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深圳市新生儿早产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深圳市某妇幼保健院选取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妊娠满28周不足37周的200例新生儿母亲为病例组,妊娠满37周~42周的200例新生儿母亲为对照组。收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SO2、NO2、PM10、PM2.5、CO和O3逐日浓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5年深圳市空气质量良好。病例组和对照组孕早期SO2暴露浓度分别为(10.00±5.10)μg/m3、(8.66±5.03)μg/m3,NO2暴露浓度分别为(38.23±15.98)μg/m3、(35.33±15.01)μg/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孕晚期PM10暴露浓度分别为(54.26±28.00)μg/m3、(51.39±27.92)μg/m3,PM2.5暴露浓度分别为(32.96±19.20)μg/m3、(30.11±18.36)μg/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产妇年龄分别为(29.2±5.4)岁、(27.6±6.0)岁,家族早产史所占比例分别为38.5%、2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62.5%、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早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年龄(OR=1.009, 95%CI:1.002~1.018)、有家族早产史(OR=1.308,95%CI:1.019~1.714)、孕晚期PM2.5(OR=1.387,95%CI:1.112~1.579)、孕晚期PM10(OR=1.267,95%CI:1.108~1.531)、孕早期SO2(OR=1.118,95%CI:1.009~1.329)、孕早期NO2(OR=1.106,95%CI:1.009~1.273)对早产有影响。 结论 深圳市空气SO2、NO2、PM10、PM2.5污染、产妇年龄和家族早产史与早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母亲孕期臭氧(Ozone, O3)暴露与2岁幼儿神经心理发育之间的关联。方法 基于2017年3月起于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建立的出生队列,根据母亲家庭住址,采用基于遥感卫星数据的反演模型计算孕期(孕早、中、晚期)日最大8 h O3浓度。在幼儿2岁时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 Third Edition, ASQ-3)评估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O3暴露和2岁幼儿ASQ-3各神经发育能区之间的关联。结果 孕期日最大8 h O3浓度中位值为89.88μg/m3,其中孕晚期日最大8 h O3浓度最大值为129.32μg/m3,且超标率达到52.63%。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孕期日最大8 h O3浓度每增加10μg/m3分别与2岁幼儿的沟通(β=-8.79,95%CI:-16....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孕妇PM2.5暴露与其孕晚期尿和血中白细胞水平的暴露反应关系,明确其易感暴露窗口。方法 根据前期在广州建立的一项出生队列研究(PEOH研究),采用时空土地利用回归模型估算孕妇从怀孕前13周至其孕晚期采样周的每周PM2.5暴露水平。分别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嵌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估计孕妇每周PM2.5暴露与其尿白细胞阳性风险和血白细胞计数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了3 753名孕妇。孕妇在第20~27孕周PM2.5暴露与尿白细胞阳性呈正相关,且在第24孕周效应最强,PM2.5每增加10 μg/m3,HR为1.030(95% CI:1.007~1.054)。孕妇在孕前第5周至第6孕周的PM2.5暴露与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且在末次月经当周效应最强,PM2.5每增加10 μg/m3,血白细胞计数增加0.22%(95% CI:0.10%~0.35%)。结论 孕妇孕期暴露于PM2.5与孕晚期尿白细胞阳性风险升高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有关,易感暴露窗口分别为第20~27孕周和孕前第5周至第6孕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China-PAR)研究队列人群,综合评估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长期暴露及身体活动与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方法选择China-PAR队列中参加2007—2008年(104 697人)或2012—2015年(80 235人)调查的个体,采用不完全重复测量设计,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1×1 km高分辨率的PM2.5浓度数据,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PM2.5长期暴露与腰围及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理想身体活动在其中的修饰效应。此外,还进行了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腰围增加1.10 (95%CI:1.05~1.15) cm,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增加19%(OR=1.19,95%CI:1.17~1.20)。分类变量结果也显示PM2.5暴露浓度与腰围、中心性肥胖风险显著关联。PM2.5暴露与身体活动对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年均超额死亡人数。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武汉市城区每日死亡人数、PM2.5和PM10日均浓度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PM10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表征武汉市PM2.5和PM10对暴露人群短期超额死亡的影响。 结果 5年间,PM2.5和PM10年均浓度从2014年的88.7 μg/m3和115.4 μg/m3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51.6 μg/m3和75.0 μg/m3;每日PM2.5、PM10浓度与非意外死亡人数均显著相关,并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在lag 0 d,PM2.5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升高1.03%(95%CI: 0.82%~1.23%)和0.67%(95%CI:0.51%~0.82%);5年间,PM2.5和PM10污染所致武汉城区当日暴露人群平均每年超额死亡338人和104人。 结论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升高可能导致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显著升高,显著增加居民的短期超额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刘倩  张锋  赵永钢  刘萍 《中国校医》2023,(5):362-364
