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制备载有吲哚美辛包合物的可溶性微针,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并进行药动学特性研究。方法 采用溶液搅拌-冷冻干燥法制备吲哚美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制备处方。通过两步法将包合物负载于可溶性微针,用Parafilm模拟皮肤测试微针穿刺能力,以改良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释放实验。建立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吲哚美辛的方法,评价微针用于大鼠给药的药动学特征。结果 最佳处方制备的包合物包埋率为56.84%,载药量为11.90%;微针对第3层Parafilm的刺穿率为92%;IDM-HP-β-CD微针的初始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和单位面积渗透量显著高于IDM-HP-b-CD溶液以及IDM饱和溶液;药动学结果显示微针与市售贴片相比能快速达到较高血药浓度,减少时滞。结论 包合物可溶性微针提高了药物溶解度和载药量,快速释放并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吲哚美辛的临床应用开发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以微针揭膜难易程度、阵列完整性、气泡量、针型、针尖硬度、背衬韧性等为考察指标分别筛选微针的针尖材料和背衬材料,并以微针形态为考察指标筛选基质溶胀方法和干燥方法,然后采用两步法制备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进行表征和安全性评价。通过Franz扩散池法考察针尖载药、背衬载药、全载药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绘制体外透皮曲线并计算累积渗透量(Q)和累积渗透率。结果:优选的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为以硫酸软骨素-聚乙烯吡咯烷酮K30(1∶1,m/m)作为针尖材料,15%聚乙烯醇作为背衬材料,在4℃冰箱静置1 h进行基质溶胀,干燥器室温干燥24 h。所制微针阵列完整,机械性能良好,能成功刺穿铝箔和大鼠皮肤,微针处理后皮肤在6 h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微针递药可大大提高Bru的经皮累积渗透量,针尖材料可在10 min内溶解并释放药物;针尖载药微针在8 h内基本释放完全,Q8 h为102.185μg/cm2,累...  相似文献   

3.
基于聚乙烯醇(PVA)的相转化微针可利用溶胀形成的孔隙载药,在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上具有潜力。然而,经传统预混法制备的载药微针中的药物在微针根部和中心也有分布,造成药物在释放过程中的扩散距离较长,且难以穿透水凝胶网状基质,限制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该研究采用扩散法载药,并优化了PVA溶液与辅料(羧甲纤维素钠和葡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以提高载药量、释药率和表皮渗透性。结果显示,当PVA溶液与辅料溶液的质量比为3∶1、固形物含量为17.8%时,微针的溶胀性能较高且机械性能强,可有效递送药物至真皮层。以门冬胰岛素为模型药物时,相比传统预混法(透皮率不到25%),扩散法载药微针的透皮率可达31.0%~34.6%,体外释放率最高达93%。该研究中以扩散法制备的载药微针可提高亲水性大分子药物的释放率和生物利用度,为透皮给药系统的研发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离子对与促透剂联合应用的促透策略,设计一种经皮透过性良好的川丁特罗贴剂,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 首先采用有机溶媒挥散法制备川丁特罗经皮吸收贴剂,以Wistar大鼠皮肤为模型,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在体外经皮透过试验中考察离子对与促透剂的联用对川丁特罗经皮透过行为的影响并优选贴剂处方。通过贴剂体外释放试验和红外光谱试验,探讨离子对及促透剂对川丁特罗经皮透过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结果 贴剂的优选处方为川丁特罗-对氨基苯甲酸为主药,载药量为5%,DURO-TAK®87-4098为压敏胶基质,8%聚甘油油酸酯为促透剂。离子对的形成增加了川丁特罗的皮肤渗透性,而聚甘油油酸酯的加入对川丁特罗从贴剂中的释放和川丁特罗皮肤透过均有促进作用,2个技术的联用增加了川丁特罗的皮肤累积透过量。