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属于闭合性原发弥漫性脑损伤。是由于头部成角、加(减)速运动或旋转性暴力出现弥漫性轴索扭曲、肿胀、断裂及皮髓质交界区穿行血管中断所致。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尾状核、丘脑、内囊及中脑被盖的背外侧。其病理变化包括:(1)广泛性轴索损害,累及大脑、脑干和小脑的白质和大脑深部核质,包括中线旁皮质下白质、胼胝体、穹窿柱、内囊、基底节及丘脑、齿状核背侧小脑叶、皮质脊髓束、内侧丘脑系、内侧纵束等。(2)胼胝体局限性出血灶。(3)上脑干背外  相似文献   

2.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对11例经临床证实的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1)11例T1WI序列均显示脑沟变浅,脑回粗大,脑室变窄;(2)全部病例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斑点状、小片状异常信号,呈等或短T1、短T2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边缘模糊;(3)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上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更多的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4)7例显示小脑幕下疝。结论磁共振成像对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准确可靠,临床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3.
意识障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醒的意识状态依赖于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的非特异性上行性激活系统的正常功能来维持。颅脑外伤后,由于广泛的轴索损害使皮层和皮层下失去联络,非特异性上行性激活系统上传的冲动,无法进入广泛的大脑皮层,或者幕上病损压迫丘脑和上脑干的网状结构,以及直接引起的脑干损伤,均可以引起颅脑外伤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颅脑外伤后最常见的症状,亦是最棘手的治疗难点。  相似文献   

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附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与处理方法,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致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损伤原因、救治措施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多为车祸伤及坠落伤,治愈好转11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8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治疗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DAI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抢救成功21例(84%),其中恢复良好7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4例(16%)。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是降低DAI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由外力,主要为交通事故、坠落或打击等直接造成的脑白质广泛损伤,按DAI诊断标准①创伤后持续昏迷超过6h;②CT示脑组织撕裂、出血或正常;③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况差;④无明确脑结构异常的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⑤创伤后弥漫性脑萎缩;⑥尸检见DAI病理征(脑白质、基底节、脑干等处,有点  相似文献   

7.
用^133Xe吸入法测定20例震颤麻痹及10名正常人脑局部区域血流量(rCBF),病例组双半球、脑干-小脑rCBF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组,病例组rCBF值与病情程度无关,CT示弥漫性皮质萎缩、皮质下萎缩及混合性萎缩,其rCBF明显低于CTA正常者,病例组脑动脉对CO2扩张反应能力差。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52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ЧМТ)后弥漫性轴索损害(ДАП)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病理形态学特征。本组男45例、女7例,年龄3~48岁。其中38例为闭台性ЧМТ,14例为开放性。研究结果如下。1.临床和预后:ДАП临床特征是外伤后持久性意识丧失。本组40例(77%)昏迷持续达3~24天(其中18例系深昏迷),12例昏迷12小时后进入嗜睡或混浊状态。ДАП急性期患者在昏迷的基础上常有脑干损害症状:60%患者双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丧失;87%眼反射性上视受限或不能;25%眼垂直运动不等;40%眼脑反谢障碍或丧失。65%患者呼吸频率  相似文献   

