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胸椎椎板倾斜角在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解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椎板倾斜角在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解剖学意义。方法:(1)正常干燥胸椎标本(T1 ̄T12)20具,在棘突与椎板交界处用量角器测量椎板后表面与椎体水平面的夹角即椎板倾斜角,分析其分布规律;(2)计数2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骨化节段数,观察其分布情况。比较两者分布情况。(3)将黄韧带与相邻椎板视为“椎板-黄韧带-椎板复合体”,分析黄韧带在不同椎板倾斜角时受力。结果:胸椎椎板倾斜角以T7 ̄T10为波谷段,胸椎黄韧带骨化以T8 ̄T10为波峰段,两者分布具有相关性,椎板倾斜角最小的下胸段与黄韧带骨化好发部位一致。黄韧带受轴向牵拉力为F·sinα,在椎板垂直的理想状态下黄韧带受力为F,α越大,黄韧带受到的张力越小。结论:胸椎椎板倾斜角和黄韧带所受张力可能是胸椎黄韧带骨化多发于下胸段的解剖学和力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I期后入路切除颈胸交界区神经鞘膜瘤的手术适应症。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后入路肿瘤切除术:①有硬膜外占位;②经C6/7、C7/T1、T1/2椎间孔偏一侧向外生长;③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评分、肿瘤最大浸润范围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共收治该类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1.1岁,28~74岁)。14例患者均为神经鞘膜瘤,其中10例得以经后路I期完整切除,剩余4例交头颈外科行前路II期手术。II期手术患者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之外。14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10至48个月,平均23.9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术前ASIA运动评分81.71±6.63,末次随访97.1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以内的颈胸交界神经鞘膜瘤可行I期后入路切除,术后疗效确切,术后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Ⅰ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_(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I期后入路切除颈胸交界区神经鞘膜瘤的手术适应症。方法 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后入路肿瘤切除术:(1)有硬膜外占位;(2)经C_(6/7)、C_7/T_1、T_(1/2)椎间孔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评分、肿瘤最大浸润范围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共收治该类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1.1岁,28~74岁)。14例患者均为神经鞘膜瘤,其中10例得以经后路I期完整切除,剩余4例交头颈外科行前路II期手术。II期手术患者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之外。14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10至48个月,平均23.9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术前ASIA运动评分81.71±6.63,末次随访97.1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以内的颈胸交界神经鞘膜瘤可行I期后入路切除,术后疗效确切,术后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的X线平片显示胸椎退行性改变,仅其中3例的侧位片显示椎间孔处模糊骨化影.CT扫描显示胸椎椎板前缘凸向椎管的高密度影,椎管变窄,外侧型7例,弥漫型8例,结节增厚型8例.MRI显永黄韧带骨化病变呈低信号影,脊髓不同程度受压.23例患者共发现黄韧带骨化节段57个,骨化节段为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7例.病变累及上胸段(T1-4)3例,中胸段(5-8)7例,下胸段(T9-12)1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6例,合并胸椎间盘突出2例.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有典型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但在X线平片上容易漏诊;CT结合MRI检查是确诊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蕈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牵张应力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作用。方法牵张应力作用于胸椎黄韧带细胞后,通过PNPP法、Real-timePCR等实验方法,观察牵张应力对黄韧带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牵张应力可以促进黄韧带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骨钙素的表达增高。结论牵张应力可促进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黄韧带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6月~2011年02月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6.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1.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1±1.5分,平均改善率﹙52.8±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颈椎曲度为18.2±5.1°,与术前17.4±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椎管矢状径平均为9.2±1.3mm,术后平均为17.4±1.8mm﹙<0.05﹚,末次随访仍能维持;16例患者术后脊髓压迫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2例。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辅助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及脊柱置钉等骨科手术,但关于3D打印技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领域的潜力尚有待探讨。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手术减压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术前CT数据搜集和3D模型打印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5例,其中孤立型2例,节段型6例,连续型4例,混合型3例。通过对比分析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资料,来评价3D打印模型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手术减压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1)15例患者均顺利接受颈椎减压治疗,均接受4-16个月随访。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颈椎后路手术中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负压引流后治愈;(2)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分别为(9.0±1.6)分、(11.7±1.8)分和(15.5±1.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肩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分别为(6.7±2.5)分,(2.13±1.4)分和(1.4±0.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随访期间影像学结果显示,前路植骨均融合,后路手术门轴处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4)结果提示,3D打印模型有助于对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的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术前评估和模拟手术操作,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病理性的异位骨化,起病隐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与遗传、代谢异常、生活环境及退变等因素相关。