目的 探讨西安市大气PM2.5短期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影响,为空气污染治理及保护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在西安市雁塔区(轻污染区)和莲湖区(重污染区)2个国家监测点内各选择1所小学(A校与B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三~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于采暖前后开展一次肺功能检测。同时收集检测当天及前29 d的PM2.5日均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M2.5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指数的影响。结果 2所小学采暖期PM2.5的日均浓度分别为132.80μg/m3和110.00μg/m3,均超过二级浓度限值;采暖期PM2.5的日均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P<0.05)。在控制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后,PM2.5暴露对B校学生肺功能指数FVC和FEV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肺功能指数FVC相较于非采暖期平均降低0.080,肺功能指数FEV1平均降低0.056;PM2.5...  相似文献   

7.
孙凤霞  先兆娟  韦丽  张艺  葛明  熊丽林 《现代预防医学》2023,(11):1970-1974+2002
目的 评估南京市大气PM2.5污染控制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健康收益。方法 收集2013―2020年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气象、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大气PM2.5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根据整合风险模型评估归因于南京市大气PM2.5暴露导致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结果 2013―2020年,南京市大气PM2.5年均浓度从77.05μg/m3降低到31.65μg/m3,下降幅度达58.92%;空气质量优良比例由54.25%升高到85.25%;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30%(95%CI:0.04%~0.56%);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44%(95%CI:0.07%~0.81%);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30%(95%CI:0.00%~0.59%);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8.
王凯  张霞  苏瑾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2):1539-1541
目的 比较光散射法与滤膜称重法(简称重量法)测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趋势的一致性,确定地铁站内密闭环境中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 方法 选择3个客流量最大的地铁车站,在站台中心位置和室外同时采用光散射法和重量法对PM2.5和PM10进行平行测定。在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各选择1个工作日,每间隔4 h监测一组样品。重量法样品采用电子天平测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对光散射仪器每4 h的读数进行加权平均计为1个数据。 结果 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光散射法测得浓度分别为(85.7±30.6)μg/m3和(134.5±42.2)μg/m3,重量法分别为(83.4±29.8)μg/m3和(123.6±41.7)μg/m3;前者分别比后者高1.03倍和1.09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光散射-重量法结果呈正相关(P<0.001),对应r值分别为0.81和0.73。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的均值分别为1.02和0.95,95%CI分别为0.69~1.60和0.83~1.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8%和29.1%。站台PM2.5和PM10光散射-重量法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5x+28.5和y=0.74x+42.8结论 地铁密闭环境光散射与重量法测定结果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地铁环境使用光散射法替代重量法测定时,应先确认转换系数K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典型城市住宅居室内PM2.5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做好居室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2018年4月—2019年3月,选取12个典型城市共612户家庭,分别于暖季和冷季检测其室内PM2.5浓度、温度和湿度,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家庭居室基本特征。利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温湿度校正的协方差分析比较居室内PM2.5浓度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居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12城市家庭居室内PM2.5质量浓度几何均数为54.0μg/m3,M(P25,P75)为53.9(30.6,94.5)μg/m3。51.4%的居室PM2.5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中规定的PM2.5的标准限值50μg/m3。冷季居室内PM2.5质量浓度高于暖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兰州市典型功能区住宅室内空气颗粒物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采暖期和非采暖期,选择兰州市商业区和工业区各30户住宅进行PM2.5、PM10、温度和相对湿度检测,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住宅特征。