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观察组)为探索对象,对受检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预判价值.结果 观察组受检者fQRS发生率(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P<0.05),同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无fQRS患者6 min步行距离(356.14±54.36)m、NYHA心功能分级(2.75±0.6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0%)、LVEDD(41.02±3.65)mm、LVESD(35.69±2.45)mm、LVEF(49.34±5.36)%均优于fQRS组(P<0.05).结论 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浮式玻璃微电极技术,对10只山羊在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多项参数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开胸后动物的心率变化和人工电刺激于易颤期时,心室发生纤颤的动作电位图形,以及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结果是:APH109.97±13.29mv、Vmax335.88±70.38v/s,ERP239±35.10ms、ApD100、50、10分别为318.63±48.58ms,275.58±44.94ms,138.16±13.22ms。开胸2—3小时后,心率可由开胸时的120—130次/分减慢至90—100次/分。心室纤颤一旦出现,均呈不可逆改变。心电图的QRS上升支同动作电位O相相一致,T波相当于快速复极期。  相似文献   

3.
312例正常小鼠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而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最缺乏的指标就是病理生理学的指标.找出正常小鼠心电图变化规律,以期为基础和临床的动物模型提供检测指标,为临床药物研究等提供较特异的依据.方法用频响为0~90Hz,纸速为50mm/s的普通心电图仪.描记正常小鼠312只,选择Ⅰ、Ⅱ、Ⅲ标准导联和aVR、aVL、a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的心电图.结果总结出了正常小鼠心电图规律,结果显示出生35?d以后小鼠心电图各鼠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均值心率为(354.22±49.86)次/min;心电轴71.64°±10.3°;P-R间期(0.036±0.005)s,Ⅱ导P波波幅平均为(0.079±0.025)mV、时间为(0.017±0.003)s、波形及QRS时间平均为(0.021±0.005)s.结论小鼠心电图的正常值可为感染小鼠与其比较提供依据,对判断小鼠疾病发生过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发病机理、免疫、药物治疗研究提供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对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在校双亲均为壮族的215名小学生进行了抽样心电图检测,其中城镇87名,农村128名;年龄8~12岁,男101名,女114名。在安静状况下描记了心电图九个导联,以Ⅱ导联为准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安静时心率为82.57±13.63(SD)次/分;心电轴为+67.54士20.57°;P波电压为0.152±0.0072mv;P波时限为0.76±0.012秒;PR间期为0.137±0.017秒;QRS间期为0.071±0.012秒;QT间期为0.339±0.024秒(k值为0.395±0.071;男k值为0.394±0.08,女k值为0.397士0.06);ST段向上偏移为多;  相似文献   