结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离子对与促透剂联合应用的策略,成功设计了川丁特罗压敏胶分散型贴剂,并从释放和经皮吸收2方面探讨了离子对和促透剂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川丁特罗贴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日夜两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内源性生长激素分泌的昼夜差异,实现生长激素给药时间和用量的优化,同时有效减轻皮下注射给药疼痛感,提高患者使用依从性。方法 采用铸模法制备微针贴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表面形貌。经体外释放试验确定含生长激素微针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包括优化紫外交联时间和交联剂含量。通过微针力学强度测试和体外透皮试验验证微针贴片有效穿透皮肤的可行性,通过圆二色光谱测定药物的稳定性。通过调试负载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制备日用和夜用微针贴片。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针排列整齐,针体完整、尖锐,微针在药物释放前后形貌无明显差异。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紫外交联时间为7 min,交联剂用量为1.5%时,微针贴片可以有效穿透离体大鼠皮肤,同时实现了生长激素在12 h内稳定释放,且微针释放出的蛋白药物构象无明显变化。通过在针体中负载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制备了日用和夜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微针能够顺应在生理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的日夜差异,实现了适宜时间释放适量生长激素的目标,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微针药物负载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以期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新型富勒醇/透明质酸脂质纳米载体(fullerol/hyaluronic acid hybrid lipidic nanocarriers,FHLNs),并用于氢醌(hydroquinone,HQ)的经皮给药研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FHLNs,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形态,马尔文粒度仪测定粒径和电位。用YB-P6型透皮仪研究FHLNs的体外透皮性能,并用模型拟合法评估FHLNs和游离HQ溶液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差异。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FHLNs呈类球形。FHLNs的粒径为(180.10±1.00)nm,电位为(-35.13±0.32)mV。FHLNs的24 h累积经皮渗透量是游离HQ溶液的2.02倍。透皮实验结束时,FHLNs对离体鼠皮的刺激性明显弱于游离HQ溶液。模型拟合结果显示FHLNs和游离HQ溶液的经皮扩散模型均符合一级方程。FHLNs的透皮速率常数是游离HQ的2.30倍。结论:FHLNs能明显促进HQ的透皮吸收并减轻其皮肤刺激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剂金雀花碱(cytisine,CTS)经阳极离子导入透过离体猪皮。方法 采用HPLC-PDA建立并验证CTS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电流密度、药物浓度和药物基质对CTS透皮离子导入的影响。采用标志物对乙酰氨基酚解析CTS离子导入过程中电迁移和电渗的贡献。结果 CTS从水溶液中被动透皮不佳,但在离子导入条件下CTS的透皮递送量显著增加,将电流密度从0.15 mA·cm–2增加到0.5 mA·cm–2可使离子导入CTS的稳态流量呈线性增加(J=452.8I+31.51,r=0.998 3)。在使用0.5 mA·cm–2电流密度的条件下,给药池药物浓度的增加(2.5,5.0,10.0 mg·mL–1)可使累积透皮递送量显著增加。共离子导入对乙酰氨基酚证实了电迁移是CTS的主要递送机制(˃90%)。CTS的传导效率良好(6.63%~8.82%)。递送效率,即递送药物占所给予的制剂中的药物的百分数较高(在0.5 mA·cm–2时>40%)。CTS从离子导入贮库HEC水凝胶中递送时的累积透皮递送量为(1 551.94±322.19)μg×cm–2,与从CTS溶液中递送时的累积透皮递送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体外数据表明,使用较小面积的凝胶贴片通过透皮离子导入可以方便地递送治疗剂量的CTS。  相似文献   

8.