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分析78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78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伴脑挫裂伤者55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5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损伤两大类似乎更为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0.
脑干反射对严重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选用10种脑干反射对严重脑外伤昏迷病例进行预后预测的经验体会。作者将脑干人为地分成6个不同平面,包括:Ⅰ、皮质—皮质下,Ⅱ、间脑,Ⅲ、间脑—中脑交接处,Ⅳ、中脑,Ⅴ、桥脑,Ⅵ、延脑。选用的反射包括8种生理性反射:1.睫脊反射 2.额眼轮匝肌反射 3.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 4.瞳孔对光反射 5.角膜反射 6.嚼肌反射 7.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 8.眼心反射;2种病理性反射 9.掌颏反射 10.角膜下颌反射。本组50例检测结果提示脑干反射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及时正确作出脑干损害平面的定位诊断并随时了解其发展趋向。每一脑干功能平面有其特征性脑干反射作为代表。故从脑干反射的动态隐现中可以预卜脑干损害平面的扩展或缩小,从而达到预测预后的效用。本组经验提示Ⅲ平面是脑干损害的临界点,损害逾此平面以下预后极为恶劣。本组50例中损害达Ⅳ~Ⅵ平面者全部死亡。作者设计一种新的昏迷记录单,结合10种脑干反射和 GCS 评分的动态观测,有助于此法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脑干脑炎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15例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死亡者脑局部解剖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7例出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前驱症状。首发症状头晕6例;复视、头痛、呕吐各2例;意识不清、眼睑下垂、面部麻木各1例。全部患者均有颅神经损害,9例锥体束和5例感觉长束征,8例小脑征,4例Horner征,2例昏迷。MRI显示10例在脑干内相应部位有异常病灶。尸检病例显示病灶位于脑桥至延髓锥体交叉处,中心部呈灶性坏死和片状出血,大片髓鞘脱失、轴索肿大伴弥漫性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应用抗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弓形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阴性。存活的14例预后良好,平均随访39.9个月无复发。结论 脑干脑炎呈单相良性病程,非多发性硬化的首次发作。病原学常难以明确。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重型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15例闭合性脑损伤尸检中,病理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5例。根据病理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分析了530例急性脑外伤病人脑CT表现,发现DAI61例。其CT表现为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有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脑室内出血及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本文把DAI分为高颅压型和非高颅压型,后者又分的脑干损伤型和局灶性损伤型。这种分型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DAI预后较差,是目前脑外伤病人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使凝血机制活化,引起广泛出血,大量微血栓形成、休克乃至死亡。急性DIC常由严重感染、外伤及产科并发症引起。癫痫持续状态为DIC的一个病因报道较少。作者报道1例经尸检证实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以神经轴索和微血管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是原发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严重者,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的最常见原因[1]。本研究主要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辅助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ICP)术取得的满意效果,现分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方法总结我院1998-10~2006-10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46例病人,分析伤情、受伤部位与并发的精神障碍间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人共出现4型精神障碍:躁狂型、抑郁型、精神分裂样型、痴呆型。损伤部位分别为:额叶损伤、颞叶损伤、胼胝体损伤、脑干损伤。损伤类型为:脑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或并发脑疝。结论额叶脑挫伤或颞叶脑挫伤并发躁狂型精神障碍最多见,脑干损伤及DAI常出现痴呆型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CT,血液流变学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54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CT、血液流变学的改变。CT扫描显示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丘脑、内囊、豆状核、尾状核、脑干等部位,部分病例合并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改变。血液流变学检查均为高凝状态。讨论了VPS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7.
颅脑MRI检查在非乙醇中毒性韦尼克脑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价颅脑MRI检查在非乙醇中毒性韦尼克脑病(W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例非乙醇中毒性WE患者的临床特征、颅脑MRI影像及治疗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颅脑MRI显示.丘脑内侧及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脑组织对称性T2W及Flair成像异常高信号,1例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者伴有部分皮质T2W及Flair成像异常高信号。随访显示4例康复患者,随临床表现好转其颅脑MRI异常信号逐渐消失,1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随访2年,异常信号无变化:结论顷脑MRI对非乙醇中毒性WE具有诊断价值,其显示的损害范围可反映WE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组织中c-fos与HSP70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c-foa mRNA和HSP70 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c-fos mRNA和HSP70mRNA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0后钟时,皮层中即出现c-fos mRNA表达,2小时表达强度增加,6小时达高峰,24小时开始下降。海马、丘脑及脑干部位的c-fos mRNA表达方式与皮层相拟。打击后6小时,皮层与海马中开始出现HSP70mRNA的表达,24小时时表达强度增加,丘脑及脑干等部位未见HSP70 mRNA的表达。结论:(1)DAI后可出现脑组织中c-fos mRNA和HSP70mRNA的表达;(2)DAI后c-fos mRNA的表达早于HSP70mRNA;(3)c-fos mRNA于脑组织中的表达较为弥散,而HSP70mRNA的表达则局限于皮层和海马区;(4)c-fos mRNA和HSP70 mRNA在DAI后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报告4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占同期重型脑外伤的11.9%;病例选择是根据外伤机理,有原发昏迷,无定侧体征;详细分析了 CT 扫描的特征。讨论了 DAI 的分类及诊断条件,本组死亡率为64%,是重型脑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 DAI 伴有脑挫伤、脑实质血肿并有中线移位者,手术去除血肿及去骨减压,可挽救部分病人生命,其治疗后果取决于 DAI 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性昏迷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重颅脑损伤对脑干网状结构及其广泛投射的损害,导致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影响皮质功能传递与整合,致使病人陷入意识障碍状态。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多数研究者将意识障碍超过1个月.虽经积极治疗症状不能改善的状态,称为长期昏迷;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1年,称为持续植物生存状态。根据美国国家卫生院(NIH)统计资料,美国每年新发植物状态病例约为4200例.新发生的微意识状态病例高达20000例。尽管我国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