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三种化学窒息性气体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的案例分析,探寻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方法 检索2004年以来关于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三种化学窒息性气体急性中毒的相关文献,对中毒事故发生和伤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化学窒息性气体急性中毒事故病死率为29.7%,其中因盲目施救导致中毒的病死率为31.6%;工人违规作业的占47.9%;属于有限空间作业的占74.0%。事故现场均未设置气体检测报警仪和通讯救援设备,其余防护措施的设置率均低于9.6%。事发单位均未落实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其余制度和培训的落实率均在16.4%以下。 结论 化学窒息性气体中毒事故的发生和伤亡主要是由于存在有限空间、违规作业、盲目施救所造成。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用人单位的应急救援能力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2006—2015年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进行汇总分析。其间,共发生338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毒543 例,涉及22个行业,29类化学物质。其中死亡 14 例,死亡率为2.58%,死因主要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其中35~岁组发病率最高,工龄在1个月~1年段发病率最高。主要毒物是一氧化碳、硫化氢、肝毒性物质和二甲基甲酰胺。防治中毒的重点行业为化工、轻工、机械、医药、冶金、电子,重点地区是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盐城,私有经济和小型企业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最多 相似文献
3.
青岛市2000-2007年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特点,分析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2000-2007年期间青岛市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共发生32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毒120例,死亡15例。2002年、三资企业、皮革制品业发生起数最多,均为14起:造成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最多的是有机溶剂中毒;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结论用人单位对急性职业中毒认识不足,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薄弱是造成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了解南通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降低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率,准确及时开展应急救援、降低中毒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该市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结果 该市2005-2012年共发生38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毒72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19.4%。72例中毒患者主要分布在化工、市政服务、船舶等行业。引起急性中毒的主要化学物为硫化氢(25.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主要原因为缺乏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设备"跑、冒、滴、漏"或意外及未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盲目施救导致中毒11例,死亡6例。 结论 重点加强化工、市政服务、船舶等行业急性职业中毒的预防,加强密闭空间作业的监管,杜绝盲目施救引起的伤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相关预防方法。 方法 收集某市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70例急性职业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发急性职业中毒的具体原因。 结果 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种类较多,其中砷化氢、甲苯及氯气中毒人数构成比分别为21.43%、25.71%及28.57%;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各致死2例,氨气致死1例。急性职业中毒发生原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范、缺乏安全知识、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无通风排毒设备及意外事故等,其中因违反安全操作规范中毒患者占71.43%,明显高于其他原因。 结论 急性职业中毒原因较多,根据其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预防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化学品中毒发生状况,为制定化学品急性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集到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7家监测医院的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中毒发生时间、地区、人群、毒物种类、中毒原因、接触途径与转归等进行分组,采用Excel、R 4.0.3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7—2021年化学品急性中毒病例为11 724例,包括住院病例5 602例,门急诊病例6 122例。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占总病例数的70.46%(8 261例),日用化学品占7.89%(925例),其他化学品占21.65%(2 538例)。中毒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72.69%的中毒病例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人,随文化程度增加中毒病例数下降(P <0.01)。急性化学品中毒职业排在首位的是农民(占26.34%),其次是工人(占13.37%)和自由职业者(占8.5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冬春季高发,日用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无明显季节趋势。病例数居前3位的是黑龙江(占24.58%)、四川(占16.13%)、贵州(占14.96%)。意外中毒占总病例数的81.21%,职业接触为第2位的中... 相似文献
9.
006—2016年大连市报告急性职业中毒137例,死亡6例。中毒的化学物质以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混合性气体为主,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强化管理是预防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对报告的职业性正己烷中毒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职业性正己烷中毒发病的一般规律、职业卫生管理及防治方法,为职业性正己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检索电子文献数据库,收集1994-2013年间报道的1 262例职业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筛选并提取关键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6.7%中毒病例接触的正己烷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56.8%中毒病例来自皮革制鞋、玩具制造行业的刷胶工,80.5%劳动者未佩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84.8%工作场所未配置任何防护设施。64.3%正己烷中毒患者接触时间在3~15个月。神经肌电图在目前中毒的诊断和评估中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神经营养因子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平均病程234.5 d,轻度患者平均治疗时间短于中度和重度患者(U=8 240.5、3 578.0,P<0.05),中度和重度患者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 588.5,P>0.05)。经治疗后75.6%患者痊愈。 结论 患者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恢复时间较长,但预后较好。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正己烷中毒,需要不断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加强预防控制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3.
14.
北京市朝阳区2004-2008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朝阳区2004—2008年的32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研究其发生原因与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地点、时间、职业分布、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数分别为:5、5、4、7、11起,共计32起,平均6.40起/a;共造成163人中毒,死亡16人(9.82%),其中单起事故中毒人数最多为57人,最多死亡人数为2人;致死事故共12起(37.50%),平均每起死亡1.33人;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及其同系物、硫化氢、甲烷等。中毒事故以公用事业、建筑、化工等行业居多,由窒息性气体引发的职业中毒与发生在密闭空间中的中毒事故较多;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安全教育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是引起朝阳区职业中毒的主要危害因素,密闭空间是朝阳区职业危害监管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深圳市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为做好正己烷危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2015年确诊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包括发病时间、临床特征和职业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年间共发生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107例,其中男性77例(占72.0%),患病年龄中位数22(17~52)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群发病例为主(占86.9%),相比散发病例,群发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工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发事件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散发病例无季节集中现象。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宝安区,电子、印刷行业的患病比例最高(占89.7%),且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空调密闭无尘车间更易发生。 结论 电子、印刷行业中的小型私营企业应成为正己烷危害的重点监控对象,特别是在冬春季高发季节,应针对存在空调密闭无尘车间的企业加强宣传、监管。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中毒病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