Ⅲ级、近端弯曲≤45°)随机分为2.0 mm、2.5 mm和3.0 mm球囊预扩张组,采用同一品牌的指引导管、导丝和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观察球囊充盈程度、球囊通过病变率、TIMI血流率和夹层发生率.对达到支架样扩张效果者结束操作,其他病变均置入相同品牌的预装混合支架并观察支架到位率、球囊充盈程度、近端血管直径与球囊直径、残余狭窄程度、TIMI改善率.结果共入选病人50例(男36、女14),年龄67.8±15.3(42~87)岁.前降支病变特点长度16.4±8.3(5~24)mm,狭窄程度94.1±5.2(80~99)%,TIMI 1.6±0.7(1~2).三组病人年龄、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和TIMI等参数具有可比性(P<0.05).预扩张后,3.0 mm球囊组2例达到支架样扩张效果,退出观察.各组预扩张压力和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2.5 mm以上球囊组相比,2.0 mm球囊组预扩张后TIMI改善率低、支架不能通过病变率高(P>0.05).与2.5 mm以下球囊组相比,3.0 mm球囊组的TIMI改善率、支架通过率虽然较高,但血管夹层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5).三组综合分析,对直径3.0 mm的病变血管采用2.5 mm球囊预扩张夹层发生率低、支架通过率高、TIMI改善率适中.结论如果不考虑可能达到的支架样扩张效果,预扩张操作最好选用比病变血管内径小10%~20%的球囊.这样一方面能达到较好的预扩张效果、便于支架到位,另一方面又不至于明显加重血管损伤或造成新的需要处理的血管夹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丝引导技术在高位胆道梗阻内镜下选择性胆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4例经ERCP诊治的高位胆道梗阻患者,乳头部胆管插管成功后应用导丝直通法、导管导丝法、乳头切开刀法、导管导丝+导丝弯曲法、导丝α及反α结袢法、导丝旋转法、导丝直通联合取石球囊法及多孔导向导管法等多种导丝引导方法进行选择性胆管深插管,使其通过胆管狭窄段,进入目标胆管。观察插管效果。结果336例高位胆道梗阻患者顺利完成超选择性目标胆管插管,随后完成相应内镜下治疗,总成功率为97.67%。所有患者在插管过程中无合并胆道出血及穿孔等病例。结论高位胆道梗阻内镜下选择性胆管插管中不同导丝引导方法可以提高微创诊疗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例1,女,45岁。反复胸闷、憋气伴晕厥3月余入院,症状发作时心电图Ⅰ、aVL及全胸导ST段呈水平型下移0.3~0.4mV。闭经已5年,有原发性高血压史20余年。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开口部上端重度偏心性狭窄达90%以上,长5~6mm;前降支中远端另有一狭窄达60%,长12~15mm;当即送入GuidantBMW导丝过病变区,使用BOSTONMarbrik20mm×20mm球囊送至病变区,用16At5s快速短时扩张1次,随后送入CordisBX4.0mm×8.0mm支架至病变区,用12At5s钟快速短时扩张,完毕后造影左主干开口完全扩张开。继之又送入Guidant3.0mm×18mm支架至远端病变区,使用12…  相似文献   

14.
近3年来,我院应用带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并发食管气管瘘患者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2 例;年龄52~75岁.均为晚期食管中上段癌.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5~9个月,突发进食呛咳2~4天,其中4例为放疗两疗程后突发,5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症.食管吞钡造影示食管病变长5~10cm,瘘口0.3~0.6cm.诊断为食管气管瘘4 例,食管左主支气管瘘2例,食管右主支气管瘘1例. 治疗方法:所用支架为不锈钢丝" Z”型骨架,内外覆以硅橡胶薄膜,长10~14cm,内径1.4~1.8cm.支架长度超出病变5~6cm.术前肌注654-2 10mg,咽喉部喷雾麻醉.在电视透视下经口置入导丝,用食管扩张器将食管狭窄部逐步扩张至1.2~1.4cm,留置导丝,食管支架封装在插送器内,沿导丝引至病变处,支架上口距病变上方3~4cm.定位适当后后退外套管,拔出支架,锁定钢丝,退出插送器,将支架留置食管内并自动扩张.  相似文献   

15.
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4月 ,我院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带膜网状支架治疗食管狭窄患者 15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3例 ,女 2例 ;年龄 42~ 74岁。均以吞咽困难就诊。据吞咽困难评分标准评定 ,本组 2级 (能吞咽半流食物 ) 1例 ,3级 (只能进流质 ) 7例 ,4级 (不能进食流质 ) 7例。本组病例均经消化道钡餐确诊。狭窄原因为术后吻合口狭窄 9例 ,足量放疗后 2例 ,食管癌 4例。狭窄位于上段食管 3例、中段食管 7例、下段食管 5例。治疗方法 :先行食管造影 ,了解病灶的长度、位置及狭窄程度 ,据此选用合适的带膜支架。空腹 8小时…  相似文献   

