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自 1 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已成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1 ,2 ] 。我院心内科于 2 0 0 0年 5月于临床应用此项新技术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全组共 5 0例心动过速患者 ,男 2 2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 4 0 .5 4± 1 7.91 )岁 ,年龄 1 1~75岁。均有明确心动过速发作史并有心电图记录 ,或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动过速。合并冠心病 1例 ,…  相似文献   

2.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自198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其操作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们用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其目的旨在总结经验、并对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3.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AT)、心房扑动(AF)、心房纤维性颤动(Af)等,是一组临床上很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满意,且并发症严重,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我们完成的24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射频电流对起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1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RFCA治疗,其中14例为安装起搏器后出现的难治性房扑或房颤,男91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8岁。结果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成功率为99.2%(130/131),随访3.2±0.6(1~5)年,有1例AVRT复发,复发率0.8%(1/131),并发症发生率0.8%(1/131)。植入起搏器患者在放电过程中有2例出现感知过度,停止放电后起搏器感知恢复正常。术后所有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正常,电极阻抗无明显改变。结论 RFCA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方法,植入起搏器患者行RFCA亦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6.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射频电能(Radiofrequency energy)是一种低电压高频(30.0KHz~1.5MHz)电能,在外科电切、电凝、神经外科等领域应用已逾50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我院自开展射频消融术以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我院住院行射频消融根治术,对其成功率、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慢—快型,1例快—慢型,1例慢—慢型;29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3例左侧旁道,16例右侧旁道,2例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成功率95,7%,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2,13%,复发率2,13%。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仍是目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10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8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2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扑动(Ⅰ型)2例.结果:第一次消融成功率为95.0%,未成功者行第2次消融后总成功率98.1%;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总成功率96.0%,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总成功率97.6%,特发性室速总成功率100%,心房扑动(Ⅰ型)总成功率50%,随防(1~5)年,7例复发,复发率1.7%,并发症发生率1.7%.结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对1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射频志管消融治疗、结果103例获成功,成功率98.1%,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消融成功靶点;显性旁路AV≤40ms,A/V〈1,V波较体表心电图最早delta波提前≥20ms,占86%;隐惹生旁路在AVRT或右室起搏时VA≤40ms,A/V〈1,占895%。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肇木 《医学综述》1995,1(8):340-342
1987年,Hung[1]首先报道将射频(Radiofren-queneyenergyRF)电流消融心内膜以来,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证明该技术对许多类型的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手段。由于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有经验的医院已成为处理某些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近年来实验、临床报道很多,现简要综述如下:1 RF的生物物理效应RF是由交变的电场和磁场所产生的一种电磁波,一般将频率100kHZ(千赫)到300GHZ(千兆赫)的电磁波都称为射频。用于人体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RF电能来自低功率(5~30W)低电压(<100V)的交流电,其本质是高频交变电磁波,频率正常在300K…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其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65例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RFCA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心动过速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5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其中1例合并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RFCA治疗总成功率为92.3%(60/65),其中左侧房室旁道及AVNRT患者成功率最高,分别为100%与96%。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经用激素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无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48个月,3例复发(占4.6%),均再次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AVRT和AVNRT是儿童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用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导管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且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8例患者,其中左侧旁路142条,右侧旁路112条。消融总成功率为98.8%。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手术中注意操作经验的积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03例行RFCA的PSVT患者的射频消融方法、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8例,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5例,消融总成功率89%。