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体适能训练对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GDD)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为GDD儿童提供更有效更适宜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GDD儿童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纳入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的体适能训练,每周3次,每次30min。所有受试者在训练前、训练后进行体适能测试以及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GDD儿童体适能测试、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GDD儿童的体适能测试得分(除BMI)及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体适能测试得分(除身高、体重、BMI)优于对照组(P<0.05),儿童适应商以及各分因子(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363、4.020、3.331、3.338,P<0.01)。结论 体适能训练对GDD儿童的适应行为、独立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自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项护理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SCI)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S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根据个体病情,成立专项护理管理小组,实施专项护理管理方案,对比两组SCI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SCI患者实施专项护理管理方案,可减轻SCI并发症,促进其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感觉统合训练对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的9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46)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50)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运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以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两组儿童发育行为。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个人社交、大运动、语言、精细操作、适应性方面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感觉统合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并且能提高其个人社交、大运动、语言、精细操作、适应性方面的能力,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效果,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作业疗法后睡眠情况和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行作业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睡眠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情况评分为(15.33±3.42)分,对照组患者睡眠情况评分为(25.71±5.66)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睡眠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稳定患者精神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卒中后患者大脑功能重组及下肢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行康复治疗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干预前后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评估大脑各向异性(FA)值,采用傅格梅尔运动功能下肢评定量表(FMA-LE)评分、6 min步行距离(6 MWD)和10 m步行时间评估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述参数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健侧FA值显著高于干预前(t=5.330,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健侧F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864,P<0.05)。干预后两组FMA-LE评分均较干预前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6,t=8.353;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 MWD较干预前显著增加,10 m步行时间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04,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维生素D辅助蓝光治疗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8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43)和对照组(n=143)。对照组采取蓝光治疗,观察组采取蓝光联合低剂量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光疗持续时间、血清胆红素和25-(OH)D水平,以及再次治疗、维生素D缺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1~3d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49、7.736和5.304,P<0.05)。观察组光疗持续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t=4.868,P<0.05),再次治疗率较对照组低(χ2=19.928,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25-(OH)D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出院前观察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8.679,P<0.05),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7.727,P<0.05)。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桐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8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康复干预联合应用水针治疗,并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GMFM)、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定患儿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头颅血流多普勒超声法测定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 ①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5.12%(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χ2=5.15,P<0.05;②干预前,两组患儿CDCC(t=0.05~0.95,P>0.05)、GMFM(t=0.01~1.22,P>0.05)、PEDI(t=0.01~0.02,P>0.0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9周后,干预组CDCC(t=6.86~11.14,P<0.05)、PEDI显著高于对照组(t=3.36~7.27,P<0.05),GMF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1~6.49,P<0.05);③干预前,两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11,P>0.05),干预9周后观察组Vs、Vd、Vm高于对照组(t=13.41~37.78,P<0.05),RI低于对照组(t=14.31,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干预中,采用水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儿脑部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接受平衡发育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所有患儿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发育训练可以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柔性管理模式对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家属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3月—10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住院的抑郁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采用柔性管理模式,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采用自制的治疗依从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家属焦虑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得分小于对照组(8.53±0.93 VS 12.52±0.87 t=22.375,P<0.05);且患儿家属的焦虑自评得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2.5±8.1VS 42.8±6.2 t=7.235,P<0.05);护理满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94.5%VS 74.1%2=7.235,P<0.05)。结论 柔性管理模式可提高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降低家属焦虑水平,同时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5,(8):48-49
