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胸痹之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其日:"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徐建国 《当代医学》2008,(17):158-158
考胸痹之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其日:"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4.
心胃同病的论述,启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有了较大发展,突出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心胃同病,并开创了心胃同治的证治先河。 胃心相通,生理上互相资生,关系紧密。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直指方》亦说,“心之包络,  相似文献   

5.
胸痹之名,始见于《内经》,然语焉不详。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本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总观全篇内容,其篇日中所并提之“心痛”、“短气”则是指“胸痹”病的两个突出症状,并不包括其他各种心痛、短气的病证在内。盖痹者是痞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胸痹、即指胸部痞塞不通或痛之谓。按证候分析,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痛”“心绞痛”颇相类似。我们按此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某些“冠心痫”患者,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因此,如何正确掌握胸痹的证治,有其现实的临床意义。今就对胸痹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病案,略作讨论。辨证与治法据原文论述,本病以胸满、痞、痛为其主证。至于短气、喘息咳唾、背痛,这是依主证的发展而出现的或有证。《金鉴》云:“胸痹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其治疗原则,当以益气通阳,涤痰理气、和胃泄浊、化瘀宣痹为主。但在具体治法上,还须审辨虚实轻重,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金匮》中涉及“……主之,……亦主之”句型者有五: (一) 胸痹病“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例①) (二) 胸痹,短气病“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例②)  相似文献   

7.
浅谈胸痹     
胸痹,是以胸膺部位痞塞疼痛为主的病证。其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由于胸痹与心痛发病部位相邻,因此二者在临床上往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胸痹、心痛二证常兼见短气,故《金匮要略》将“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列为专篇讨论。隋唐以后的医著,代有记叙,其中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圣济总录》等书论述最详,对仲景学说多有发挥。本文试从温习《金匮要略》以及有关著述,结合临床,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 :“胸痹 ,胸中气塞 ,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因吴谦认为“胸中气塞 ,胸痹之轻者也”,程云来亦云茯苓杏仁甘草汤“为治胸痹之轻剂”,故后世医家多从其说。尤其是五版教材中不仅将本条定位于“论述胸痹轻证的治法”,还强调指出 :“本条贯以‘胸痹’,复言‘短气’;不言‘胸痛’,但言‘气塞’,可知此证胸痛甚轻 ,或者不痛 ,而以气塞或短气较显著”。通过研读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论述 ,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 ,笔者认为 ,本条并非胸痹轻证 ,而是仲景为胸痹伴有明显胸中气塞、短气…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第3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从表面文字来看,仲景论脉象言迟复言数,犹似于矛盾之中,那么仲景言辞究竟寓义是否于矛盾中?参阅历代注释,众说纷纭,于人莫衷一是。有疑“数”脉为衍文者,以《金匮要略直解》为代表,认为“数”脉当为衍文。该书云:“寸脉沉迟,关上小  相似文献   

10.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病之概念、病机、治疗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诚开论治痰饮病之先河。然而纵观全书,仲景论治痰饮症并非只限于“痰饮”篇中,而于其他篇中,亦有不少的论述,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奔豚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等等,不下于八篇之多。余不揣鄙陋,就《金匮》中“痰饮”篇外,有关痰饮病的论述,陈以管见,冀望于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薤白,又名薤根、野蒜、小独蒜、薤白头,辛苦温,功能理气,宽胸,通阳,散结。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 1、温通心阳,以治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胸痹之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萎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是胸阳不足,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  相似文献   

12.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闷塞及疼痛为主的病证。祖国医籍对于胸痹心痛的记载甚多。《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同篇还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内经》称“厥心痛”“真心痛”,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这个病名,认为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以致寒凝气滞和痰浊阻心脉,影响气血运行所致,并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进行了专门论述。胸痹病实际包括心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诸多证候病,这与西医把冠心病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记载;“师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又“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实也”。张仲景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短气”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5.
首先,谨慎对待冠心病的"胸痹"说.1993年8月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确定为"胸痹".但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对胸痹症状的描述,难以与冠心病发生直接联系.根据此篇的描述,胸痹的主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肩臂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只有"肩臂痛"以及"短气"与冠心病的症状类似,而"喘息咳唾"显然不是冠心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痰饮病是指一定量的的水液停聚在人体某一局部的疾病。由于所停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别。我们研习《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后发现,“胸痹”之辨证施治符合从痰饮论治的机理。兹浅析如下。1病理机制痰饮病属阳气虚弱,...  相似文献   

17.
人参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此篇专为胸痹心痛病而设,篇中论述该病的症状特点以胸膺部满闷窒息,甚则疼痛为主.原文对人参汤证的主要描述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各三两组成,其药味与《伤寒论》之理中丸(汤)方完全相同,一般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同方异名.而仲景270余首经方之中,同方异名者亦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第6条言简意深,历代医家对其评注甚多,阐述发挥不一.笔者主要就如何理解本条中胸痹与短气的关系作一分析,并立足全篇,通过说明短气在疾病不同时期的用意以及仲景方药的选择运用来进一步佐证,提示在胸痹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疾病不同症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注意划分轻重层次,早期见微知著,中期区分治疗,后期调理善后;探讨仲景胸痹用药从气血水三环分论的规律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胸痹缓急”析疑一、原文《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二、疑义“胸痹缓急”疑点是“缓急”。对此,历代注家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胸痹疼痛时发时止、时缓时剧,如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二十):“缓急者,谓胸痹痛...  相似文献   

20.
瓜萎薤白白酒汤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表现为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脉沉弦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