随访20.6±24.7个月,AVNRT消融复发率16.7%,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5.3%;AVRT消融复发率3.6%,永久性Ⅲ度AVB发生率1.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PSVT安全、有效;熟练的心导管技术、仔细的电生理检查、耐心地寻找最满意的靶点图以及合适的消融能量和时间是提高成功率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 064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RFCA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开展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1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2064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64例患者中2008例RFCA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7.3%。并发症发生率为0.73%(15/2064),其中前5年为1.48%(9/609),后6年为0.41%(6/1455);2例安置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复发率为1.54%(31/2008),有28例再次行RFCA治疗获得成功。结论 (1)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2)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者的操作技术及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右心室流出道(RVOT)40例,右心室游离壁瓣环处、左心室前上间隔、左心室流出道(LVOT)、左心室下后间隔及左心室后间隔近心尖部各1例]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消融。结果消融即刻成功41例,失败4例。手术操作时间37~156min,X线曝光时间5~28min。术后随访3个月~4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PSVT患儿.其中男65例,女32例,手术时平均年龄(7.1±1.8)岁,平均体重(32.4±8.9)kg.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7±21)个月.分析RFCA术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7例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儿66例(68.0%),其中左侧旁道38例(57.6%),右侧旁道28例(42.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儿31例(32.0%).射频消融即刻成功95例(97.9%),其中6例在随访过程中复发(6.2%).复发患儿给予再次射RFCA治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术后随访所有患儿无消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RFCA可安全有效治疗小儿PSVT.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荣炎  吴桥  汪慧敏 《安徽医学》2010,31(4):348-349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电生理机制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患者102例,均予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PSVT类型及消融的靶点后行RFCA术。结果102例患者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5例,占44.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7例,占55.9%,其中显性预激综合征15例。术后复发3例,发生永久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因并发症而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PS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的配合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威  向真  刘振芳  陈艳琴  汤长春  张翼 《海南医学》2016,(17):2795-279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不同剂量肝素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首次行RFCA治疗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30例,根据术中经血管鞘注射不同剂量普通肝素钠分为A组(70 U/Kg)15例和B组(100 U/Kg)15例,分别于术前、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h、术后3d、术后5d、术后7d共6个时间段采静脉血标本,立刻做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①组内比较:A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 h和术后3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2.280±0.081) mg/L、(0.821±0.119) mg/L、(0.485±0.119)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6±0.07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D-二聚体值[(0.361±0.099) mg/L]恢复术前水平。B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即刻(2.191±0.074) mg/L、术后24 h (0.749±0.006) mg/L、术后3 d (0.410±0.006) mg/L的D-二聚体均较术前的(0.372±0.008) m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D-二聚体值[(0.367±0.068) mg/L]恢复术前水平。②组间比较: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5 d,A组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会影响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从而影响凝血功能,有形成血栓栓塞的风险;为减少射频消融术中血栓形成的风险,推荐在术中运用100 U/Kg肝素钠。  相似文献   

19.
2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 (A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12例 ,用双大头交替比先法标测及消融 ;B组 14例 ,在诱发出房性心动过速后 ,用高位右心房电极在右心房内粗略标测一遍 ,确定AT大致部位 ;然后自右股静脉进入可双向弯曲的温控消融导管至AT的大致部位 ,以比较领先的标测点为中心的 1~ 2cm范围内仔细标测 ,以最为领先的A波且大头单极电图负向处为靶点 ,温控 60°C、(能量 15~ 3 0W)放电 ,若 10s内AT终止则继续放电 90~ 12 0s,否则重新标测 ;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出AT为手术终点。结果 两组病人均手术成功 ;两组在放电次数、手术时间、随访期AT复发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提示单大头标测、消融与双大头比先法消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射频导管消融对血小板膜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射频导管消融 (RFCA)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技术 ,观察31例心动过速患者RFCA手术前、后血小板粘附分子α -颗粒膜蛋白 (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表达的变化 ,并与RFCA手术时间、放电能量、放电时间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RFCA术前血小板膜CD62P、CD6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75±2.32) %和 (9.62±4.08) % ,RFCA术后即刻明显增高达 (7.64±5.25) %(t=3.05 ,P<0.01)和 (12.23土5.70) % (t=2.10,P<0.05) ,但术后47~115h(平均65h)均降至基线水平。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CD62P表达变化与RFCA术中累积放电能量相关 (r=0.30,P<0.05)。结论 RFCA术可导致血小板膜CD62P、CD63表达增加 ,促进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