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2.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本综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基因损伤三个方面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希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及诊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人类肠道微生物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肠道微生物不仅在人类健康方面,而且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人们不断发现微生物与癌症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肿瘤之间的联系。宏基因组学作为微生物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强调了癌症微生物群中宿主-微生物和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本综述回顾了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希望为癌症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慢性炎症反应、细菌酶和毒性代谢产物作用等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近年来通过无菌动物实验、基因敲除动物实验以及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使人们对肠道菌群和大肠癌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继而从不同角度提出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模式,本文将结合相关作用模式从肠道菌群先后影响结直肠癌不同发病阶段的角度阐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失衡的微生物群衍生的代谢产物也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由特定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触发结直肠癌进程的方式,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对结直肠癌贡献的最新进展,并考虑代谢产物的积累效应以及多种代谢产物相结合的方式来预测和预防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在调控宿主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以及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特别是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多呈现失调的状态,而肠道菌群失调能够通过影响肠道代谢、肠道稳态以及肠道免疫等方面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来进行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巨大的潜能.本文主要论述肠道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目前利用肠道菌群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成功能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与宿主互利共生并影响宿主健康,被称为人类的“第二个基因组”。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多样性和丰度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这些微生物可通过调节宿主炎症与免疫、参与物质代谢、破坏基因稳定性等而影响肿瘤的进程。但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不一致和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饮食疗法、补充益生菌或缺失菌种以及应用抗生素等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肿瘤防治的新方法。本文就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并指出肠道微生物研究在肿瘤学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未来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肿瘤防治新方向,以期为开展进一步肿瘤-微生物研究理清思路,加速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詹宏杰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3):675-679
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的发生。而肠道内的益生菌则通过屏障作用、抑制DNA 损伤等机制保护肠道黏膜,抵御CRC 的发生,并可被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CRC 。胃肠道手术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影响微生态平衡。本文将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寄生在人肠道细菌数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数量10余倍,包括共生和病原微生物,共同组建了微生物生态群落,即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的地方,而微生物为宿主提供人体自身所不具备的酶与生物转化途径,因此能够分解人体不易消化的多糖、寡聚糖、糖蛋白等,生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并为肠道菌群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其次,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宿主发生共代谢作用产生效应,如:脂肪的乳化吸收、胆固醇的代谢途径及肠肝循环等多条代谢途径参与药物及其它外来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另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自身表面抗原,借助宿主免疫系统形成屏障效应对抗病原微生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宿主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到目前为止,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肠道微生态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态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价值的发现和启示不断涌现。更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有助于增进对肠道微生态的了解,寄希望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更多可行性的方案。本文综述了肿瘤临床转归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分析2016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6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标化率)等指标,同时计算不同分组的主要癌症类型的数量、构成比和率值。按性别划分的所有恶性肿瘤和各主要癌症类型的发病和死亡标化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变化趋势。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发病和死亡的标化率。结果:2016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74 422例和37 010人,粗发病率为513.94/10万,标化发病率为231.58/10万,女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男性。粗死亡率为255.58/10万,标化死亡率为90.01/10万,男性的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和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60~64岁组和80~84岁组达到高峰,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80~84岁组和85岁及以上组达到高峰。按发病例数排序,前10位常见癌症类型的部位依次为肺、结直肠、甲状腺、胃、乳腺、肝脏、前列腺、胰腺、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膀胱。按死亡人数排序,前10位依次为肺、结直肠、胃、肝、胰腺、乳腺、胆囊、食管、前列腺和淋巴系统。按性别划分的发病和死亡的前10位常见癌症类型与按常见组合年龄段划分的前5位常见癌症类型差异较大。总体上,男性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09年维持稳定状态,在2009—2016年以年均1.16%的增速上升,女性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09年维持稳定状态,在2009—2016年以年均4.48%的增速上升。2002—2016年,男性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1.35%的减速下降,女性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1.31%的减速下降。不同性别和癌症类型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尽管男性和女性的标化发病率略有上升,但是对应的标化死亡率正在下降。按性别或年龄分层的总体和常见癌症类型的现况和趋势反映了上海户籍人口在癌症危险因素、筛查技术应用和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和死亡资料可用于减少癌症负担。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a case of a purely extracranial, infrasellar craniopharyngioma that initially presented as a mass in nose and nasopharynx. Craniopharyngiomas are usually located within the sella. Purely infrasellar craniopharyngiomas have only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 55-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8-month history of progressive headache and epistaxis. Rhinoscopy revealed polypoidal mass in both the nasal cavities and nasopharynx. Pre-operative biopsy suggested Craniopharyngioma. A battery of tests necessary for the diagnosis of Craniopharyngioma was done which excluded other possibilities. Surgical resection was done and histopathology thereafter was confirmatory of Craniopharyngioma. Adjuvant radiotherapy was given to the patient. The patient is doing well. The Rathke’s pouch arises from the roof of the primitive mouth and grows toward the brain at the fourth week of gestation. Normally, it loses its attachment with the stomadeum completely by the eighth week of gestation. The craniopharyngeal canal (CPC) extends from the floor of the sella to the vomer and may rarely give rise to ectopic craniopharyngiomas. This case shows that such ectopic tumors may arise anywhere along the CPC. We are documenting this case as an atypical rare case of craniopharyngioma probably originating from tooth primordia.  相似文献   

