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开泄法的意义及其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开泄法的意义作了较为深入地探讨,认为开宣肺气、化湿(痰)泄邪是开泄法的主要含义;提出开泄法是治疗湿(痰)阻气滞的一大法则,论述了开泄法的证治特点;并提出临床上应根据邪气兼并、寒热转化、虚实夹杂等情况,分别与芳化法、苦泄法、渗泄法、化痰法、通络法、清营法、化瘀法、补虚法等配合应用,可扩大其使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泄法"是温病重要治法之一,属祛邪法范畴.笔者发现温病学教材及相关文献对"泄法"内涵及名称有诸多解释,较为混乱,界定不明确,如有"透泄"、"渗泄"、"开泄"、"苦泄"、"清泄"、"辛开苦泄"、"分消走泄"、"走泄"、"酸泄"等等.常使初学者甚感迷茫,难以掌握,故对温病泄法含义及类型的探讨有一定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 ,达到开通气机 ,祛寒化湿并泄热除积 ,降逆和胃目的的用药方法 (以下简称“开泄”法 )。“开泄”法善调脾胃 ,寓有升清降浊 ,分消湿热 ,疏通气机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 按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选用药物脾与胃 ,一纳一运 ,一升一降 ,一阴一阳 ,燥湿相济 ,相辅相成以保持饮食正常消化、吸收、输布、代谢之生理功能。而脾胃病在病机上则表现为纳呆不运 ,升降逆乱 ,阴阳失调 ,燥湿相悖 ,寒热错杂 ,虚实互见等特点。《内经》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王仲奇医案》郁证、呕吐、咳嗽、脘腹痞痛、湿温等五个方面探析王仲奇苦辛法治疗多种疾病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王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王仲奇医案》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内经》《伤寒论》张景岳、李东垣、叶桂及王仲奇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等,阐述例案所示王氏运用"苦辛法"治疗疾病的经验,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王氏继承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运用苦辛法的经验和认识,师古却不泥古,郁则气滞,辛开苦降开枢机;气逆呕吐,苦降辛通达气机;咳嗽气逆,辛苦宣泄肃肺气;脘腹痞、痛,苦辛通降调中焦;湿热弥漫,轻苦微辛调气机。[结论]王氏宗《内经》、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多有创新,治法灵活。将苦辛法运用到多种气机升降失常的疾病的治疗中,通过条畅气机,而达到气化湿化、气行血行等效果,而祛除体内的病邪,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疾病是吴鞠通的主要临床经验之一。吴氏在《温病条辨》一书中,用以辛开苦降为主的方剂有78首,占全书方剂总数的23.5%,其治法有苦辛温法、苦辛寒法、苦辛淡法、苦辛甘法、苦辛通降法等37种。纵览《吴鞠通医案》,其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疾病达32种之多,所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温热论》的邪留三焦证及其治法.叶天士在河间分消和中满分消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主要包括分解湿热和分部走泄两个方面的内容,湿热痰浊郁结是邪留三焦的主要病机,分消走泄法乃主要治法.分消走泄法在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运用.  相似文献   

7.
苦辛配伍法是以苦寒药与辛温药配伍应用的一种方法。中医临床应用由来已久,张仲景《伤寒论》首立泻心汤,以寒热并进,补泻合参,用以治疗邪热内陷、胃虚而寒热互结之痞证,为苦辛配伍应用之先例;后世亦有阐发,明清温热学派又将此法用于温热病,提出“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的论点,可说对苦辛法又有发展。近年来临床应用亦颇为广泛。苦辛配伍其意义在于以苦能泄能降,辛能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9.
所谓“辛通苦泄法”就是指应用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配伍,以达到和降开泄之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长期以来它被人们广泛使用于临床。我们在临床中亦常使用此法,并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下面通过几个病例的介绍,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简析中医学"透法"历史渊源,揭示"透法"是治疗"因郁致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乳腺疾病多为肝气郁而不舒,气机不畅所致,"郁"为乳腺病核心病机,"透法"贯穿在治疗乳腺疾病中始终,强调治疗乳腺疾病原则为宣畅气机、透散郁邪,临床医案亦表明"透邪"在治疗乳腺病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内服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遣方用药和开发新型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中文期刊文献中口服中药汤剂治疗IBS-D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方法,通过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组方用药规律.结果:纳入处方...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开苦降"法系指将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种常用独特的治疗方法,用以调畅气机、调和阴阳、平调寒热、分解湿热。就辛开苦降法的源流,组方特点及临床适应证进行阐述旨在加强对其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利于中医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3.
自《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颁布实施以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混淆问题,从而导致两者遣药用方指向性并不明确。鉴于此首先从辨识内容、调治目的、主药及其配伍3个方面对湿热体质与湿热证进行辨析,并以临床中常见的湿热体质与湿热证并见为例强化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重点介绍湿热体质主药主方的筛选方法,通过对湿热体质调体主药黄芩、黄连、茵陈、滑石以及湿热体质调体主方甘露消毒丹深入细致的探析,明确湿热体质遣药用方的专属特点。对于湿热体质调理方案的规范化制定和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取穴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为检索库,检索数据库中全部运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探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进行取穴用药规律探究。结果共检索出142篇文献,收集穴位组合142组,40个穴位,方药组合124组,中药109味。在穴位贴敷中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肾俞、天突、脾俞,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贴敷用药以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生姜为核心药物。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有三个小的聚类方,关联规则分析用药种类以白芥子、细辛、延胡索三种药为主。结论临床上运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用辛温之性的药物,配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从肺脾肾三个方面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5.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6.
王长洪教授认为胃溃疡与湿热关系密切,治疗胃溃疡以"清法"为基本大法,根据病机分别采用清热解毒、通腑泄热、化湿清热、滋阴清热、辛开苦降等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理气通降,并顾护脾胃之本,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探讨《伤寒论》泻心汤类方的方证关联,泻心汤类方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与胃癌脾胃虚弱、痰浊阻滞、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相符合,对胃癌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在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查阅现有关于慢性胃炎的文献,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探讨樊巧玲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色。结果:樊巧玲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大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气滞、痰浊、食滞、湿热、瘀血.、其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治疗时应虚实兼顾,综合采取健运脾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参照胃镜、药食同用的方法。结论: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寇秘榔  谭令  白雪  钟琪  陈晨  赵琰  屈会化 《中医学报》2021,36(3):559-562
口酸证属饮食积滞者,应调和脾胃以消化积食,予半夏泻心汤合消食导滞之品治疗;口苦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者,应和解少阳、疏利气机,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口甜证属湿热蕴脾者,应健脾益气、清利湿热,予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口辣证属肺热上逆者,应清肺胃伏火,予半夏泻心汤加清热养阴之品治疗;口咸证属肾液上泛者,予补肾益精,善用当归、熟地黄等药治疗;口黏腻证属脾虚湿盛者,应和中燥湿,予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口臭证属湿热中阻者,应清利湿热,兼补阴液,予平胃散合甘露饮加减治疗;口淡证属外毒、湿热者,应调和营卫、和解少阳,予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