结果 商业区住宅室内空气PM2.5、PM10、温度和相对湿度中位数分别为128.9μg/m3、155.4μg/m3、22℃和43%,工业区分别为141.1μg/m3、160.4μg/m3、21℃和51%,不同功能区住宅室内空气PM2.5、PM10、温度和相对湿度中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采暖期比较,商业区、工业区采暖期的室内PM2.5、PM10均较高(Z值分别为-6.716,-6.550,-6.430,-6.462,均P<0.05),温度、相对湿度均较低(Z值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对学龄儿童疾病、症状和因病缺课产生的影响,为防止大气污染对学生健康的危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4—2017年每年冬季,对杭州某小学792名四年级学生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每日连续开展发病和症状监测。采用基于Pear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单污染物浓度增高引起的健康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居住环境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对学生健康的综合影响。  结果  415名(52.4%)小学生有既往病史,265名(33.5%)有过敏史。调查期间,PM2.5、PM10、SO2和NO2的平均质量体积浓度分别为(81.0±2.8)(122.2±3.9)(17.9±0.6)(68.9±1.4)μg/m3。PM2.5、PM10和NO2滞后3 d时对学生发生疾病和因病缺课的影响最为明显,各污染物每增加10 μg/m3,发生疾病风险RR值分别为1.02(1.01~1.02),1.04(1.03~1.06)和1.03(1.02~1.04)。SO2滞后5 d对学生健康影响最为显著。父亲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与小学生冬季发生疾病(OR=0.83)和症状(OR=0.84)呈负相关;1年内家具更换(OR=1.78)、宠物饲养(OR=1.94)、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OR=1.82)、1年前过敏性鼻炎(OR=2.24)、冠心病/高血压家族史(OR=1.46)、室内活动时间(OR=1.02)、大气PM10浓度(OR=1.09)与小学生冬季产生症状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对小学生发生疾病、症状以及因病缺课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父亲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是学生健康的保护因素,室内环境污染和室外大气污染均可导致学生疾病和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学校对学生健康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护空气污染危害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初一、高一共148 9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收缩压、舒张压7 d内的累积滞后效应,并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56.53±45.85)μg/m3; 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4.22%,血压偏高检出率为8.03%。超重肥胖组PM2.5对收缩压的累积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日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青少年收缩压偏高相关(OR=1.05,95%CI=1.03~1.07);非超重肥胖组PM2.5对收缩压的累积滞后效应lag05时最大,即PM2.5日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青少年收缩压偏高相关(OR=1.04,95%CI=1.02~1.06)。PM2.5短期暴露不对青少年舒张压偏高造成影响。超重肥胖的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血压偏高易感性在累积滞后3日内(lag01~lag03)更高。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具有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血压偏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校室内PM2.5污染状况和学生暴露水平,为学生健康防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在线环境监测仪对佳木斯8所中小学16间自然通风教室的PM2.5进行为期2个学期的连续监测,同时抓取室外PM2.5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学生在校期间暴露量进行评价。  结果  春、秋两学期教室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93±24.7)和(31.85±30.37) μg/m3,教室内外PM2.5 I/O值分别为0.92和0.95,存在强相关性。两学期所有教室的全天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8.93±26.85)μg/m3,略高于白天学生在校期间的(27.53±26.53)μg/m3,且工作日质量浓度高于周末。随着楼层升高,室内PM2.5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学生在校期间的累积暴露量,春季学期为28.48 μg /m3,秋季学期为31.87 μg /m3。  结论  教室内PM2.5随时间、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变化会有所不同,且室内PM2.5的污染程度极大依赖于室外污染源;春、秋两学期学生在校期间PM2.5暴露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和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学生1 036 27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肺活量7 d内的单独滞后效应与平均滞后效应,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的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66.36 μg/m3;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3.38%,平均肺活量为(2 286.72±956.77)mL。PM2.5对肺活量的单独滞后效应lag6时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2.81(95%CI=2.60~3.03) mL显著相关。PM2.5对肺活量的平均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滑动平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5.82(95%CI=5.37~6.27) mL显著相关。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肺活量下降易感性更高(P<0.01)。