5.
正常家兔心电图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00例正常家兔心电图。实验动物雌雄各半,体重1.5~2.0kg,心电图测定参数均值:心率287次/分;P波时间0.035秒;P-R间期0.056秒;Q-T间期0.138秒;QRS时间0.037秒,VAT时间0.016秒;额面QRS心电轴为74°。还讨论了P、Q、 R、S、T波形态、电压、方向以及麻醉、体位和电极对其心电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炎室性早搏发病年龄高峰及心电图特征。方法 观察分析 137例心肌炎室性早搏患者心电图特征。结果 早搏出现多为中、青年 (2 1~ 4 0岁 ) 92例 ,占 6 7.15 % ;QRS波时限为 0 .10~ 0 .2 0(平均 0 .13± 0 .0 2 )s ,其中波时限 >0 .12s者有 78例 ,占 5 6 .90 % ,≥ 2 0mm 5 6例 ,占 4 0 .88% ;QRS波振幅在 10~ 19mm者 6 0例 ,占 4 3.80 %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者 110例 ,占 80 .2 9% ;右室早搏 85例 ,占6 2 .0 4 % ;T、P波发生改变 4 0例 ,占 2 9.2 0 % ;频繁早搏 99例 ,占 72 .2 6 % ;早搏指数平均 1.34± 0 .2 5 ,易损指数平均 0 .5 9± 0 .17;伴有其它心电图改变者 83例 ,占 6 0 .5 8%。结论 心肌炎室性早搏多见于中、青年 ,QRS时限多较宽 ,早搏出现方式多为频发、右室早搏 ,早搏指数大多数 >1.0。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近交系MIJ、HFJ大鼠心电图,并与Wistar大鼠比较分析,观察MIJ和HFJ大鼠心电图表现。方法大鼠麻醉后, 仰卧位固定于大鼠固定板上, 用短针电极刺入皮下2~3 mm位置,麻醉5 min后,用福田青岛FX-102B心电图机做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分析。 结果三种大鼠均为窦性心律,心律齐整,雄性HFJ、MIJ心率均高于同性别Wistar。HFJ和MIJ品系、性别间心率差异均无显著性。HFJ和MIJ心电轴与Wistar相同,主要在0°~90°间。三种大鼠的P波方向及QRS波群基本相同,但各波振幅和各波时限,在不同品系和性别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结论近交系MIJ和HFJ大鼠各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 1 资料 患者男性,27岁。临床诊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记录此次心电图时,患者血钾8.5mmol/L,心电图呈一系列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QRS时间0.16s,T波高尖对称,心率34次/min,结合临床诊断:高血钾症。心电图诊断:窦-室传导节律(又称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邱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10-1211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群终末变形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AMI患者按照首次心电图诊断有无QRS波群终末变形分成A组和B组,经相同的治疗方式后,比较2组的预后。结果:A组吸烟史占75.0%,心绞痛史占62.5%,均明显高于B组的37.5%、25.0%(P<0.01),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7.0%,高于B组的18.8%(P<0.01),左室射血分数水平(43±12)%低于B组的(53±11)%(P<0.01)。结论: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终末变形作为评估AMI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电图QRS时间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心电图QRS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QRS时间≥110ms,对照组QRS时间<110ms,出院时同步测量两组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N-末端脑肽钠前体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休克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37.8%,28.9%和8.9%,高于对照组的11.1%,11.1%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观察组为13.3%,高于对照组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多为Ⅲ级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观察组为(41.5±7.2)%,低于对照组的(52.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末端脑肽钠前体观察组为3.3±0.5n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0.6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间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相关,心电图QRS时间延长预示患者的病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青年人心电图各波时间与少儿(青春期少年,下同)及成人正常值的区别,我们通过对140名医学生(17~20岁)正常心电图各渡时间及P-R间期、Q-T间期的侧量和统计学处理,发现上述各量与少儿和成年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别。医学生心电图P波时间、P-R问期的平均值及变化范围介于少儿和成人正常值之间;QRS波时间95%上下限比少儿正常值上下限高,下限比成人正常值下限低。结果证明,正常心电图各波时间、P-R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或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GPRS移动式心电监护系统的QRS波实时检测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GPRS移动式心电监护系统ECG信号QRS波的实时检测算法.方法采用四点平均对CM5导联的ECG信号进行滤波,再对ECG信号的一、二阶差分值进行平滑处理,利用ECG信号的二阶差分值极小值和一阶差分过零点在较短的时间窗内实现QRS波精确定位,并设计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的信号检测门限.结果算法能抑止多种噪声对ECG信号的影响,将搜索的时间窗宽度缩小到0.02 s以下,且算法只具有多项式的复杂度;经过临床测试,动态ECG信号进QRS波检测准确率可达99.8%以上.结论该算法适合于移动心电监护系统QRS波的实时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在左心室内膜起搏下心电生理的变化.方法 应用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18只健康犬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18只健康犬进行分组,每组各9只.实验组行左心室内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6周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 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8.32±6.08 vs.30.62±8.96),失同步化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35.99±5.25 vs.78.21±7.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QRS(60.58±7.43 vs.68.33士8.01)、QTc(347.09±17.33 vs.367.81±22.02)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且Tp-e(37.03±9.07 vs.45.76±7.11)、ARI(162.33±22.06 vs.187.21±23.87)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左心室内膜起搏可以产生较好的电生理效应,达到有效的心脏再同步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40例确诊为原发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左室腔增大、左室游离壁变薄时,胸前导联QRS波电压增高及ST-T的改变与常规心电图中左室肥厚及劳损的改变类似;左房扩大时P波时限并未≥0.11s,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多导联持续的尖、深、窄、双肢对称的倒置T波及下垂型ST段为其典型特征。空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以持续下垂型ST段下移及负正双向T波为显著表现。作者提出对原发性心肌病不能用常规心电图标准来判断其左室游离壁厚度及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站立性体位对常规平卧位12导联心电图(ECG)QRS波振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站立位心电图描记,比较两种体位下Q波、R波和S波的振幅。结果:下壁导联中QII、III、aVF、R I、III、aVF、SIII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侧壁导联中Q I、V5-6、RI、aVL、SI、aVL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胸前导联中R V1-4、S V1-3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aVR导联中R aVR振幅较平卧位降低(P<0.05)。结论:平卧位、站立位记录的QRS波振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快型体表心电图的诊断要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常规心电图(ECG)检查AVNRT的诊断依据.方法 1996年9月至2010年4月收住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AVNRT慢快型并成功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753例患者,将同一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和窦性心律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和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QRS波形态大小均相等或相似(100%),下壁导联出现假S波344例(45.7%),V1导联出现r’波589例(78.2%),假S波和r’波同时出现300例(39.8%).结论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下壁导联出现假S波和V1导联r’波对诊断AVNRT有较高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性假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后脑性假性心肌梗死(MI)的心电图及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对24例脑性假性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电图大多数为异常Q波不伴心肌酶增高,少数出现酷似MI样改变且心肌酶增高,可以从QRS波形态上的动态变化结合心肌酶改变鉴别假性MI与MI。结论 脑性假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PharmacokineticsofTetramethylpyrazinePhosphateinHealthyandBloodStasisDogsinvivoPharmacokineticsofTetramethylpyrazinePhosphate...  相似文献   

20.
Chew HC  Lim SH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2005,46(8):429-32; quiz 433
A 63-year-old woman presented a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with a history of increasing lethargy and drowsiness. The electrocardiogram (ECG) showed tall peaked T waves with broadening of the QRS interval, suggestive of hyperkalaemia. This patient had an elevated serum potassium level due to diabetic ketoacidosis. She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calcium chloride and insulin with 50% dextrose. The ECG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yperkalaemia are discussed,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a second 48-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enal failure who presented with malaise, lethargy and generalised weak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