16.
1994~1998年6月,我院应用食管贲门扩张器治疗食管狭窄8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82例,男68例,女14例;年龄11~89岁。其中贲门失弛症3例,食管平滑肌瘤手术后2例,食管癌手术后56例,贲门癌手术后21例。扩张治疗前患者食管完全梗阻1例,进食清流质15例,进食流质58例,进食半流质8例。 方法:舌下含地卡咽喉片2片,10min后,患者解开衣领和腰带,左侧卧位于检查床上,颌下垫治疗巾,含牙垫于上下牙齿之间。经口插纤维胃镜,从胃镜活检孔插入消毒导丝,退出纤维胃镜,将扩张器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术中姑息性解除无法切除肿瘤患者的消化道梗阻,改革传统改道吻合引流的手术方法,提高术后引流通畅率并减少并发症.方法外科剖腹术中探查明确不宜作肿瘤切除且已有消化道梗阻或有消化道梗阻倾向者,在将肿瘤病灶匡置的同时于狭窄、梗阻的消化道管腔近端2cm处剖-1.5cm~2.5cm小口并吸尽腔内胆汁、胃液或肠内容物;用探条尖端顶住梗阻部位潜在腔隙,将超滑导丝经其孔径插入直至挤过狭窄段进入远端肠腔并经手捏肠管证实导丝在远端肠腔无误;经导丝引入扩张探条行预扩张后退出探条将塑料软管套配其上再次经导丝引导塞入狭窄段;保留塑料软管及导丝,退出扩张探条;选择合适支架将一端聚拢塞入塑料软管并用推送管将支架近端推送至距狭窄段2cm左右;固定推送管后撤塑料管直至塑料管退出、支架完全释放;缝合胃、肠管(或胆管)切口,清洗腹腔后逐层缝合腹壁及皮肤.结果11例患者共术中植入金属支架9枚,其中胆道支架4枚,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支架5枚,结肠支架2枚.术后所有患者梗阻症状均获解除,经随访1mo~5mo均未再出现原狭窄部位梗阻表现,也未出现与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植入金属支架对姑息性解除无法切除肿瘤患者的消化道梗阻,改革传统手术方法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术后引流通畅率并减少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重的食管贲门狭窄者进行扩张术或支架入术时,导丝通过狭窄处到胃内,在内镜室无X线监视下,在确认导丝已进入胃腔而非进入假道,是扩张术的安全保证,也是一个技术难点。我们应用鼻饲管作为导丝外管套应用于18例次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术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张治疗食管及贲门的良、恶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进行内镜以及食管X线造影检查,了解狭窄的位置、形态、管腔直径大小以及有无肿瘤等情况。插入球囊扩张管,对169例食管及贲门的良性及恶性狭窄行球囊扩张或者并探条扩张、支架置入、热凝治疗。结果单纯行球囊扩张治疗158例,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6例,球囊扩张并热凝治疗4例,球囊扩张并探条扩张治疗1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结论食管及贲门的良、恶性狭窄的内镜下扩张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口径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上段癌术后狭窄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用小口径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上段癌术后狭窄的疗效.方法食管上段癌术后或术后放疗引起吻合口狭窄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单纯采用扩张术很难维持长期效果,常规支架放置后患者疼痛难忍.本文报告2例应用小口径治疗的患者.例1,患者2a前因食管上段癌行手术切除,术后2次直线加速器放疗.术后1a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X线检查发现吻合口有6cm长狭窄段,直径约0.3cm.先行萨氏扩张器扩张到1.2cm,连续3次,疗效不好.即在X线条件下放置2.0cm×6cm镍钛合金支架,术后患者进食困难无明显改善,内镜检查发现支架上口因挤压变形,失去支撑作用.经内镜取出后重新放置小口径(直径1.4cmm)支架.例2,女,45岁.5a前因食管上段癌切除术,术后放疗,3a后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X线检查狭窄长约5cm,直径约0.5cm.内镜检查食管上段扩约肌以下严重狭窄,用萨氏扩张器扩张到0.9cm时,患者极度吸气性呼吸困难,考虑可能有气管狭窄,支气管镜检查见相当于第六颈椎水平气管严重狭窄,直径约0.4cm,气管内腔失去正常环状结构,当即放置1.6cm×6cm网状气管支架,患者呼吸困难立即缓解,于d2放置1.4cm×8cm网状食管支架.结果第1例患者术后有轻微疼痛,对症处理后缓解,能进半流质,随访3mo病情稳定.第2例患者术后能进半流质饮食,呼吸困难较轻.随访6mo病情无变化.结论小口径支架治疗食管高位狭窄安全有效,但需更多的病例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