自溶性微针的制备及其对盐酸青藤碱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出自溶性微针的处方工艺,并考察所制备的微针对盐酸青藤碱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浇注法制备自溶性微针,穿刺试验考察其机械性能,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考察自溶性微针预处理皮肤,对盐酸青藤碱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结果采用浇注法制备自溶性微针,其最佳处方为:基质材料硫酸软骨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按照1∶1的比例混合,加入重量比60%的水;所制得的微针针形完整、机械强度良好,能够很好的穿刺铝箔和大鼠皮肤;体外透皮实验显示,自溶性微针使得盐酸青藤碱凝胶的累积渗透量增加了3.62倍。结论优选的自溶性微针的处方与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可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凝胶的透皮性能,为载药微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橙皮苷脂质体凝胶并对其体外释药和透皮吸收情况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橙皮苷脂质体,以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橙皮苷脂质体凝胶进行各项理化指标、体外释放模型和透皮吸收进行考察。结果:橙皮苷脂质体最优处方为磷胆比2.35∶1、磷药比7.43∶1、水合介质pH 6.54。橙皮苷脂质体粒径(207.87±13.27)nm,PDI (0.36±0.02),Zeta电位(-40.60±3.32)mV,包封率(58.21±0.90)%,橙皮苷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方程(R2adj=0.998 9)。结论:橙皮苷脂质体凝胶黏度适宜,易于涂展,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且透皮吸收特性良好,该制备方法稳定可行,适用于橙皮苷脂质体凝胶的制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载多西紫杉醇的F3多肽靶向单分子胶束(DTX/PAMAM-PLA-PEG-F3),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所制备的单分子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仪和透射电镜测定其粒径分布和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分子胶束的载药量和评估其体外释药特性;采用MTT法考察单分子胶束的抗肿瘤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探究细胞摄取胶束机制。结果:制备的单分子胶束呈球形,平均粒径(32.0±5.8) nm,载药量(12.4±1.3)wt.%;体外释药研究表明制备的单分子胶束具有pH响应性;与非靶向胶束组相比,靶向胶束组的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细胞毒性更高,细胞摄取效率加强,靶向配体F3多肽可介导肿瘤细胞特异性摄取靶向单分子胶束。结论:DTX/PAMAM-PLA-PEG-F3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在提高抗肿瘤疗效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富勒烯丙二酸衍生物(DMA-C60)-多西他赛为模型药物,构建光敏性脂质体,增强抗肿瘤效果。系统研究脂质体(LP)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处方优化和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Bingle环加成反应和酯水解反应合成了DMA-C60,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表征定性;采用薄膜法制备DMA-C60-DTX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量DTX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激光纳米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测定脂质体外观形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LP中原料药DTX及脂质材料的晶形存在状态;采用透析袋法测量体外释放度并拟合释放模型。结果:采用FT-IR表征定性DMA-C60合成成功。最优处方得到的DMA-C60-DTX-LP,平均粒径约为170 nm,Zeta电位约为-30 mV,DTX包封率(85.76±2.60)%,DMA-C60包封率约为89%;透射电镜观察DMA-C60-DTX-LP呈类球形,粒径大小约为170 nm,分布均匀且与所测粒径大小相符;DSC显示DTX原料药几乎以无定型的状态存在于脂质内核中;DMA-C60的加入并不影响DTX的释放,60 h内累计释放百分数为80%,DTX在LP中体外释放行为可用Ritger-Peppas释放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结论:光敏性多西他赛脂质体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脂质体外观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藏药新药正乳贴凝胶贴膏(以下简称“正乳贴”)的体外透皮特性,并采用不同种属动物(豚鼠、新西兰兔)实验对其皮肤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巴马香幼猪皮肤作为透过屏障,分别采用HPLC和GC测定接收介质中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冰片和樟脑的浓度,计算累积透过量及透过率,考察正乳贴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Buehler试验,研究正乳贴敷于豚鼠皮肤后的致敏情况,并观察正乳贴单次或多次给药敷于新西兰兔完整及破损皮肤处后皮肤的刺激情况。结果 正乳贴在24 h内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冰片和樟脑的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4.14,348.21,490.97 μg·cm-2,累积透过率分别为6.2%,10.2%,15.3%,平均透过速率分别为0.59,14.51,20.46 μg·cm-2·h-1。