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TFD治疗的8例颅内大型未破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采用单纯TFD治疗,5例采用TFD+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8例共8个动脉瘤,共置入Tubridge支架8枚,其中7枚支架均成功置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2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共19个动脉瘤)患者资料。栓塞术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口服或肛门给药,术中常规体内肝素化。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栓塞效果。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日,持续6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3个月)。临床治疗效果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级属预后良好。结果 17例患者支架均完全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栓塞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完全填塞。在栓塞治疗中有2例(11.8%)患者发生颅内血管栓塞,经微导管注入替罗非班5~10 m L后血管再通。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因急性心梗死亡。存活患者预后mRS 0分5例,1分3例,2分6例,3分1例。预后良好率88.2%。无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可获得良好的栓塞效果,但围手术期风险及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的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12例,次全栓塞3例,支架释放位置满意。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操作简单,栓塞率高的特点,为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血管内支架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可靠的效果。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起着“栅栏”作用,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弹簧圈在瘤内达到致密填塞,从而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栓的形成,防止动脉瘤再出血。血管内支架的出现,为这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的问世及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echable coil,GDC)在临床的应用,给复杂动脉瘤特别是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2例(95个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价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术后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95个动脉瘤共置入101枚FD,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4/92),其中缺血性1例,出血性2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烦躁等症状1例。7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5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 0分70例,1分5例,2分、3分各1例。55例患者(56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6(3~2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40个(71.4%,40/56),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1%(4/56)。52例患者(53个动脉瘤)6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64.2%,34/53),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5%(4/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弹簧圈填塞是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8.98,95%CI:1.87~43.22,P=0.006)。结论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联合弹簧圈填塞可促进动脉瘤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型介入器械即血流导向装置的问世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极大关注.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更加简化、安全.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不同设计的血流导向装置,即用于载瘤动脉内的血流导向装置和用于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导向装置.本文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5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动脉瘤。治疗时,选择工作角度后,首先将辅助微导管成功超选至载瘤动脉远端血管;然后将弹簧圈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内,在微导管的辅助下通过小心填塞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待动脉瘤栓塞满意后小心撤除微导管。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例Ⅱ级栓塞。出院时,GOS评分4分1例,5分6例。术后6个月,4例复查DSA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瘤腔未见明显显影,动脉瘤未见明显复发;2例电话随访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微导管辅助栓塞作为破裂急性期或者伴有载瘤动脉明显狭窄和迂曲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科学的进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也逐年增加,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在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分歧意见。一、发生率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可通过临床和尸检两方面来估计,其结果与采用的检查方法、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的选择、特别是研究者的目的和细心与否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关系。早期的尸检研究发现率通常较低,如1890年Pitt在9000例尸检和1950年Courvlle在40000例尸检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仅分别为0.2%和0.4%。此后随着研究者对小型动脉瘤的关注、脑血管灌注技术和解剖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 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 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 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 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9年6月使用T型动脉瘤夹夹闭治疗的24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0例,1分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4例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DSA或CTA,仅1例瘤颈残留,其余23例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是可行的,是一种安全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un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在治疗上目前仍有不同意见。2000年6月至2005年5月作者对46例UIAs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例如CT、CTA、MRI、MRA的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改善。但因为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存在着风险,所以对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与否,尚存在较大的争  相似文献   

14.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发现率也相应提高。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0d的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均有不可逆的脑损害,这就给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这种目前无症状但可能发生危险的病变。预防出血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有理由考虑对UIAs在破裂前进行治疗。然而,手术治疗和栓塞治疗并非没有危险。目前UIAs患者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外科处理尚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中并发症发生与防治方法。方法对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快速应对处理。结果 56例患者共59枚支架辅助栓塞,其中2例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及时经微导管支架腔内接触溶栓,恢复血流。2例术中大出血终止介入栓塞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死亡。其余患者均辅助栓塞成功。结论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神经介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可能发生支架腔内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CE)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IWA)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巴中市中心医院108例颅内破裂IW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VIS组(54例,LVIS支架辅助CE治疗)、Enterprise组(54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CE治疗),比较2组栓塞效果、脑血管反应性(CVR)、预后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与IWA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即刻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LVIS组术后6个月栓塞率高于Enterprise组(P<0.05);治疗后2组屏气后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及屏气指数均有提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内LVIS组并发症发生率3.70%,Enterprise组为9.26%,2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VIS组IWA复发率(0)低于Enterprise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IS支架、Enterprise...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大或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术后复发,占位效应不能解决,且治疗费用较为昂贵,也成为治疗的一大挑战。随着对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开展,载瘤动脉的血管重建理念也逐渐被接受,基于这一理念的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也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临床应用。本文主要对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8例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均在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8例患者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迹象,动脉瘤体完全无显影,1例未致密填塞患者有动脉瘤颈轻度复发迹象。结论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长期效果良好,长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广泛应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ntracranial unruptured aneu- rysm)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有诸多文献报道,但尚未达成共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即临床上无破裂出血病史或经病理证实动脉瘤壁未完全破裂的动脉瘤,可分为3类:偶发的无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