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截止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已经造成全世界数亿人的感染和数百万人的死亡,提高疫苗接种率是广泛认为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的主要方法。早期,包括BNT162b2 mRNA疫苗[1]、Ad26.COV2.S疫苗[2]、mRNA-1273疫苗[3]、Gam-COVID-Vac[4]、AZD1222疫苗[5]的大型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均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排除在外,但肿瘤患者免疫力差、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艾滋病(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合并单一病原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1-2]、非结核分枝杆菌[3](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马红球菌[4-5]的报告已常见,同时合并两种病原体共同感染的病例也曾见报告[6-8],但AIDS患者同时合并马红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NTM感染鲜有报道,本院收治此类患者1例,现将其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侵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中的唯一菌种,为革兰阴性菌,常定植于口腔和鼻咽部。近年来,由侵蚀艾肯菌引起的感染逐年增多,免疫力低下、黏膜受损及动物咬伤是侵蚀艾肯菌导致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报道,侵蚀艾肯菌可导致心内膜炎[1]、头颈部脓肿[2]、脏器脓肿[3]、关节炎[4]、血流感染[5]、结膜炎[6]等,然而,鲜有关于侵蚀艾肯菌引起泪囊炎的文献报道。现将本院发现的1例由侵蚀艾肯菌致急性泪囊炎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老年重症肺部感染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菌、扩张气道、抗炎药物,此外床边支气管镜下吸痰和灌洗治疗也为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干预的基础方案,可直接清除气道分泌物,起到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的效果[1]。常规护理干预以配合治疗操作为主,但随着临床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换为以患者为中心,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2]。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已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1],该病毒具有CT值低、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等特点[2]。广州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高度同源、区域集中性、家庭聚集等的现象,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转为重症的时间平均为3.3天[3]。  相似文献   

6.
王志翊  翁杰  周培森  李科莹 《浙江临床医学》2023,(11):1581-1583+1588+1740
<正>脓毒症(sepsis)是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炎症、免疫、凝血等系统。当病情进展至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性休克时,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2]。因此,在脓毒症患者发病早期出现感染迹象或症状,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全身性感染反应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即疑似脓毒症阶段),快速诊断预测脓毒症,并尽早给予有效干预,阻止脓毒症发生进展,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3]。由于脓毒症早期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有效诊断措施,疑似脓毒症阶段的评估难度较大[4]。  相似文献   

7.
<正>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腹泻、腹胀等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2],其发生率为41.27%~73.6%[3]。肠内喂养不耐受会导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暂时中断,营养支持不足,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4]。  相似文献   

8.
<正>缓和照护[1](palliative care,PC)旨在解决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和照护者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等四个方面的需求,相较于常规照护[2],其可明显改善患者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医疗系统资源再分配,因此各大指南推荐[3]将缓和照护整合至癌症治疗过程中。尽管缓和照护有诸多好处,但在急需这些服务的癌症患者中,却未得到充分利用([4]。  相似文献   

9.
<正>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病原体[1],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多种感染[2]。随着人口老龄化、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基础疾病的增多,肺炎克雷伯菌社区感染率明显增加,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临床不合理用药,其耐药菌株检出率逐年上升[3]。目前对于院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耐药研究较多,社区耐药分析较少,本土的社区感染数据更无从参考。本院为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社区为主,分析社区耐药情况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发生于切口表面、器官或腔隙中的感染[1]。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手术部位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其发生率约为11.8%[2]。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发达的美国,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也达到5%,仅次于尿路感染[3]。  相似文献   

11.
<正>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依靠靶向壁细胞和尿素酶利用系统降低胃酸等机制,得以在胃内极低pH值酸性环境下生存的微需氧革兰阴性菌[1],通过粪-口、口-口等途径传播。由于大多数感染患者无症状,导致其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全世界的感染率约为50%[2-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Ⅰ类致癌物[4],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累及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20-50岁人群,女性多见[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以毛囊螨为主的微生物感染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2]。近年来,亦有研究表明,马拉色菌能够诱发补体活化、角质形成细胞因子释放等效应,进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并加剧原有皮肤炎症[3]。为探讨玫瑰痤疮患者毛囊螨和马拉色菌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对129玫瑰痤疮患者毛囊螨和马拉色菌进行了检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是一种革兰阳性杆菌,可定植于皮肤、呼吸道以及环境中,过去常常被认为是非致病菌而被忽视[1]。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有创性诊疗措施应用于危重症及慢性病患者、细菌检验技术进步及抗生素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其可致多部位机会性感染,严重者可致死亡[2-3]。  相似文献   

14.
<正>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基于基底角质层形成细胞的微小环状DNA病毒[1],是通过生殖器接触进行性传播的微生物,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的相关癌症[2]。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新诊断的宫颈癌和约30万例与宫颈癌相关的死亡[3]。高危型HPV(HR-HPV)感染可加剧宫颈癌和其他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低危型HPV(LR-HPV)感染与皮肤病变如皮疣有关,这种皮损本质上通常是良性的[4]。通过大量研究表明,HPV感染情况与地域存在一定相关性[5]。故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癌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分析了1213例HPV不同分型样本在长春地区的感染及年龄分布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复方磺胺甲噁唑于1968年上市,是目前最常用的磺胺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除了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外,还可超说明书应用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诺卡菌、弓形虫感染的一线用药[1]。约有3%~8%的患者对磺胺过敏[2],磺胺过敏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皮疹最为常见。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5%~3.0%会出现皮疹,而HIV感染患者中发生率则高达30%[3]。  相似文献   

16.
<正>髋关节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有研究对成年人出现髋关节疼痛的原因进行分类,FAI位居首位[1];在美国,因髋关节疼痛就诊患者中,有60.5%的患者影像学表现符合FAI的表现[2];在国内,由于临床医师对于FAI的认识不够深刻,常有髋关节痛的患者被误诊、漏诊[3-5]。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和可能存在的气溶胶和粪口传播[2]。消化内镜检查由于其操作的特殊性,需要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医患之间近距离接触难以避免,胃肠镜检查中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也存在很高的传染风险[3],导致消化内镜检查成为高风险传播途径。为保障医患安全,必须采用严格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数据显示,食管癌已成为继肺癌、肝癌、胃癌及乳腺癌后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第五位恶性肿瘤[1]。在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世界前五,发病率高达572000例,死亡率达509000例[2],据统计,全世界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半数都在我国[3]。早期食管癌患者因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大多数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差且生存率低[4]。当前食管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低于20%,而早期食管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及时诊断并在内镜或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到90%以上[5]。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区域破裂或阻塞出现神经元缺氧、功能损伤或坏死而导致持续性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1],已经成为当今成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2]。其引发的功能障碍由神经元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决定[1]。一般包括认知水平下降、平衡能力不足、言语功能障碍和上下肢功能障碍,导致步行能力下降,社会参与缺失,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6]。步行能力是实现日常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少年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年龄为10~19岁的、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人[1]。青少年癌症患者是指年龄在10~19岁的癌症患者。据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统计,每年新增约10.5万例青少年癌症患者[2],且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3-7]。目前随着医疗技术迅速发展,青少年癌症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8],但青少年癌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癌症患者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在患病期间具有叛逆性、情绪不稳定性、依赖性等心理特征[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