正乳贴对豚鼠皮肤未发现致敏反应,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结论 正乳贴体外透皮性能良好,各指标成分体外透皮过程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对豚鼠及新西兰兔皮肤无刺激及致敏作用,皮肤外用安全可靠,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以黏附性及稳定性为主要的评价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的制备处方;在此基础上以丁香酚为指标成分,通过HPLC法对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的体外释放规律进行探索。结果: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制备的较优处方为卡波姆0.2 g、丙三醇0.9 g、pH 6.5、苍艾油传递体3.75 g、生理盐水1.5 g;影响因素考察结果显示对凝胶中丁香酚含量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单次给药24 h后无皮肤刺激性;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显示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组在72 h时药物的累积释放率达80.73%,显著高于苍艾油普通凝胶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研磨法制备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制备工艺简单,制得的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具有良好的皮肤相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苍艾油中成分的累积释放量,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苍艾油脂质载体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余甘子软膏并考察冰片对余甘子软膏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耐寒试验、耐热试验、离心试验及感官评价为指标优选余甘子软膏的制备工艺,并进行皮肤刺激性考察;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没食子酸、柯里拉京的体外透皮为指标,通过HPLC考察不同含量冰片对余甘子软膏的促渗作用;并对余甘子软膏经皮渗透及体外释放规律进行探究。结果:余甘子软膏的最佳处方为石蜡油0.5 g,凡士林1 g,羊毛脂5 g,硬脂酸3 g,纯净水1 g,丙三醇1 g,余甘子浸膏4 g;5%的冰片对余甘子软膏中没食子酸和柯里拉京的促渗效果最佳,24 h时的经皮累计渗透量分别为1.163 6,0.073 8 mg·cm-2,经皮吸收速率为0.046 3,0.003 1 mg·cm-2·h-1,增渗倍数为1.738 0,1.822 5;24 h时余甘子软膏中没食子酸和柯里拉京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58.91%,45.47%;含5%冰片的余甘子软膏中没食子酸和柯里拉京的经皮渗透均符合一级方程,体外释放分别符合Higuchi方程、Hixson-Crowell方程;单次给药1,24 h后均无明显皮肤刺激性。结论:制得的余甘子软膏具有良好的性状及体外经皮渗透、体外释放性能,无明显皮肤刺激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根皮素醇质体,考察醇质体作为根皮素经皮给药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乙醇注入法制备根皮素醇质体。采用包封率和粒径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大豆磷脂用量、胆固醇用量、乙醇体积及水浴温度。测定根皮素醇质体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标和Zeta电位,采用Franz扩散池比较根皮素及其醇质体体外透皮特征。结果:根皮素醇质体最佳处方工艺:磷脂用量为220 mg、胆固醇用量为14 mg、乙醇体积为5 mL、水浴温度为40℃,根皮素醇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3.09±1.24)%,载药量为(4.86±0.89)%,粒径为(162.19±5.88) nm,PDI为(0.067±0.011);Zeta电位为(-15.09±2.16) mV。根皮素以醇质体形式给药后单位累积透过量提高了3.43倍,且渗透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结论:醇质体具有包封率高,粒径分布均匀等特点,可提高根皮素的渗透速率和经皮渗透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具有pH响应性的透明质酸衍生物修饰的主动靶向载药空腔纳米球载体,并进行相关性能测定.方法:采用One-pot法制备空腔碳酸钙纳米球,并用透明质酸与壳聚糖的偶联物进行修饰,得到具有pH响应性的靶向给药载体;以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载体的粒径及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以人肝癌HepG2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负载尼莫地平的聚乙二醇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n-co-glycolic acid),PEG-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制备工艺、质量评价以及体外释放等相关性研究。方法:以PEG-PLGA为药物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尼莫地平载药纳米粒。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备的尼莫地平纳米粒外观呈实心球体,大小均匀且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83.2±3.30) nm,PDI为(0.115±0.049),Zata电位为(-11.78±2.16) mV;平均包封率为84.99%,平均载药量为2.45%;尼莫地平原料药在4 h时基本释放完全(达到95%左右),而尼莫地平纳米粒在4 h时释放仅为43.9%,在第24 h时累计释放度达到(83.66±2.57)%。与对照组相比,制剂组释放缓慢,符合实验设计缓释的要求。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尼莫地平PEG-PLGA纳米粒,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