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的最常见、最重要原因,由于胸脊髓血供较脆弱,当椎管狭窄时可明显影响脊髓血液循环,造成脊髓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就是以假阳性概率为横轴,真阳性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受试者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背景:MRI对于胸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能够通过脊髓受压的形态及信号强度变化来评估脊髓受损情况,并且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预后有提示作用。 目的:分析MRI T2WI量化指标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并建立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为其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87例行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且完成术后随访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改善率≥50%)和预后不良组(改善率<50%)。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JOA评分、骨化物Sato分型、脊髓矢状径残余率、脊髓横截面积、脊髓高信号分布、脊髓信号强度比值、高信号范围、胸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矫正度数、减压节段数以及脑脊液漏变化。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后分析,纪录曲线下面积及预测界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与结论:①预后优良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病程、JOA评分、脊髓矢状径残余率、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高信号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各指标预测手术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0.733,0.647,0.715,0.753和0.765,预测界值分别为13个月、4 分、29.8%、0.25 cm2、1.593和13.64 mm。病程与脊髓矢状径残余率预测价值较低(ROC曲线下面积 < 0.7);JOA评分、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与高信号范围具有中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 0.7-0.9)。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OA评分、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显著高于JOA评分、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 < 0.05)。④结果证实,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而言,在MRI量化指标中,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具有最高的手术预测价值,JOA评分与MRI T2WI量化指标相结合,可更好地预测术后风险。 ORCID: 0000-0003-3354-1228(申沧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exact pathogenesis of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yet. And osteopontin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volved in the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osteopontin and its receptors, CD44 and integrin-β3, in ligamentum flavum cells between normal controls and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METHODS: Ligamentum flavum tissues were obtained from normal adult controls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n=8 per group) who underwent thoracic/lumba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surgery. Ligmentum flavum cells were separated, cultured and identified in vitro, and osteopontin, CD44, integrin-β3 were stained using immunocytochemistry method and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the mRNA expressions of osteopontin, CD44, integrin-β3 were measured by RT-PCR.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mmunocytochemist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onger positive staining for osteopontin, CD44, integrin-β3 was observed in the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mRNA expressions of osteopontin, CD44 and integrin-β3 were also higher in the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steopontin and its receptors, CD44 and integrin-β3, in ligamentum flavum cel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方法统计2007年~2009年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64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单开门减压成形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治疗,统计术前术后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疗效。结果后路手术44例,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1.3分,术后1年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1.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16.7%~87.5%,平均﹙55.7±18.7﹚%;前路手术14例,术前JOA评分8~11分,平均8.9±0.9分,术后1年JOA评分12~15分,平均14.1±0.8分,神经功能改善率44.4%~77.8%,平均﹙63.4±10.0﹚%;前后联合手术6例,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0±1.1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4分,平均13.5±0.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55.6%~70.0%,平均﹙60.8±6.1﹚%。前路手术组术前症状较后路手术组重,手术难度更大,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结论根据颈椎OPLL的类型、部位、椎管压缩率、年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黄韧带骨化症:是由于脊柱黄韧带发生骨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韧带骨化疾病,常导致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受压,并产生不可逆损害,出现肢体感觉障碍,严重的将导致瘫痪。目前对黄韧带骨化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自噬:因外界或自身环境的改变,细胞器和胞内蛋白通过溶酶体进行分解消化并重新利用,从而达到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一种表现形式。 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它可以被物理应激、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复合物等一系列细胞外信号或刺激激活,从而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裂以及分化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信号分子包括ERK1/2、JNK以及P38等。 