13.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2019,29(11):841-844
2017年1月与9月,《WHO头颈肿瘤分类》(第4版)与《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修订第4版)两本蓝皮书相继面世,笔者也有幸受邀参与了《WHO头颈肿瘤分类》(第4版)一书中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有关章节的编写工作,分别对这两个新分类中关于头颈区黏膜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内容更新、头颈区黏膜淋巴瘤的诊断方法以及该区域常见淋巴瘤类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水蛭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HepG2细胞抑制作用及其抗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含不同浓度(1 U/mL、2 U/mL、4 U/mL和8 U/mL)水蛭素的培养液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水蛭素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水蛭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水蛭素对肝癌HepG2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EGF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随水蛭素浓度(1 U/mL、2 U/mL、4 U/mL和8 U/mL)增加及作用时间(24 h、48 h、72 h)延长而增加,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P<0.05)。不同浓度(2 U/mL、4 U/mL和8 U/mL)水蛭素作用48 h后,肝癌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37±1.16)%、(40.27±0.97)%、(76.17±1.5)%,细胞侵袭个数分别为(204±9)个、(163±6)个、(94±4)个,细胞迁移个数分别为(86±5)个、(54±7)个、(20±5)个,细胞凋亡率、侵袭及迁移个数随水蛭素浓度增加而增加,呈浓度依赖性(P<0.05)。VEGF mRNA、蛋白的表达量随水蛭素浓度增加而明显下调(P<0.05)。结论 水蛭素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5.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肿瘤患者的贫血类型呈多样性,因影响红细胞生成或消耗的因素众多,如:慢性失血、溶血、铁代谢紊乱、肾功能不全、造血功能障碍(骨髓抑制)、炎性反应因子数量的增加、肿瘤患者恶性消耗、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对不足等均可导致贫血。目前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炎性反应因子在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hePcidin、IL-6、TNF-α及EPO等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角色。改善肿瘤患者的贫血状态,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增强患者社会能力,成为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50例,其中24例采用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治疗(研究组),26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3.84%(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和96.15%(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6月和9.13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4月和 11.8月(P<0.05)。研究组常见不良事件为:手足综合征(12.5%)、高血压(12.5%)、鼻出血(8.33%)和蛋白尿(4.16%),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但均为Ⅰ~Ⅱ级,均可控制,未影响治疗的连续性。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发综合营养认知、食欲及机体功能等评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量表,并进行信效度验证。 方法 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及项目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量表维度、形成条目池,经过德尔斐专家咨询形成原始量表。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04例肿瘤患者进行调查,检验量表的信效度。 结果 最终形成的肿瘤患者营养认知-食欲-功能(nutrition belief-appetite-function, BAF)评估量表包括营养认知、食欲和功能指标3个维度,共13个条目。项目分析时发现各条目和总分的相关系数均>0.3,各条目的决断值均达到预设标准,故不考虑删除条目。本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50,各维度的分半信度为0.590~0.847;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6,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31~0.866,营养认知和功能维度的系数未达到理想状态;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4,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588~0.721。量表效度分析方面,各维度与总量表间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39~0.890,均有显著性;结构性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6.36%,删除2个条目后得到营养认知和食欲及功能相关的两个维度;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NRS 2002的显著正相关。 结论 编制的肿瘤患者BAF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有效评估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  相似文献   

18.
张力 《肿瘤防治研究》2019,46(8):667-671
世界范围内鼻咽癌发病率不到1/105,但在我国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可高达50/105,我国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以广东最多。一直以来,晚期鼻咽癌仍以化疗为主,但缺乏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及新的治疗手段。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率及减少治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鼻咽癌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A case-control study of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cervical canc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th parity and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re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circulating levels of sex hormones, at least transiently, an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ervical cancer in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infected women. We directly evaluated whether elevations in the physiologic levels of these hormones predispo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neoplasia. We identified 67 premenopausal and 43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 3, or cervical cancer (>/=CIN2) diagnosed during enrollment of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10 077 women. Four controls, two chosen randomly and two chosen from women testing positive for cancer-associated HPV, were matched to each case on menopausal status, age, days since last menses (pre), or years since menopause (post). 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oestradiol, oestrone, oestrone-sulphate, 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phate, and progesterone were measured in enrollment plasma.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x hormones and risk of >/=CIN2. Excluding cases with invasive disease had a minimal impact on results. Though this case-control study was based on a well-defined population, it was limited by reliance on a single measure of hormone levels taken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Nonetheless, our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plasma levels of sex hormones have an important bearing on the risk of cervical neoplasia in HPV-infected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