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呈负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肺活量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中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方法  于2017年4月9日―2019年3月31日在京津冀及周边共6个省、市开展横断面调查,选择40~<90岁社区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 415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居民个人基本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等信息,通过体格检查以获得腰围、血压、FPG、TG和HDL-C水平,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共识声明定义代谢风险因素聚集。以PM2.5日均浓度≥75 μg/m3、≥各县、区参与调查当天PM2.5日均浓度的P90及不同持续时间(≥2 d和≥3 d)定义PM2.5高暴露情景和持续状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聚集的影响。  结果  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与人群代谢风险聚集风险存在关联,尤其是PM2.5浓度≥P90且持续2 d、3 d以上时可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人群代谢风险因素聚集影响的OR(95% CI)值分别为1.58(1.00~2.50)和2.57(1.27~5.22)。其中FPG上升、TG水平上升是较为敏感的代谢风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持续高暴露对男性和<65岁人群代谢风险的影响更强。  结论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持续高浓度暴露可增加中老年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大气臭氧(ozone, O3)长期暴露与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抑郁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中选择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按照严格的调查社区选择原则和调查对象纳入标准进行随机抽样,选择8 584名40~<90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疾病和症状信息,使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 PHQ-9)评估调查对象的抑郁患病情况。通过距离社区最近的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数据估算调查前1年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和调查前2年大气污染物滑动平均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O3暴露与罹患抑郁的关联。  结果  纳入研究的8 584名调查对象中,抑郁患病率为6.79%(583/8 584)。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未发现O3长期暴露与抑郁患病风险有关,总体上看,调查前2年的O3滑动平均年均浓度对应的效应值最大(OR=1.04, 95% CI: 0.96~1.13, P=0.326),但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显示,与女性和不吸烟的调查对象相比,男性和现在吸烟的调查对象抑郁患病与O3暴露的关联更强,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smaller than 2.5 μm in aerodynamic diameter, PM2.5)浓度和气温对抑郁患病与O3暴露的关联存在修饰作用,低PM2.5浓度、较高气温地区抑郁患病与O3暴露关联更强。  结论  本研究发现男性人群、吸烟人群以及生活在PM2.5浓度较低和年均气温较高地区的人群中,O3暴露与抑郁患病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苏州市PM2.5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苏州市居民人群死亡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数据、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分析PM2.5与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计算PM2.5质量浓度每上升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  2016-2017年苏州市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数为30 200人,平均为41例/d。PM2.5的日均中位浓度为37.13 μg/m3,IQR为30.75 μg/m3。在最佳滞后条件下,PM2.5浓度每上升一个IQR,苏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单日死亡效应和平均死亡效应RR值分别为1.017(1.001~1.034)和1.055(1.019~1.09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和>65岁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更高。  结论  苏州市PM2.5浓度的升高可能引起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遭受家长躯体情感暴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儿童暴力伤害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3—10月选择唐山市3所特教机构的221名ASD儿童,同时方便选取市区和农村各2所幼儿园的395名非ASD儿童进行线上及现场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暴力行为调查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收集调查对象遭受暴力、孤独症严重程度、养育人抑郁状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法、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最近1年内,81.9%的ASD儿童和72.9%的非ASD儿童遭受过暴力,ASD儿童躯体、情感暴力报告率分别为74.2%和73.8%,非ASD儿童分别为58.7%和65.8%,两组儿童躯体、情感及总暴力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0,95%CI=1.12~2.60)、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OR=2.43,95%CI=1.45~4.08)、养育人抑郁程度重(OR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