背景:黄韧带骨化发生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无有效的药物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骨桥蛋白与自噬在成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在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对骨桥蛋白和自噬在黄韧带骨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尝试找出药物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方法:①黄韧带骨化病、胸椎骨折或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获取黄韧带,将标本分为骨化组和非骨化组,每组各取8例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桥蛋白、骨钙素及自噬指标Beclin-1、LC3、P62的表达;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黄韧带细胞的分离培养,并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骨桥蛋白干预不同时间来构建体外黄韧带细胞骨化模型;③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骨化指标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变化;④用100 μg/L骨桥蛋白干预非骨化黄韧带细胞,并在0,15,30,60,120 min终止骨化诱导过程,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ERK1/2、JNK、P38的磷酸化情况;⑤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ERK1/2特异的磷酸化阻滞剂U0126阻断ERK1/2通路磷酸化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碱性磷酸酶以及骨钙素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骨化黄韧带和非骨化黄韧带组织骨钙素、骨桥蛋白的免疫组化均呈阳性表达;骨化黄韧带组织中Beclin-1呈阳性表达,而LC3及P62未见明显阳性结果;非黄韧带骨化组织中Beclin-1、LC3、P62均呈阳性表达;②与非骨化组比较,骨化组黄韧带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增加;骨桥蛋白可诱导黄韧带骨化,骨桥蛋白的作用具有浓度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③自噬强弱与骨化程度呈负相关,即自噬越明显,骨化作用越弱;④骨桥蛋白能使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并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抑制MAPK磷酸化过程后,骨桥蛋白仍然能够诱导黄韧带细胞的骨化;⑤结果表明,黄韧带骨化发生过程中,信号通路上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分子的上下游关系为: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 ORCID: 0000-0003-0008-9802(许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黄韧带:由左右两部分组成,韧带上下分别附着于上位椎板的前下方,下位椎板的上缘,连接椎弓板,参与围成椎管,控制脊柱过度前屈,维持脊柱稳定。黄韧带肥厚可造成椎管管腔减小及椎间孔狭窄,硬膜囊和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产生临床症状。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的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定位、定性、定量检测,经过组织化学呈色反应在组织原位显示抗原(或抗体),如各种蛋白质、多肽、磷脂和多糖等成分的一门技术。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是造成老年人步态紊乱和腰腿痛的关键原因之一,黄韧带肥厚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病理机制,目前关于黄韧带的影像学及病理研究较多,关于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少。                                                   目的:检测肥厚黄韧带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及凋亡因子caspase-3、fas、p53的表达,为深入了解黄韧带退变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组50个经MRI及术后测量证实肥厚黄韧带标本(L2-S1)来自50例腰椎管狭窄症行后路减压手术自愿捐赠的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32-74岁,平均54.46岁;对照组30个经MRI及术后测量证实非肥厚黄韧带标本(L2-S1)来自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及腰椎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7岁,平均47.27岁。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黄韧带中的凋亡细胞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3、fas、p53的表达。研究通过了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为LFYLLSJ2016007。                                           结果与结论:①TUNEL染色示实验组的平均凋亡细胞率高于对照组[(37.80±3.04)%,(13.18±1.34)%,t=41.83,P < 0.001];②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caspase-3、fas、p53阳性表达率均为100%,对照组caspase-3、fas、p53阳性表达率为13.3%,16.7%,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果表明,腰椎肥厚黄韧带组织中细胞凋亡增加,肥厚黄韧带中细胞凋亡与caspase-3、fas、p53的表达上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ORCID: 0000-0002-0539-5510(张方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腰椎退变黄韧带的数字化重建,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规划,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依据。 方法 收集腰腿痛患者薄层螺旋CT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观察退变黄韧带形态及分布,选取轴位像中黄韧带厚度大于4 mm和/或有钙化患者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32~80岁。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6.0软件重建图像,观察其形态、分布。 结果 315个腰椎节段中205个节段出现黄韧带肥厚和/或骨化。黄韧带单纯肥厚占总出现节段79.51%,单纯骨化占6.34%,肥厚伴骨化占14.15%。205个节段全部成功建模,肥厚黄韧带建模形态有合页状、不规则片状和柱状;骨化黄韧带建模形态有短柱状、短锥状、不规则片状;肥厚伴骨化黄韧带重建后形态各异。 结论 数字化技术重建黄韧带能清楚显示其分布、形态、邻近结构,还可将所建退变黄韧带模型与腰椎骨性模型随意组合、切割,便于立体直观地显示病变细节。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椎板间隙途径内窥镜下间盘切除需游离黄韧带,后者如果辅助连续扩张器及工作通道进行操作,无论切口多小(甚至3-5 mm),均可完整保留黄韧带。 目的:介绍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椎间盘的应用。 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椎间盘切除治疗16 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8±15)岁,主诉单下肢根性疼痛,病变位于L3-4间隙1例,L4-5间隙13例,L5-S1间隙16例,其中间盘向上脱出游离者4例,向下脱出游离者7例,所有患者术中电生理监测,在工作通道中分开黄韧带,间盘切除撤出工作通道后,黄韧带可自行复位。 结果与结论:操作时间20-40 min,治疗后随访时间(149±108) d。治疗中电生理监测无异常,椎间盘切除症状均得以改善。经核磁随访显示:脱出间盘组织已完全摘除,黄韧带保留完整,所有患者无相关并发症。结果可见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脱出的间盘组织,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