目的评价作业疗法和高压氧联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包括应用Bobath疗法为主,结合PNF、Rood等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法,传统医学康复手段(针灸、推拿),物理因子(低、中频电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和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作业疗法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和高压氧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自体脐带血(UCB)输注治疗脑损伤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为临床上脑损伤患儿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最大限度改善患儿的自理能力。方法 将2018年7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自体UCB输注治疗并坚持康复治疗的11例脑损伤患儿作为观察组,功能状态无明显差异的11名脑损伤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自UCB输注开始行康复治疗半年,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半年。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对其功能水平进行评估。另外,分析自体UCB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将评估结果及生化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相应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及智力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214、3.310、3.641,P<0.05或<0.01)。自体UCB治疗组治疗后2周,患儿体内促炎细胞因子(IL-2、IL-6)及NSE有所下降(t=3.304、3.206、3.709,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有所升高(t=3.937、4.3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及远期随访过程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 自体UCB输注这一治疗方法安全可行,且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损伤患儿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感官刺激治疗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促进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2—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0~2岁儿童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一对一多感官刺激治疗,30 min/d,5次/周,共8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对所有观察对象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观察粗大运动发育商(GMQ) 、精细运动发育商(FMQ) 、总体运动发育商(TMQ) 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提高 (P<0.001)。治疗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4周后评分 (t=-9.354、-7.997、-14.518、-10.162、-6.102、-14.313,P<0.001)。实验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2.306、-2.276、-3.396、-3.392、-3.664,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婴幼儿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多感官刺激治疗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促进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2—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0~2岁儿童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一对一多感官刺激治疗,30 min/d,5次/周,共8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对所有观察对象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观察粗大运动发育商(GMQ) 、精细运动发育商(FMQ) 、总体运动发育商(TMQ) 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提高 (P<0.001)。治疗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4周后评分 (t=-9.354、-7.997、-14.518、-10.162、-6.102、-14.313,P<0.001)。实验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2.306、-2.276、-3.396、-3.392、-3.664,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婴幼儿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综合干预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症状及执行功能缺陷的改善情况,为ADHD诊疗参考。方法 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18年1月-2019年2月儿少科门诊就诊的61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与药物治疗组,评估其症状及执行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1)综合干预组治疗后SNAP-Ⅳ评分中注意缺陷、多动、对立性因子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39、5.637、7.211,P<0.001);Stroop测试乙表正确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6,P<0.001);WCST持续错误数低于治疗前,分类完成数、概念化水平、持续应答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61、-2.465、-5.585、-3.524,P<0.05)。2)治疗后综合干预组SNAP-Ⅳ评分中注意缺陷、多动、对立性因子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70、6.818、10.786,P<0.05或<0.001);Stroop色-词测试甲表正确率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25,P=0.001);WCST持续错误数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概念化水平、持续应答数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7、5.775、4.436,P<0.05)。结论 综合干预治疗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执行功能缺陷,是治疗ADHD的优化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为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在偏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偏瘫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重复经颅磁干预。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患侧下肢肌张力评估,足底压力、足底面积以及GMFM-88评估。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内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降低(t=4.521、3.789),足底压力(t=8.412、7.354)、足底面积明显增大(t=4.585、10.251),GMFM-88项D区(t=11.247、9.254)和E区得分均有提高(t=8.738、6.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张力明显降低,足底压力、足底面积、GMFM-88项D区和E区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3、5.134、4.233、8.646、7.463,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偏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指数变化,分析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vs.82.5%,χ2=0.74,P>0.0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9%vs.37.3%,χ2=5.24,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粗细运动商(t/t′=4.71、2.54、2.67)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t/t′=4.35、2.74、3.31、2.52、2.15、2.5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商(观察组t=16.67、23.13、6.59,对照组t=7.42、14.81、2.71)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观察组t/t′=12.10、13.51、16.16、12.62、9.64、14.28,对照组t/t′=8.46、12.11、9.26、19.95、12.97、15.79)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一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心理行为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治疗的特发性矮小症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0.15 U/(kg·d),睡前皮下注射,两组均给予加强营养素补充,指导适当运动、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心理行为问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男童分裂样、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得分及女童体诉、分裂强迫因子得分较治疗前下降(t=4.465、5.053、7.064、5.804、6.815、5.112,P<0.05),治疗组男童分裂样、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得分及女童体诉及分裂强迫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t=-3.576、-2.551、-6.100、-2.859、-7.357、5.036,P<0.05)。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能有效改善ISS儿童部分心理行为问题,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能让ISS儿童身心发展更趋稳定和健康,从而降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林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12):1384-1387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连续康复治疗3个月。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评价两组患儿平衡及粗大运动功能,记录步长、步宽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能力,并比较不同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对步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 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3.543,P<0.01);两组治疗前步行能力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步宽显著降低,步长、MWS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步长、MWS显著高于对照组,步宽显著低于对照组(t=4.767、3.985、4.221,P<0.001);治疗后不同年龄及GMFCS分级患儿步宽、步长、MW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t=3.986、2.8782.986,P<0.001;GMFCS分级:t=4.043、4.173、3.875,P<0.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能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能力,降低步行宽度,提升步速及步长,也能显著提升其康复效果,同时患儿年龄及GMFCS分级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